APP下载

大学生数字身份的构建

2022-12-03甘泉刘柯甘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身份社交数字

甘泉,刘柯,甘露

(1.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 450052)

实现自身发展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发展统一的、稳定的自我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被定义为自我同一性发展。在移动网络和交互式网络与大学生活深度融合的时代,自我同一性发展产生了一个新课题——实现学生数字身份的发展。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充足的机会接触网络,并积极地通过交互式网络探索自己的网络身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探索行为,最初往往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字身份发展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无序的阶段。这就需要学生教育者介入其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数字身份。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对数字身份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数字身份是大学生接触交互式网络的第一步,数字身份的构建就是其中首要的课题。这对于教育管理者开展数字身份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尤为关键。

1 数字身份概述

数字身份(Digital Identity),Stoller 认为是指人们在数字领域里对自己的个人呈现、 分享和推销的图景的综合体[1]。对年轻人和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的人来说,社交媒体是他们生活的“公共通道”。Dalton 和Crosby 将数字身份定义为“个人在数字域中呈现、分享和促进自己的图像的组合”[2]。

数字身份经常出现在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的文献中,这里的数字身份是被界定在“数字身份发展(digital identity development)” 这个研究领域中。Stoller指出,社交媒体已经对年轻人如此有吸引力,个人身份发展的一个新的维度已经产生。Brown 认为,数字身份这个术语,包含了将社交媒体内容进行创作和发展的心理过程融合在一起的含义[3]。因此,数字身份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人的数字信息,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这些数字信息所反映的数字身份发展。

2 不同的社交媒体为身份构建提供了不同的“壁龛”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 见解、 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虽然数字身份的数据不只存在于社交媒体,但社交媒体是学生身份构建的最主要场所,也为学生实现数字身份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场所。

现代社会的人可以说是生活在社交媒体之中的人。国外的社交媒体有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和Instagram 等。国内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有腾讯QQ、微信、微博、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和豆瓣小组、知乎等。近几年随着手机端网民规模的壮大,国内社交媒体通过开发手机生活类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移动端社交媒体的发展为网民提供多重社交圈,为创造及体验多样化身份提供了支撑平台。社交媒体的存在促进社交网络的发展,不同的社交媒体有其自身特点,同时也为身份构建提供了不同的“壁龛”。

微信作为当下最热门的社交媒体软件之一,早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微信为身份构建提供了微信名、微信号、头像、二维码名片、朋友圈、视频号、直播、微信群等。朋友圈的内容就好似一张虚拟多彩的个人身份电子名片,能够真实反映人们的兴趣爱好、职业及文化水平等重要信息。对于微信用户来说,人际沟通互动中的动态身份构建的途径主要为朋友圈动态的发布。微信圈发布的内容成为个人用户身份构建的主要基础,微信朋友圈内容具有一定私密性,通过朋友圈多维度的呈现,使之全方位地将自我展现于受众。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今科技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朋友圈图文视频和分享链接的动态发布过程中无意识地进行着身份的构建,因此微信个人用户的身份构建不仅来自自身,还受他人与社会的影响。而微信因为是熟人关系网络,重在沟通和分享,所以更多的是满足用户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QQ 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即时通讯社交产品,QQ 的slogan 是“乐在沟通”,它将娱乐元素深入地融入社交中。QQ 从PC 时代的空间就有农场牧场等风靡一时的游戏,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延续将娱乐元素加入社交中的做法:空间秘密、坦白说、个性装扮等。与微信相比较,QQ 提供了在线状态、个人封面、空间等身份构建的壁龛,会显示你所使用的网络(比如WIFI 或5G 信号)等信息。QQ 的出现使得互联网初期用户的交友门槛下降为零,抛开身边的熟人,人们对加陌生的QQ 好友也怀着最大的激情。相对于每个手机号只能登录一个微信,QQ 却能登录好几个QQ 号并进行随意切换。

新浪微博是一个新的在线社交网站,是中国最大、最受欢迎的虚拟平台。微博有较强的媒体属性,作为一个媒体的工具,关系主要建立在兴趣上,关系质量较弱,多为单向传播,注重的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公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微博上非常之快。人人都可以发声,同时也可以找到相同认可的人相互关注。微博单向关注,注重“弱关系”,即使也有私信的功能,由于整个社交关系是偏向虚拟的弱关系,因此双向互动较少。而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微博更加及时,内容上短小精悍,平台的开放性也使传播能够更加快速,受众更广。在微博上,用户更具有隐匿性,因为熟人不多,用户更加倾向于表达真实的自我。满足的是更多的用户的尊重需要和价值实现需要。

百度贴吧的匿名性更强,在具有更少锚定关系的情况下,言论发表更自由。主题性贴吧则为某一主题的兴趣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空间,在这里,以“主题”为标签的身份建构成为主流,比如著名的GitHub 网站,GitHub 是一个面向开源及私有软件项目的托管平台,不少成员的身份建构更趋向于编程人员的特征,比如他们的网名有,“程序猿”“码农”,很具有代表性。贴吧本身就是基于关键字的,天然就对用户进行了筛选隔离,逛同一个贴吧,兴趣点都比较一致,产生的内容也贴合贴吧主旨,用户关注这个贴吧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

3 大学生数字身份的构建策略

3.1 隐式策略与显式策略

学生在社交网络上建立数字身份时,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构建策略。根据大学生想要传递信息的明确程度的差异,可以将学生的构建策略区分为隐式策略和显式策略。

隐式的身份声明通常是通过图片或视频所暗含的信息来传达身份信息。这类信息往往是隐晦的,并且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获得不同的领会。例如,使用俊男美女照片做头像通常被解读为是心理年龄偏小的表现,虽然为人热情,但是缺乏理智,情绪容易大起大落; 通过风景美图做头像的人较为成熟,人缘较好,有较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典型的“水晶球”型人物。社交媒体的封面图片,采用包含很多朋友的照片,这可能是想通过我的朋友们了解我,同时传递他们的社会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信息。

显式的身份声明通常是语言文字的,即以“关于我”的方式明确的描述自己。主流的社交媒体都会让用户填写个人信息,如性别、毕业院校、生日、关系状态等信息,也有些会通过“个人简介”栏让用户用文字形式输入自己想要展现的信息。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个人资料的公开程度。

Zhao 等人通过对63 个脸谱网账户的研究发现,用户采用不同的隐式策略和显式策略来构建身份,绝大多数用户都倾向于选择隐式策略来表达自己,含蓄地声明自己的身份,而不是明确地声明自己的身份。Yuan 和Zhou-min 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在新浪微博上的身份构建研究发现,样本用户更倾向于在配置文件中使用隐式身份声明。“关于我”部分的身份声明的明确性与关注者的数量多少是成比例的。

3.2 视觉、枚举和叙事的数字身份构建

网络社交媒体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可以展示数字、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社交媒体用户可以使用这些媒体来构建数字身份。学者们在社交媒体用户的数据中,通过对用户所展示的多种媒体的信息,发现了包含了视觉、枚举和叙事的连续统一的身份构建[4-5]。

视觉主要采用的技术有图片,也有些允许使用动态图片或者视频,如用户的头像、主页封面和照片墙。研究人员把通过视觉的自我表达叫作“视觉自我(The visual self)”。研究发现,脸谱网用户乐于让公众看到自己分享的各种各样的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是在朋友的背景下描述自己的,大多是面带微笑或表达爱意[6]。新浪微博的学生用户中有90%的样本学生公开了他们的照片。

枚举是通过文化的自我描述,以列举的方式告诉观众他们的个人兴趣和爱好。研究人员把这种自我表达叫作“文化自我(The cultural self)”。比如描述他们最喜欢的运动、电影、音乐、书籍、线下社交活动、电视节目等。脸谱网的样本用户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个人偏好的介绍,他们不但选择了这些选项,还详细地阐述了每一个类别。新浪微博的学生用户则更多地列出了他们喜欢的音乐、电影、文章、书籍和活动。

叙事是通过叙述式的自我描述,直接向观众介绍自己,这部分通常用最明确的语言进行描述。脸谱网用户的叙事方式的特点是内容通常比较简单,而且通常都有一种戏谑的语气。新浪微博的学生用户中有90%采用了这种方式。

上述3 种构建方式,视觉、枚举和叙事通常是一个学生在一个社交媒体上的数字身份构建的不同部分,也就是说,他们在进行身份构建时,通常会同时使用这3 种方式,视觉方式通常更加隐式,叙事方式通常更加显式,枚举方式介乎中间,从而形成了一个连续统一体。

3.3 虚假资料与隐私设置

大部分的社交媒体允许用户不提供个人真实信息。社交媒体虚假资料是社交网络用户的一种常见策略,通常对用户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民族、职业等身份信息,设置虚假的信息,以向他人隐藏真实信息。社交媒体也通常具有隐私设置功能。隐私设置包括用户提供的授权级别,包括完全开放访问、朋友、朋友的朋友和自定义访问。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权限管理方法和工具,限定访问群体和操作,如设定好友列表、许可的信息转载或复制等。

Tayyebeh Heivadi 通过对308 名大学生的名字显示、 虚假资料和隐私设置进行观察,结论是近40%的样本受益于虚假的个人资料。样本中103 名用户将自己的隐私设置为公开,而另外176 名用户将隐私设置为限制的好友[7]。

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通过使用伪造的个人资料,使用匿名和假的名字,以及将隐私设置为“朋友”级别,希望通过设置全新自我,来定义他们是谁和他们能成为谁。这种策略使学生尝试在网络上拥有一个安全的私人空间,这就是所谓的“私人社交空间”,它意味着使用社交网络与朋友进行私密的安全的活动。它被视为私人场所,学生们使用这个私人空间来解决他们是谁或者认为他们自己是谁,以及他们应该是谁的内部困境。此外,他们允许使用面具来隐藏,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虚假个人资料为他们提供某种安全感,可以更加随意地浏览信息、评论、点赞和收藏、聊天,以及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任何可能的活动。

3.4 多重身份构建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身份产生的传统条件。在网络环境中,随着身体与社交接触的分离,个人在互联网上以完全脱离实体的模式进行互动[8]。这种新兴的身份生成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们倾向于扮演他人,或者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身份的在线角色。数字技术允许个人创建不同的在线角色和数字身份,从而实现身份扮演[9]。一个人可能有多个角色或身份:一些是匿名的,一些是部分匿名的,还有一些明确地与他们在真实世界的自我联系在一起。在数字时空中,一个人可能有“多重身份”,一个人沉浸于数字和社交媒体的程度影响了一个人如何概念化自我和身份。

Khajeheian 认为,无实体的在线邂逅使人们能够隐藏他们不想要的身体特征,匿名性使个人能够重新创造他们的传记和个性。他的研究发现,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通过多重身份构建,尝试不同的角色。男人可以假装成女人,书呆子可以假装成明星运动员,内向者可以假装成外向者。个人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技术在这些角色和不同的社交和数字空间之间快速切换。在线人物角色似乎比物理世界更具流动性。

4 发展视角下的身份构建分析

4.1 身份的构建与发展是一个公共的社会过程

自我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学概念,“自我” 受制于作为客体的“身份”。一个人可能有多个构建的身份,这些身份是从一个人整体自我的有利位置来理解的。一个人的身份(以及潜在的身份)是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中流动出来的。在数字和社交空间中,个人可能拥有多重在线身份。这些身份可能相互关联,也可能互不关联,每个身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应于或不对应于其背后的自然人。在社交和数字空间中,身份和自我可能与之前的想法大不相同。身份是自我的一部分,通过它我们被他人所认识。因此,身份的构建是一个公共过程,涉及声称身份的个人所做的“身份公告”和认可声称身份的其他人所做的“身份放置”,当存在“位置和公告的巧合”时,就建立了身份。

4.2 数字身份不是独立于现实的存在

早期的一些研究认为,交互式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身份构建的条件。当身体、周边环境等因素脱离了现实的约束后,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中隐瞒个人背景,通过匿名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有别于现实的数字身份,从而违背“构建同一的自我”。后期更多的研究则表明,数字身份同样依赖于现实的自我。一是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基于一定的锚定关系,与现实发生联系;二是在完全匿名的环境中,社交关系也要基于一定的兴趣和主题,这些兴趣和主题与实现自我建立了“通道”,否则,脱离了兴趣和主题的虚拟关系则难以为继。

4.3 身份建构的过程体现了“希望自我”

希望自我(Hoped-for possible selves)是人们希望得到并努力追求的自我形象,例如独立的自我,乐观的自我等。学生在大学阶段,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网络社交,这是他们尝试探索数字身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倾向于通过数字身份来构建一个“希望自我”。因为在现实世界,由于身体条件、社会规则以及自我发展水平的限制,一些自我特征被压制或隐藏起来,当一些身份无法在现实中展现,而网络为身份创建提供了壁龛,学生们就在构建数字身份时积极地尝试希望自我。这一现象在一些研究中得到了印证。

5 对大学生数字身份构建进行教育和引导

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更加自由的大学生活赋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网络社交,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各种社交媒体中探索和发展数字身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探索行为,最初往往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字身份发展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无序的阶段。这就需要学生教育者介入其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数字身份。

追溯到Erik Erikson 的传统发展理论认为,身份发展倾向于在不同的环境中建立一个单一的稳定的同一性。稳定的单一自我,是发展的最终目标[10]。然而,在数字世界的背景下,学生构建出了形形色色的数字身份,这些身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相称的。这些技术的虚拟特征,允许独特的身份尝试,这是对单一的稳定的自我的挑战。对于处在大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应该鼓励并帮助人们探索自己的多重身份,让不同身份既能保持独立,又能相互融合并优化,从而在多重身份间完成无缝切换,助力张扬个性。

猜你喜欢

身份社交数字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答数字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数字看G20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