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下独酌》两个英译本看诗词翻译
2022-12-03徐楚涵
徐楚涵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44)
《月下独酌》(其一)是著名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在月夜花下独自饮酒,无人陪伴的清冷情景。多位中外翻译家对该诗进行了英译,其中许多译本令人印象深刻,大家的译文各具千秋,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正如Hatim 所言“每次对语境的理解都是独特的,是一种不可重复的阅读行为,接受者不同,对语境的反应亦然”[1]。该文对Amy Lowell 和W.J.B. Fletcher 的两个英译本进行简要对比分析,旨在探寻诗歌的翻译技巧,借以实现译者和读者的心灵交流。原诗及译文如下。
月下独酌。
Drinking alone in the moon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A pot of wine among flowers, I alone, drinking,without a companion. (Lowell)
One pot of wine amid the flowers, Alone I pour,and none with me.(Fletcher)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I lift the cup and invite the bright moon, My shadow opposite certainly makes us three.(Lowell)
The cup I lift; the Moon invite; Who with my shadow makes us three?(Fletcher)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But the moon cannot drink, And my shadow follows the motions of my body in vain.(Lowell)
The moon then drinks without a pause. The shadow does what I begin.(Fletcher)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For the briefest time are the moon and my shadow my companion. Oh, be joyful! One must make the most of Spring.(Lowell)
Tile shadow, Moon and I in fere. Rejoice until the spring comes in.(Fletcher)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I sing —the moon walks forward rhythmically; I dance, and my shadow shatters and becomes confused.(Lowell)
I sing: and wavers time the moon. I dance: the shadow antics too.(Fletcher)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In my waking moments, we are happily blended.
When I am drunk, we are divided from one another and scattered.(Lowell)
Our joys we share while sobers still. When drunk, we part and bid adieu.(Fletcher)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2]。
For a long time I shall be obliged to wander without intention:
But we will keep our appointment by the far-off Cloudy River.(Lowell)
Of loveless outing this the pact,Which we all swear to keep for aye.Tile next time that we meet shall be Beside you distant milky way.(Fletcher)[3]
1 文体
诗的独特文体是其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特征, 诗词通常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融入简洁的语言中,准确地反映诗人的情感、经历及社会生活,实现声、形和意的高度有机结合[4]。一首诗想要呈现的精神风貌和情绪风格都依赖于诗的形式来表达。在翻译诗歌时,我们需要遵照原文的语境,以读者为导向,遵循翻译的语篇及功能对等原则。正如王佐良在1987年曾提出“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5]因此,比起创作一首新诗,译者的自由度更小。
原诗共十四行,前八句平声韵,诗人使用“亲”“身”“春”押尾韵,用简约平淡的语气将诗人孤独、凄凉地独自饮酒的情景娓娓道来;后六句用“乱”“散”“汉”押仄声韵,语调转为高亢,旨在抒发作者情怀,将其旷达豪放的个性一展无余。
两个英译本都选择了保留原诗的十四行作为译本的形式,但它们的文体又不尽相同。译文一中各行长短差异较大,短句只有六个音节,而长句甚至多达十三个音节,读起来类似一个自由体的诗歌,与原诗文体大相径庭,单凭译本,读者很难领略到原诗精练的语言和轻快的律动。相比较而言,译文二的各句形式非常有规律,除第一行之外,其他都是以八个音节呈现,且整首诗遵循了英文诗歌的四音步抑扬格规律, 保留了原诗简洁的风格,使整个作品读起来平缓流畅,却又不乏抑扬顿挫,更能展现原诗风貌。声和形是诗词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传达意义和表达情感的有效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最大限度地将之展示出来。因此,在翻译诗词过程中,尤其是律诗,建议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形式,使意义的表达与形式的转换完美地结合起来。翻译诗作不同于创作新诗,用自由体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势必会忽视押韵等诗歌独有的特征,无法展现原律诗的格律。“神以形存,失其形者也势必亡其神。”[6]因此,建议译者在翻译诗词过程中,应尽力实现形与神的结合,忠实地表达原文语境,这样即便看到的是译本,读者也能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
2 意境
诗词的意境是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诗词所依托的环境或景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7]。前有初唐诗人王昌龄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后有王国维提出的“造境和写境”[8]。在《月下独酌》中,李白寄情于景,以景抒情,虽邀月对饮,豪放不羁,却难掩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2.1 整体意境的表达
原诗创作于李白政治失意时期,诗人通过“花间”“邀明月”“成三人”“行乐”“我歌”“我舞”“同交欢”“永结”及“相期”等词营造了一个欢乐热闹的场景,却又通过“独酌”“徘徊”“凌乱”“分散”“无情游”等词展示出自己孤独忧愁的情怀。表面上是花前月下,对酒当歌,可内心深处却是无处话凄凉的孤独与忧愁。全诗用简单的词句表达了诗人独自排遣寂寞旷达不羁的个性,失意愁苦时更要有酒、有诗、有歌,趁着春宵及时行乐。
两个译文中译者分别采用了joyful, rhythmically, happily, I sing, I dance 和rejoice, I sing, I dance,joys 等词渲染了对酒当歌的欢快场景,并用alone,without, in vain, confused, scattered 和none, loveless,adieu 等词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沮丧。从译文整体的情感角度来分析,两个文本都比较贴近原作的意境,都有外界热闹和内心清冷的情感反差,凸显出诗人在政治抱负未能实现才华未被认可时,内心的压抑情感,只能和月亮同饮,与影子为伴。从两个英译本中,读者都能捕捉到诗人的狂傲不羁和乐观豪放。
2.2 字里行间意境的偏差
两个译文整体表述清晰,符合原诗意境,但也有部分诗句的翻译有待商榷。原诗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中的“不解饮”应理解为“不明白”或“不能理解”,即“月亮不懂饮酒”之意。整个诗句想要表达的是“(想要邀请明月对饮,)月亮却不懂饮酒,影子也只是徒留在身前身后(并无真正的陪伴作用)”之意,旨在表达“虽成三人,仍只能独饮”的孤独意境。译文一中Lowell 将之译为“But the moon cannot drink (月亮不能喝酒)”; 译文二中Fletcher 则译为“The moon then drinks without a pause (月亮不停地喝酒)”。二者翻译显然与诗句原意相悖,未能将作品中诗人寂寞清冷的意境表达出来,后者甚至把月亮比拟成了过度嗜酒的酒鬼。这种根据译者各自理解的翻译,就会误导译本读者将译者的思想理解为诗人的想法,有碍原诗的理解。再如,原诗句“醒时同交欢”中的“醒时”应与“醉后各分散”中“醉后”相呼应,意为“清醒时”和“酒醉之后”。译文一中Lowell 将之译为“In my waking moments(在我醒着的时候)”,众所周知,“wake(醒)”是与“睡”相对应的,意为“没有睡觉”,显然Lowell 的译文与原诗句的本意有所偏离;译文二中Fletcher 则使用了“sober”一词,此词意为“头脑清醒的,未醉的,没喝酒的”,Fletcher 的译文更准确地表达了原诗句的含义。
茅盾曾说过“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9]。意义是诗歌的核心,所以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和再现原文意境。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更加难上加难。不同译者侧重面不同,有的在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后,能够成功地将源语言意境转移到目的语中,也有一些译者喜欢在原文传递的信息之上加注自己的联想以达到贯通诗意的目的,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本各不相同,当然也各具特色。读者在看不同版本的译文时也会领略到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多角度的解读。即便加入了译者的思想和灵魂,仍建议译者尽量保留原诗中的意境,表达诗人深层次的思想。
3 选词
中西方语言文字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可通约性。很多情况下无法找到语义完全对等的词汇。诗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求以精练、优美、含蓄、和谐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10]。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文,不难发现译文二中Fletcher 选择的词汇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诗的风格。
3.1 古语的使用
原诗中 “暂伴月将影”,Fletcher 将之译为“Tile shadow, Moon and I in fere(影子、月亮与我为伴)”,“fere” 为古语,意为“伴侣,配偶”与Lowell 译文中的“companion(同伴)”相比,前者更简短,符合诗词翻译精炼的需求,且更能展示古典诗词的韵味。
3.2 诗词词汇的使用
原诗中 “永结无情游”,Fletcher 将之译为“Of loveless outing this the pact,Which we all swear to keep for aye.”其意为:虽然月亮和影子没有感情,但我们发誓永远遵守一起出游这个约定。由于无含义完全对等的目的语,此句译文较长,但和Lowell 译文中 “For a long time I shall be obliged to wander without intention (我愿长久地漫无目的地游荡)”相比,前者更能体现作者和月亮,影子相交,即便它们不懂情感,也愿一同出游的心情。此句译文中Fletcher 使用了aye(是、对) 这一诗词词汇,更符合源文本文体特征。
3.3 文学语言的使用
原诗中 “花间一壶酒”,Fletcher 将之译为“One pot of wine amid the flowers”,使用了文学词汇“amid(在...中间)”,与Lowell 中的“among(在...中间)”同意,但却更具文学色彩。原诗中“醉后各分散”,Fletcher将之译为“When drunk, we part and bid adieu”。其中adieu 是文学作品中常见词汇,意为“再见”,且含有“永不再见”之意,此词描绘出了酒醉之后,大家各奔东西,永无再见之日的凄凉意境。比Lowell 译文中的“scatter(分散)”的情感表达更胜一筹。
3.4 普通词汇的选择
原诗中“独酌无相亲”的“酌”,译文一和二中分别使用了“drink(喝,饮)”和“pour(涌出,倾,倒)”。若从忠于源文本的角度考虑,前者从词义上较贴近原文;若从意境出发,后者更能反映诗人以酒排解内心孤独与苦闷,且借酒消愁的放浪不羁的个性。
“无相亲”的本意是“无相知相伴的人”。两个译文中分别译为 “without a companion (没有陪伴的人)”和“none with me(无人伴我)”。两个版本都将源文本诗句准确无误地转入了目的语中。但后者看似更简洁流畅,且“none”比“without”更能衬托出诗人独自在月下饮酒的单调和荒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闷。
4 结语
Amy Lowell 和W.J.B. Fletcher 对《月下独酌》的翻译各具特色,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文体、 意境及选词等诸多因素。译者或许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或是受语境的某些方面影响,又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联想从不同角度理解语境等,这些都会造成在将源语言转入目的语过程中的差异,甚至是偏差。因此,在翻译诗歌时,要始终把原作放在第一位,遵循原作的风格,重现原作的内容,甚至保持原作的语言结构[11],将古诗词的形与神完美地移入目的语中,向更多的英语读者展示中国古诗词文化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