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法规

2022-12-03

日用电器 2022年5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核算绿色

国家发改委: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

5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媒体提问:“双碳”工作被纳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之中。请问这一目标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还将如何推进?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祖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领域之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 %提升到25.5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

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 %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 %,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更多群众的自觉选择。

胡祖才表示,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基本构建起“1+N”政策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改委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第一,加强统筹协调。要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要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第二,大力推动能源革命。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8 500万千瓦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供电煤耗超过300克/千瓦时的煤电机组要全部实施改造升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胡祖才称。

第三,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抓紧推动重点行业能效达标改造,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碳市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第四,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多双边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胡祖才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紧盯“双碳”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来源:彭湃新闻)

夯实“双碳”工作碳核算和碳披露基础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发布了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民航等24个重点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指南,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是当前“双碳”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表示,将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取得新成效,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人民银行也表示,下一步将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我国碳核算和碳披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堵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绿色认定标准仍未统一。去年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国内债券标准、接轨了国际相关标准,但是金融部门关于绿色项目的认定,还有绿色信贷目录、碳减排支持工具范围,不同金融工具的绿色标准并未统一。同时国家发改委有绿色产业目录、科技部有绿色技术目录,尚未实现部门之间的衔接。部分“双碳”重点领域比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项目,尚未纳入绿色认定范围。

二是碳核算计量基础相对薄弱。除了24个重点行业,金融行业等其他行业的碳核算依据尚未建立,碳核算范围边界、因子计算方法等仍未清晰,碳核算的数据支撑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除了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控排企业,大部分实体企业不具备开展碳核算的能力,金融机构在碳核算方面的探索也不多见,服务碳核算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良莠不齐。碳排放信息基础设施尚未建立,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机制仍未畅通,不能有效支撑碳排放数据“可测量、可报告、可回溯”。

三是碳排放信息披露规则尚需完善。由于环境信息披露不是强制义务,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仍然较少,上市公司中披露环境信息的仅占比25 %;而且各企业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均不统一,有的是社会责任报告,有的是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有的是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不够高,以案例居多,量化指标少,体系化不够,且缺乏第三方认证,可信度有待提升。

由于碳核算和碳披露工作涉及多部门多层级多领域,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之间加大协同,在完善碳核算标准、健全碳披露制度、建设碳排放信息平台、共享碳排放数据等方面进一步协调联动,加强对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碳核算和碳披露工作的“三个激励”。

一是激励实体企业主动开展碳核算和碳披露。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于主动开展碳核算、披露碳排放信息的实体企业,给予税优、贴息、担保、资金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立碳账户、进行碳认证,为低碳转型效果好的实体企业给予更低成本的绿色贷款、绿色信贷、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支持,让实体企业得到成本补偿和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商业可持续性。

二是激励金融机构提升碳核算和碳披露工作水平。通过业绩评价倾斜、央行再贷款等政策便利,提升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碳核算和碳披露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先在大型金融机构或上市金融机构强制开展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激励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带动和支持实体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激励第三方机构提升碳核算和碳披露的专业性。国家主管部门可考虑采取准入许可等方式,培育一批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碳核算核查、数据采集分析、碳排放信息披露等服务,并给予相应税收、人才、资金等政策红利;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智库的合作,健全碳核算理论和方法体系,推进碳核算“体系化-标准化-数据化”;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碳核算、检测、核查,搭建相关数据平台,对接国家碳排放信息基础设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高质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来源:人民政协报)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核算绿色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绿色低碳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