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防范措施研究
2022-12-03范秋悦
范秋悦
(聊城市东昌府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 聊城 252000)
运动训练是体育项目的常规化环节,因不同的受训者的机体素质存在差异,使得体育运动训练期间,在防范不当的情况,可能出现不同程度运动损伤问题。从实际情况角度来看,体育受训者运动损伤是阻碍及困扰其体质锻炼的主要原因,不仅会影响专项技能训练的成效,而且还难以充分提升受训者的体育技战术的综合水平。由此可见,从根源上认识到体育运动损伤的客观性,全面分析运动损伤的类型及产生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此外,体育训练不同于其他课程,训练环节包含着大量不可控因素,在控制不当的情况下,易增加损伤风险的发生。鉴于此,从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质量效果及安全性角度考虑,本文围绕“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常见类型分析
1.1、突发性运动损伤
突发性运动损伤可发生于体育运动训练任何环节,其发生位置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具有固定性的鲜明特点,例如,以足球项目训练为例,受训者的发力点多为膝关节及踝关节,相对于其他部位来说,其运动损伤发生风险较高;以排球项目训练为例,受训者的发力点多为腕关节及手指,其损伤位置多集中于上述部位;以体操项目训练为例,受训者的发力点多为腰部、腕部及肩部,以至于其肢体关节损伤的发生风险较高。由此可见,突发性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训练的常见损伤类型,尤其是对于初次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人群来说,训练强度过大时也极易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
1.2、陈旧性运动损伤
任何类型体育项目运动训练期间均不可避免出现突发性运动损伤,一旦突发性运动损伤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或治疗不够彻底则可能演变发展形成陈旧性损伤。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训练中陈旧性再次损伤的类型相对多样,包括网球肘、滑膜炎及关节炎等,特别是部分受训者自身突发性运动损伤尚未痊愈及恢复的情况下,再次接受高强度的体育运动训练,大大增加其二次损伤的发生风险。例如,以脚踝扭伤为例,受训者踝关节意外扭伤一次,其关节组织逐渐硬化,严重阻碍受训者的正常活动,而恢复后期时普遍无明显痛感,以至于受训者错误认为自身具备接受高强度训练的条件,反而引发二次损伤,产生各种后遗症。
2、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分析
2.1、活动幅度过大
体育运动期间运动员自身肢体活动幅度较大,尤其是篮球或足球等需要与人面对面竞技的运动项目,极易发生肢体碰撞,以至于产生运动损伤。当下我国体育训练项目的类型多样,包括体操、武术。乒乓球、球类及田径类等,对于运动员自身肢体协调性、柔韧度及肌肉力量的要求相对严格,例如,以田径类项目为例,存在发生脚踝扭伤及跟腱拉伤等情况的可能性,特别是长跑等运动项目,极易引发疲劳性骨膜炎,而跳跃项目则易引发腰肌扭伤及足跟挫伤等情况,投掷类项目则对运动员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肌肉产生较大损伤,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2.2、心理状态冲动
通常情况下,接受集中体育训练的受训者多为青少年群体,其生理发育基本上处于青春期末期。即便青少年受训群体的身体机能发育相对成熟,但是其心理状态呈现出较为冲动或争强好胜的鲜明特点,特别是体育运动自身具备竞技性的特征,训练期间存在出现受训者为了满足个体虚荣心忽略自身实际水平做出高难度动作的可能性,以至于大大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同时,心理层面的不成熟集中体现于无法有效控制自身情绪,导致个体情绪对运动员自身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难以保证总体训练效果。此外,无论是否参与体育运动训练,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群体自身的运动损伤发生风险较高。
2.3、超出机体负荷
具体训练期间出现普通的训练失误也存在造成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例如,训练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不充分或不合理,完全忽略训练前期肌肉放松环节,安排大量超出受训者体能负荷的运动项目,或者部分运动员一味强调提高自身比赛成绩及竞技水平,始终坚持带伤训练,极个别教练员尚未组织好训练方案,特别是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训练项目。同时,运动员自身生理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运动能力,一旦教练员及运动员尚未从根源上认识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安排超出自身生理水平的训练项目则大大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其中,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程度、损伤历史、协调性、灵敏度、柔韧性及肌肉力量等。
2.4、自身水平不足
受训者自身技术水平不足是造成体育运动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再者受训者自身技术水平不足集中体现于对于高难度技术动作理解不到位而动作错误,完全违背人体物理学常识而产生运动损伤。同时,部分受训者自身自我保护意识相对淡薄,训练期间遭遇突发性事件时,受训者自身自我保护意识不充足以至于无法作出及时反应,或运动训练前期不注重保护预防环节,以至于产生运动损伤。此外,体育运动训练对于受训者反应力的要求相对严格,一旦受训者自身对于技术动作不够熟练则意识难以及时跟上机体动作,以至于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3、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的相关防范措施分析
3.1、组织心理辅导
从本质角度来看,运动防护工作是否落于实处完全取决于受训者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由此可见,相关教练员势必需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不得操之过急过度训练,不得过于盲目自信,强化训练防范力度,避免出现各种运动损伤的情况,例如,具体训练期间,教练员给予受训者心理层面的支持及鼓励,树立其完成各项训练任务的信心及意识,帮助受训者形成合理的预期标准,并且训练期间不得脱离受训者的实际情况,引导受训者正确认识自身的机体状态,即日常训练期间,明确要求所有受训者有意识观察自身的体能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及时终止训练,有利于得出准确的体能临界点。
3.2、拟定训练方案
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其训练方式也不尽相同,换而言之根据受训者的训练项目类型拟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否则难以保证总体训练效果。因此,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相关教练员除积极开展常规专业训练外,势必需要有针对性组织前期准备活动及后期辅助训练,例如,绝大多数突发性运动损伤与前期热身活动不充分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而设计科学合理的前期热身活动能大大降低突发性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同时,尽量于正式训练期间,刻意回避受训者现有的陈旧性损伤位置,有目的性开展恢复训练,进一步增强受训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
3.3、划分训练强度
体育运动训练期间其训练负荷的控制难度较大,一旦训练负荷低于常规标准则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训练负荷强度高于常规标准则极易造成运动损伤,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训练成效,严重阻碍总体训练进程。因此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相关教练员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深入调查受训者的身体机能,尽量简单测试受训者的关节承重力、爆发力及耐力,有助于获取受训者的身体机能数据,再根据运动项目的训练标准,拟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明确划分其总体训练负荷量。例如,具体训练期间多多关注受训者的既往病史及陈旧性损伤情况,有针对性及有目的性的调整训练强度,预防出现损伤复发的问题。
3.4、强化医务监督
由于体育运动训练期间不可避免产生一系列的运动损伤,客观上要求相关教练员持续强化医务监督的力度,通过医务监督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及评估受训者的机体状态,便于教练员训练期间全面掌握受训者的机体状况,为拟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及训练计划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例如,定期安排受训者接受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受训者是否存在机体异常状况,便于有目的性及有针对性调整受训者的技术动作、训练负荷及训练强度等,针对已受伤的运动员则以医务监督数据为参照,拟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保证运动训练成效具有显著价值作用。
3.5、适当放松肌肉
无论任何类型体育运动项目均存在着相应的训练负荷上限。因此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相关教练员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合理安排受训者的日常放松休息时间,以快速恢复应对下一阶段训练体能为核心目标,综合考虑受训者机体素质及体能储备的差异性,尤其是各个受训者的机体负荷承担能力不尽相同,充分发挥放松调节的作用,促使原本紧张的肌肉处于平静状态。同时,除训练期间必要的放松外,注重保证受训者的睡眠质量,例如,通过按摩牵引、温水洗浴及足浴的方法,提高总体睡眠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训练,能全方位提升受训者的机体素质及运动能力,但是受训练方法不合理或训练心理预期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相关教练员需高度重视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工作的开展,综合考虑受训者的机体素质、运动能力及运动习惯,全面评估受训者是否存在既往损伤史,进而拟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案,明确划分体育运动训练的负荷强度,注重前期准备活动及恢复性联系,树立受训者的安全防护意识,以此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保证整体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及安全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