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育训练中体能素质的培养
2022-12-03梁昊张伟董晶晶
梁昊 张伟 董晶晶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体育教研室 陕西 西安 710032)
引言
体能素质主要是指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体能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体能素质不仅仅是对人们体质的好坏进行衡量,更能充分反映出人们各项身体器官系统机能的工作状况,也就是身体素质。我国当代大学生正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和提高综合国力的艰巨任务,自身的体能素质与国家繁荣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正在迅猛发展,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高校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而体育训练作为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就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重点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能素质。高校大学生目前的身体素质正处于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只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自身的体能素质,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体能的概念
研究人员对于体能这个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体能与人体器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既可以说是一种衡量指标,同时也是人体器官系统中的能力体现,通常包括综合体能、基本体能,充分代表人类的身体素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体能所下的定义为人体器官和结构在训练、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而学生的体能主要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生活以及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身体能力。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健康,而专业院校的体能训练更加强调竞技性、应用性。由此可见,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专业体校,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都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2、高校体育训练的现状
2.1、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遏制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只是强调体育训练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对于自由开放式、具有现代化性的训练方法和实际运行不够重视。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台下练习的模式,而学生最为关注的体育健康等知识内容,教师却对未其进行过多解释,这样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无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加上传统的训练方法很容易忽视学生的真实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以传统的训练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体育训练,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需求,导致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重视度严重不足,也没有兴趣参加训练,甚至出现学生除却参加规定的体育活动之外,很少主动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体育训练的效率,还会阻碍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2、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在高校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高低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训练的质量。因此,只有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才可以使得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和体育成绩有所提升。但在实际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训练内容,高校体育教师并未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使得大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抵触等心理。如果体育教师无法采用合理的训练方式,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影响训练效率的提升,从而严重阻碍学生体能素质的增强。
3、高校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的影响因素
3.1、学生存在错误的生活习惯
高校大学生的生活自由且多彩,有着丰富的自我主导时间,但随着多种诱惑的出现导致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制力明显下降。迈入大学阶段后的生活方式逐渐紊乱、暴饮暴食、过度喜爱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等,部分大学生起床后不吃早餐就去上课,以及盲目减肥、晚睡晚起等都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性,这些错误生活方式的出现导致大学生自身的体能素质无法得到提升。不仅如此,大学生欠缺体育训练的意识与习惯,对玩游戏的热情都远远高于体育锻炼的热情。
3.2、高校对体育训练欠缺重视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普遍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体育教育,以至于相关的体育训练工作严重缺乏规范性,导致体育训练无法在高校中顺利开展。与此同时,高校中的体育课程大部分是以技能和跑跳为主,以培养学生体能素质为核心的课程少之又少。虽然多数大学生都在参与体育训练,但是却不知如何进行正确的训练,基本都是模仿同学或观看教学视频获得训练方法,学生无法在标准的体育锻炼引导下感受到训练的方法与乐趣,甚至会因为训练方法不正确而出现运动事故,进而使大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抵触心理。
3.3、高校中体育设施过于陈旧
高校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是影响自身体能素质下降的关键因素,所以高校中不科学的体育管理以及体育设施的陈旧和不足都会对学生参与体育训练产生制约。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校大学生数量正在逐渐增多,但高校中用于学生活动的设施并没有随之增加,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中体育设施的缺乏和磨损都会打击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甚至会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最终造成高校大学生自身体能素质下降。
3.4、体育训练教学模式较单一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通常是采用学生自主选课的模式,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参与程度有所提升,但是当学生在选择体育训练项目的过程中,往往都想要选择那些较为轻松,考核难度比较小、体能测试难度简单的科目,如篮球、武术等训练项目。事实上,真正能够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田径类体育项目,学生选择的相对较少,同时体育教师的训练模式模式过于单一,无法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体能素养。
3.5、学生对体能训练认知不足
一个人对事物认知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认知的驱使下,人们更加愿意来自于自身的影响,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是积极、乐观的。但当今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受到以往单一训练模式的影响,从心理上认为体育训练是一项充满痛苦和辛酸的项目。高校中体能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同时运动强度相对较大,在完成体能训练后会产生强烈的疲劳感,这样的认知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体能训练的效果。
4、高校大学生体育训练中体能素质的培养措施
4.1、改善教学模式,激发终身体育意识
教学模式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体育训练的教学效率,再加上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所以在培养大学生体能素质的过程中,要想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体育训练项目的积极性,高校应该对教学方法予以创新,激发学生的体能训练意识。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训练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一定的时间,多数学校形成多种不同教学模式共存的情况,为大学生的体育训练提供更多的学习项目,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除此之外,体能测试是对高校大学生体能素质进行检测的关键方式,但事实上,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体能测试落实到具体,即使开展体能测试工作,但也仅仅是例行公事,学校乃至大学生本人并不重视体能测试。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在测试过程中浑水摸鱼,体育训练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较为普遍,体能测试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发挥自身价值。基于这种情况,高校需要对体能测试工作加以重视,构建完善的体能测试体系,并对其加强管理,将检测结果记录下来,以此对大学生制定完善的体能训练计划,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体能素质。
4.2、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沟通,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只有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才能更好的开展体育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育人服务意识,在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训练时,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更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与配合。因此,在实际体育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和运用技巧,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做学生的聆听者,在聆听过程中收集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可以针对性的对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进行创新,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同时,高校应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以重视,以此保障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的全面性,校园体育文化是借助体育活动进行的人文教化功能,对高校育人健身的内涵予以丰富。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体育节、运动会等富有体育文化的活动,转变学生体育训练意识,在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尝试学生提出的教学方法,进而调动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4.3、加强重视程度,开设基础体能课程
高校应该全面落实我国政府所制定的体育发展政策,打破以往重视智力教育,忽视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以此提高体育锻炼的地位。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体育训练工作的检查力度,确保大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体育训练方法。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高校首先就应加大对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其次增强宣传力度,最后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内的媒体、社团以及俱乐部宣传身体健康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身体健康的价值,并且还要在体育训练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开展有竞技性质的比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不仅如此,高校还要根据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开展基础体能课程,促使大学生各器官系统的运动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基础体能素质增强才能更好的参与体育训练。另外,高校应该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能训练管理制度,并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制度中的相关内容,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训练活动,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以便于提升高校体育训练的教学质量。
4.4、开展体育活动,创建体育训练俱乐部
高校体育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课堂训练活动,以此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需求;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对体育训练场地设施要求不高,但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训练项目,将训练内容予以丰富,进而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展体育训练俱乐部的体育活动,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动体育训练俱乐部的发展,高校还应该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实际管理时要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模式,以便为广大学生打造轻松、有趣的训练氛围,并让学生在训练氛围中培养自身的体能素质。不仅如此,高校要想更好的督促大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就应该创建体能测试管理制度,将学生实际的体能达标情况合理融入到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中,让教师意识到体能测试的价值,从而在体育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与管理,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
4.5、增加训练经费,完善体育训练配套设施
高校中体育训练设施的不完整是体育教育过程中极易出现的问题,所以高校应该适当增加训练经费的投入,对体育训练配套设备的建设予以完善,为学生开发更多的体育训练资源。高校中体育部门应该对目前的体育设施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将已有的体育资源充分利用,根据所开设的体育训练项目与场地情况扩大体育设施建设,如,健身房、乒乓球室等,尽量使用校园内空闲的场地,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训练场所。但是部分高校在体育训练的管理过程中会因种种原因,很少开放体育训练设施或者是通过收费的方式对其予以管理,导致诸多的体育训练设施和场地尚未发挥原有的功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尽量为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训练设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训练,并在训练中培养自身的体能素质。
4.6、改善认知误差,注重训练感受反馈
高校大学生对于体能训练课程的认知存在误差会对训练效果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对政府所制定的体育发展政策予以全面落实,打破“重视专业学习忽略体育训练”的片面思想,让体育学科在高校学生学习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与此同时,高校应当对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予以加强,加大体育训练教学的检查力度,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得到较为优质的体育训练。高校还应该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对体育训练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有所完善。不仅如此,体育教师要在训练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需求选取适当的训练方式,改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所存在的认知误差,并且要在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重点关注学生体育训练后的感受。通过对学生认知误差的改善,注重学生体育训练后的感受反馈,才能更好的对学生体育训练情况予以掌握,从而促进高校体育训练课程的开展。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以及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体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但是大学生目前的体能素质状况并不乐观,要想充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促进体育训练的开展。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时,要对体育训练活动予以创新,加强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完善体育训练设施的建设,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体育训练,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体能素质,以便于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长久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