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12-03贾漫丽

中国果菜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科技

卢 阳,李 娜,贾漫丽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绿色农业是指通过合理的技术和模式,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为目标,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更多的生态效益,为后代发展奠定绿色基础[1],通过农产品标准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都促使我国必须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实现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2],使现有资源与环境能够持续满足后代的农业生产需要[3]。本文详实地研究了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化水平、生产理念、品牌竞争力及管理服务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绿色农业的发展背景

我国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生态环境对农业的约束日益凸现。大量化学物质的投入使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土壤退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近十多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下降了5%以上。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多种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在这种客观前提下绿色农业应运而生[4-5]。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和2018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都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产品的优质化,还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6-7],是目前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可实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生产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2 绿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化规模小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农业生产以小农耕作为主,生产计划性差,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8]。虽然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和销售额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但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总量而言,绿色农业的发展规模、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地域也比较分散。2020 年我国绿色农产品面积为1 040 万hm2,较2019 年减少了350万hm2,同比减少25.0%。同时代表着一个国家农产品真正的产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AA 级绿色农产品的比重一直偏小,仅约占绿色农产品总量3%。2020 年全国申请到绿色标识的单位19 321 家,较2019 年增加了3 337家,同比增长20.9%。但从申报主体看,中小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占比例较高,龙头企业所占比例偏低,行业示范带动作用难以形成。有机农业作为更高标准的绿色生产方式,是农业绿色转型和环境保护耦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截至2019 年,国内有机农地面积约2220000hm2,与美国基本持平,有机市场规模约为104 亿美元,虽然是世界第四大有机市场,但与美国相比还不及其市场规模的1/5[9],产业化水平亟待提升。

2.2 由“量”到“质”的理念滞后

农业从业者对绿色农业的认识不够充分,对绿色农业的生态价值明显认识不足,农业的主体目标仍是“高产”,而忽略了产品质量提升和环境保护。2021 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生产中化肥用量超过500 kg/hm2,是英国的2.05 倍、美国的3.69 倍,我国农药使用量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10]。大量农药和化肥的投入会在短期内提升产量,但是长期使用不仅造成了农产品中农残、亚硝酸盐、重金属等超标问题[11],还严重破坏了土壤和水生态,导致满足绿色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减少。随着污染的加重,农产品出口产值增长下降、出口贸易受阻[12]。

2.3 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较弱

品牌是生产者对消费者的质量承诺和信誉保障,品牌建设是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截止2020 年,我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超过43 000 个,但品牌价值高、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数量占比极低,“超10 亿”地域品牌只有20 个。绿色农业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宣传推广不足,市场优势不明显,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新西兰重在打造差异化的农产品品牌,如著名的农产品品牌“佳沛”被称为新西兰奇异果的代名词,中国的奇异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但“佳沛”奇异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仍占全球的20%,国内奇异果品牌的商业价值远低于“佳沛”,品牌竞争力还需大幅提升。陈转青等[13]认为农户及涉农企业品牌意识弱,导致绿色农产品的文化价值内涵未能充分挖掘出来,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反观日本“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不难发现,将农业与商标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农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农业成为拉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势力[14]。同时日本更注重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原产地的保护,通过立法保护农产品区域品牌顺利发展[15]。

2.4 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备

第一,绿色农业发展中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和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和产品质量检测把关不严,标准下降、申报与审批过程中追溯机制不够完善。而美国、日韩、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较注重强调绿色农产品认证,其中美国的绿色认证不仅仅反映在生产上,而是从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都在绿色认证的监管之下,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都要按照国家绿色标准进行[16]。第二,科技服务体系支撑力度不够。绿色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撑,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绿色农业所需的技术。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技推广机构、高校与科研院所、市场化科技服务力量等服务主体的科技服务能力,对科技创新要素在社会化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流动起着关键的作用[17]。徐礼志等[18]研究陕西省榆林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时认为,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导致无法开展规模化、现代化、科技化经营的重要原因。第三,政府财政支持投入力度欠缺,且未颁布相关的金融、税收政策促使绿色农业发展更加规范。很多企业没有享受到政策的优惠,政策的支持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到位,多元化的投资体系还未形成,都会对绿色农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19]。

3 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促进绿色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从2021 年开始,我国启动实施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目的是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要构建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完善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较强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实力[20]。强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主体作用,研发推广技术含量高、经济实用的新品种或新技术,针对不同区域土壤退化或污染现状,加快治理修复,提高土壤地力,推广绿色投入品,为绿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二是要持续发力打造规模化绿色农业示范带或万亩(1 亩=667 m2)以上标准化示范区,推动实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减少分散式生产经营占比。2020 年10 月25 日,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赣南脐橙、烟台苹果、宣威火腿等11 个“超10 亿”农产品地域品牌在阿里巴巴“挂牌上市”,目前仅20 个“超10 亿”地域品牌的品牌价值就高达5 346.35亿,足见地域性的规模化发展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三是实施品牌战略,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农业国际化,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2025 年我国的农产品品牌数量将达到60 000 个,如何用好这些品牌为农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吉林省通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推进品牌“强农兴省”,用品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21]。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可组织第三方机构,指导企业建立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强化品牌设计、提升品牌文化内涵,构建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和营销体系,多渠道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

3.2 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3.2.1 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是推动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对于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具有特殊作用。穆建华等[9]研究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绿色农业发展经验时认为完善的法律保障是这些农业强国的绿色农业发展、成熟及崛起的重要原因。刘晶晗[22]提出应当制定、完善相关标准和法律体系,加强农用地农药、化肥使用指导和使用总量控制,加强农用薄膜使用控制,适应土壤污染防治的要求。从源头上支持土壤改良、土壤肥力提升等有利于土壤养护和培育的措施,通过立法等手段,限制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3.2.2 强化科技服务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服务是以生产者为中心,推动绿色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促进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强化科技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指导、服务与支撑能力,能够更好地引导生产者树立科学、正确的绿色农业观念,将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和应用到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之中,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刘春香等[23]对江苏省淮安市198 个大棚蔬菜种植户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发现种植户乐于接受科技培训等绿色科技服务,且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科技需求越大。赵艳丽等[24]在研究云南省玉溪市的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发现,全市358 个市、县、乡三级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使玉溪市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7%。王胜利等[25]研究发现,美、英、韩等农业强国都非常注重科技服务,英国的洛桑实验站在各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训练中心,免费为农民进行技术普及和培训,极大促进了本国的农业发展。我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力量;另一方面还要从高校基础教育着手,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本科、研究生等,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农业基层任职,将成果落在田野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做到科技扶农、科技强农、科技富农,确保绿色产业和绿色农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3.2.3 加大科技推广资金投入

技术推广是打通农业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加大推广资金在农业投入中的占比,为产业技术推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潘生亮等[26]研究新疆南疆地区农技推广现状时发现,在所有的科技服务形式中尽管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占比仅为11.9%,却是最受农户欢迎的,但科技入户资金缺乏限制了技术推广。冯庆伟等[27]研究发现,地方财政资金中用于推广体系建设的经费少之又少,难以完全满足农业发展需要,无法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落实奠定基础。韩启杰[28]、程文[29]等的研究成果也都证实,只有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科技创新和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加速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最新的成果转化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

3.3 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本地人才培养力度

复合型人才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30],将技术变为生产力最终是靠生产者能够掌握与运用新技术来实现的。辛俊霞[31]认为强化农村产业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水平的重要举措,是科学驱动高质量绿色农产品生产,实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可适度增加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助力当地绿色农业发展。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对当地优秀经济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积极申请吸纳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资金,与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等联合,开展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适于本地绿色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张伟[32]提出,未来农业将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必须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懂经营、会管理。马健等[33]认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鼓励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由小规模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转变,逐步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因为完善的经营组织体系,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利于小农户抵御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压力。

猜你喜欢

农产品绿色科技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绿色低碳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