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传承分析

2022-12-03王彦银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发展

王彦银

(安徽省宿州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引言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既具备系统健全的锻炼体系,又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效,对现代人生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养生视域下,将传统武术融入儒、道、佛家养生文化精髓,对我国传统武术来讲是一种创新,使其更好、更全面符合现代人发展需求,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武术。

1、传统武术传承与养生之间的关系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养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越发关注。养生也可以理解为保养人的生命,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包含很多与生活养生有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博大精深的思想知识体系,让更多人了解内容丰富、种类平凡的养生知识。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分析,也可清晰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养生术,不是依附于传统武术而发展的,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和有着丰富的文化形态。同时,尚未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养生术的发展历史比武术短。在养生术形式和传承的角度下,其传统养生可以分为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教养生、武术养生等。在传承的过程中,通常以道教和中医为主,加上我国古代有许多学派,所以也使养生的载体变得更加丰富。中国古代的养生学在发展中,不仅为很多主流学派的理论构建提供基础,更是推动其文化传承和理念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在人类追求最佳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传统武术逐渐被摸索出来,武术和养生之间的交流是可以被理解的,通过二者之间的交流,能够让武术从养生中得到价值。其中传统武术传承和养生之间的具体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传统武术传承和传统养生学之间存在共同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富一致的哲学基础。在思想方面,有着对传统医学理论、天人合一思想的统一认识,而且传统武术和道家养生重视精气神的修炼,讲究呼吸的完美配合,从而达到通过气息进行锻炼和养生的目的。我国传统武术在传承和发展中十分重视对德的追求,通过儒家养生色彩,达到养生思想和传统武术之间有效交流的目的。在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优化传统武术内容,更是推动传统武术养成观的形成方式。传统武术在全球化发展中借鉴中医、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养生思想,构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养生方式。在武术和养生融合以后,还会更加重视精气神、内在功力的训练,从而达到形意合一的目的,同时十分重视意识、呼吸、动作之间的协调性,并对练习者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产生更加突出的效果。在传统武术传承和养生的融合发展中,能够从不同层次上影响不同武术拳种和流派的发展。当然还有武术派系将养生术当作一种训练的辅助手段,从而构成内外结合的高层次训练模式。部分武术在训练的过程中会用养生的观念,改进武术内容和训练活动,进而促进训练者自身技术形态和运动方式的变化。总之,传统武术传承和养生之间的结合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应该在保留武术流派和相关技击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古代养生系统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2、养生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效用

2.1、有助于激发生活情趣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不仅能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也促使其长时间处在社会带来的压力中,乏味单一的生活氛围、简单无聊的精神状态,使人们常常出现消极情绪,对生活丧失热情,对各种事物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不满,丧失本真快乐。基于养生视域下,传统武术发展历史悠久,运动形式丰富多样,并能很好满足人们一系列心理需求。譬如,由于赵文王十分喜爱斗剑,所以热爱击剑的人蜂拥而至,整体数量达到3000余人,日夜比试剑术,死伤剑客每一年均有百余人。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武术具有极大吸引力,且形式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到宋朝后期,人们也非常喜爱钻研武术,在武术养生中感受到娱乐和艺术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也有许多娱乐项目,然而如果人们一一体验感受过后,大多数依然会选择传统武术养生。在练习传统武术时,不仅能够增强体魄,还能使人们寻找到生活之中存在的乐趣,丰富其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心理和体能层面的需求,从而充分激发其生活情趣。

2.2、有助于培养乐观心态

养生既是身体养生,又是心理养生。从养生角度论传统武术,并不是简单的利用武术锻炼人们身体,更主要是为了磨练人们心智、情操,调节心理平衡。人生在世,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处事态度,切记不可心存阴暗,要做到心态开阔、积极乐观,保持快乐有助于身体健康。追求快乐是人之本性,然而快乐与不快乐则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与欲望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息息相关。《论语》中曾经提到,快乐的人就是淳朴的人,并不是源自外界各种物质对个体内心的刺激,而是源自于人们内心世界存在的真善美。对待得失要保持平常心,适当减少自身对外物执着追求的欲望,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任何事都要经过反复慎重思考后才行动。传统武术养生恰好能够培育人们保持乐观积极心态,让人们开心、快乐,从而发挥养生功效。比如,当人开心情绪十分高涨,可利用身体动作来表达自身内心的喜悦与兴奋;如若不开心或是失落时,也可依靠传统武术养生这一运动形式,让人保持心平气和,乐观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与此同时,在养生思想正确指导下,还可让人秉承乐观开心、积极向上、凡事三思而行的处事原则。故而,利用传统武术进行养生,能够协助人们从内心深处了解人生意义,生活本身才是现实,平平淡淡、踏踏实实才是真正美好生活。

3、养生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内容

3.1、养生和拳种

在我国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中,将养生思想观念合理融入其中,属于一种创新举措。从本质而言,传统武术即是技击,在武当武术以及峨眉武术中融入养生思想观念,不仅可以强调攻防武术具有的精髓,而且还能获得养生效益,健壮体魄、保养生命,使将技击作为主要目标的武术形式,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性。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运动是将经络学说作为导向,根据道家养生理论的合理渗透,为其加入创新源泉,推动太极拳更好传承发展。人们在进行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运动时,可以感受到此运动对身体经络的螺旋刺激,并发挥调节精神、强健体魄、活跃气血的作用,具有极强的养生益处。故而,练习太极拳就是在养生,而养生也能根据练习太极拳来实现,并且这种养生形式深受现代人们则喜爱和认同。

3.2、养生和健康

中国传统武术外加拳非常注重形式和体态训练,在训练和技击中武术风格显著。内家拳将武术和养生汇集为一体,而外加拳却并非如此,然而在实际训练进程中,二者都能构成丰富多样的武术养生功法,既能得到相应锻炼,又能发挥养生功效。以少林拳为例,少林拳一般都是快速且刚猛,武术风格特性鲜明。但是,在长时间发展进程中,因受到我国养生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逐渐形成“内练一口气”的观念,致使少林拳在武术发展形式上更加注重养生观念,且渐渐创建出将少林易筋经作为代表的运动项目。从特定角度来看,少林内功练习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加强练习者抗击打能力,从而在武术界全面发挥出自身武术技巧。然而事实上,少林气功更趋于多元化,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养生武术体系,为现代人们身体健康提供扎实保障。

3.3、养生和修养

中国养生文化流派趋于多元化,将养生与传统武术相融合,借鉴医学与饮食养生等诸多养生特性,融入传统武术技击形式,让养生变成传统武术的重要部分,并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推广。在武当武术与峨眉武术实际发展进程中,渗透养生思想理念,不仅能提高人们抗击打能力,还能发挥强身健体的养生效用。从医学角度进行剖析,少林传统武术在跌打损伤方面蕴含的知识理念,为现代医学研究和养生提供诸多契机,并形成现代养生医学与少林医学,从而推动医学和养生领域更好发展。在传统武术领域中加入养生思想观念,二者有机结合,既能丰富武术内涵和武术形式,又能形成集武术、医学和养生为一体的特有文化气息,继而推动中国传统武术得以持续发展。

4、养生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发展问题

在养生的角度下,我国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传统武术的生存和传承受到文化的冲击。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体育竞技比赛的推进给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并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很大改变,重视自己的自由和个性,相对于传统武术的学习,人们更加偏向于简单实用、效果明显的休闲娱乐项目。由于缺乏对传统武术学习的重视,加上国外体育运动项目的不断融入,传统武术的发展形式也受到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未能结合养生的理念、强化理论资料研究力度,也未能合理分析养生和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其发展效果不理想;其次,缺乏完善的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目前我国传统武术在传承和发展中通常以口传形式为主,并结合经验哲学、提倡习武的实践性原则,提升传承效果。在传统武术传承中,还是以实践经验为导向,注重学生或相关人员实践技能的教育,未能形成完善的传统武术理论体系,且未能通过完善的体系,达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机结合。还缺乏针对武术宣传推广的意识,未能真正提升武术宣传推广的主动性,最终导致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效果不理想;最后,缺乏武术推拿有关的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通过传统武术学习和了解养生知识,学校或者相关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创建武术推拿有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武术传承过程中相关养生理念知识的学习。然而就目前的传统武术传承发展情况而言,依然存在缺乏相关课程的问题,对学生养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中,忽略与养生之间的有机融合和教学,影响武术传承的有效发展和进步,也进一步制约学生对传统武术传承中相关养生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不利于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难以突出养生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教育意义和优势,降低人才培养的效果。

5、养生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策略

5.1、强化理论资料研究

众所周知,理论既是行动的基础,又是行动的指南,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且流派繁多,但缺少理论,更缺少广泛联系与精深扎实的理论依据。理论短缺与实践繁荣形成鲜明对比,致使中华传统武术在其发展道路上因缺少理论支撑而举步维艰,更何谈发展崛起。针对中华武术传统理论思想来讲,一般来自历史文化典籍或是个人描述,但流传下来的武术古籍理论相对模糊,而这一问题也不是制度能够解决的,所以需要对传统武术进行全方位研究。传统武术源自于古代社会,定然是精华和糟粕并存,需要人们耗费相应时间与精力展开全面剖析与研究,挑选出具备社会效用以及健身养生价值的信息资料。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武术养生价值和作用的研究,利用现代化科学理论来阐述其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为了全面呈现出传统武术具有的养生价值,要依靠各种现代化技术理论作为支撑,如生理学、心理学、医学以及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的正确指导,增强对我国传统武术理论内涵研究,将武术具体化甚至是量化,让人们对武术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知,使传统武术养生功能和效用得到全面展示,以此为满足当前人们健身养生需求提供扎实理论依据。此外,还应增强对我国传统武术的科学研究力度,注重提升科研人员综合素养,加强高品质、高能力武术科研人员的培育,优化传统武术现代化、科学化管理,使中国传统武术更好传承发展。

5.2、注重武术宣传推广

纵观我国历史文化整体发展经验而言,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唯有让人们对其充分了解、认识,才可在日后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从本质角度而言,社会需求大小与商品价值多少联系密切,而社会需求大小又决定着市场范围大小,由此可知,商品交易市场范围越大,就越有助于商品价值的发挥实现。因此,要想推动我国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发展,必须加大对其及养生价值的探索研究,全面发掘传统武术不同形式及内容,并根据影视、报纸和互联网等手段,在世界领域展开大力推广宣传。传统武术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具备技术性、文化性、运动性及健身性等特点,在传播发展进程中要注重武术理论传播,提高其文化魅力和个性价值。由于传统武术内容丰富且形式各样,可推行大众化发展路径,积极培育武术指导员,并让这些人进入社区,吸引社会群众目光,如此一来,武术不但能够成为全民健身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能向世界人们宣传推广,加强群众身体健康。另外,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各国家文化也逐渐开始融合,因此国际化发展亦是我国传统武术要坚持的目标和方向。为了更好实现国际化发展目标,要注重培育大量优质传统武术人才,这些人才既要具备高超技术与理论知识,又要有对广大武术爱好者展开细心指导与规划的耐心。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建立传统武术比赛机制,应用多元化竞赛形式与观摩交流表演,全面发挥各阶层武协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依托太极拳在世界领域传播经验与影响力,组织全国性传统武术竞赛与交流会议等,并在赛事结束后展开追踪调查及学术交流,以此拓展我国传统武术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推动传统武术市场化发展。

5.3、开设武术推拿课程

21世纪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生命与生态。而武术和中医,均是探究人体奥秘、挖掘生命科学的知识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理论及文化背景构造的意义世界,具备独到的和现实社会与事实打交道的方法、语言与角度,属于充满文化深度及哲学意蕴的科学。从传统武术角度而言,“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话阐述出武术理论和中医相互间存在的联系性。武医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养生,而武医结合有助于实施以人作为中心,养生作为手段,身体健康作为目标的治病实践。在历史发展中,黄飞鸿与王子平等名人志士,不只是武术家,亦是医学家,这些人武医并举,根据长时间发展实践,积累诸多防病、治病、养生、健身的珍贵意见,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还为现代人们提供了宝贵财富。现阶段,学校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亦是知识积累和创造的主要场所,而高等院校更是培育人才、传承发展文化的关键阵地。从本质层面来看,武术和中医具有相同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二者融合对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传承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在学校开设武术推拿课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身心素养,培育其养生保健的观念,而且还有助于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精神,振奋民族信心。

6、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适合各年龄人士锻炼,而这亦是传统武术发展推广的最佳契机。在养生视域下,要注重传统武术和养生思想观念的有机结合,创新武术发展模式,使武术更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从而使得传统武术养生更好发展、弘扬、传承。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