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探讨
2022-12-02梁玲玲
□梁玲玲
立德树人是职业院校新时期发展被提出的最新任务,因此备受职业院校重视,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融入立德树人元素,目的是在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职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能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坚定内心、迎难而上,切实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就立德树人视野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展开重点论述,分析立德树人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制定对应的人才培养对策。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的意思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其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要求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在开展专业教育时保证德育为先,以此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二、立德树人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对立德树人认知偏差
就当前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来说,其在立德树人理念认知上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缺乏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足够认知,只是简单地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专业水平,道德教育次之,或者可有可无,未实现立德树人对学生就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部分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将德育目标局限化,将立德与职业道德培养画上等号,其虽然提出了相应的德育目标,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未对学生在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上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得学生的健康发展受阻。
(二)校企培育效果不理想
当前阶段的校企协同培育中,多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专业水平成长力度,其虽然可能会让学生在毕业后适应企业的各项技术要求,但德育方面的空缺可能会让学生本身的职业素养较低,表现为遇到困难临阵退缩、社会责任感不强、利益至上等,这对学生与企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极为不利。
(三)培养偏差
会有一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时过于注重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虽然其各个方面的德育素养合格,但其专业能力不足,依然会让其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究其根本,在于对立德树人的认知偏差,忽略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依旧是学生的专业技术、发展能力等。
三、立德树人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1.高职院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德育融入学生职业培养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立德树人的系列讲话为依据,立德、树人两手抓,实现德育、人才培育同行,将德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并作为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关键指标,主要评价的是学生职业素养成长力度、工匠精神、学习能力、坚持能力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我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判断的结合,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职业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与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融合,以此来避免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出现以个人利益至上的弊端;在人才培养中引入立德树人理念时,需注意通过立德树人评价来彰显现代职业价值取向,通过各种引导措施让学生将其本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技能学习等与时代发展、社会转型需求、国家振兴等加以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在德育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职业院校党建部门能够主动承担责任,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研究工作。结合当前学生技能学习、专业发展中的立德树人教育状况,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育,比如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等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发展规划、德育现状等;也可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作具体的科目来设定分数,衡量其各个阶段的德育现状,对其进行整体化、客观化评价,以此来针对性地探索出一条易于操作、适宜院校自身发展的立德树人培育道路。
(二)校企协同培育
在校企协同培育人才的进程中,要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尊重企业在协同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可从以下方面落实。
1.加强校企党委协同,推进全员育人。基于立德树人实施人才培育,应以校企内部党员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力量。校企党员强化顶层设计,搭建由学校辅导员、教师、思政部、团委、就业处、工学部以及企业人事部、车间主任、师傅等为主体的育人共同体,并搭建统一的沟通平台,用于保持双方的定期交流、沟通,统一育人思想,避免出现较多的价值观、话语主体冲突,以此来保证校企育人的系统性、整体性。比如及时分享学生在校、在企的表现,观察分析其在不同地区的学习工作态度、坚持精神等,形成德育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的互联互通,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技术逐步增长的同时,其职业精神亦能保持同步增长。
2.将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延伸到学生的实习企业。将学生师傅纳入师德模范表彰体系中,并可对企业师傅进行适当补贴,以此来提升企业育人主体的存在感、体验感。同时,可选择以顶岗实习为切入点,实现校企育人的有效衔接,确保立德树人对学生技能学习、增长过程的覆盖,提升育人效果,形成对学生的正面激励作用,以此来推动其职业发展。此外,还可着手搭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即定期进入人才培养基地,提前适应职业环境,了解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并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从理论、技术方面给予其相应的指导,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使其能够了解到自己未来阶段的就业趋向,并将德育元素纳入就业规划发展中,从而实现定向发展。
(三)攻术践行,培养人才应用能力
立德树人,除了关注德育外,还需关注学生的智育工作,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设置专业结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需考虑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如此才可保证人才的适用度,弥补学生学历上的差距,这需职业院校能够关注当地与周边相关产业发展现状,顺应需求培育专科人才。还可选择设置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新医药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热门专业,迎合社会所需,鼓励学生在这些专业方面实现深度学习、研究,以此来弥补社会在该方面人才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督促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接触新的专业理念、知识、技能与动向等,保证自身发展理念的先进性,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自我培养。
2.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因不同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教学水平、立德树人力量分配等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职业院校需结合自身的整体情况预设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结果、反馈来实现对目标的有效调整、优化,使其能够始终引领职业院校在各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一是注重生源结构与质量。在学生入校之处,即需在收集学生各项资料,并进行定期测试、沟通交流后,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发展性等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参考因素,切忌在目标制定时直接参考其他院校;二是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应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契合,并将培养学生的一线生产技术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职业素养设定为核心目标;三是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及时更新目标,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成立精英班,培养创新人才。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进度,其专业能力、职业发展程度不一,因此可选择成立精英班,培养创新人才,如此能够为一批优秀人才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并能形成对其他学生的奖励作用。一是结合学生的特长、兴趣、潜力等因素,设置相关科目,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针对学生提出的各项创业项目,即使不具备可行性、合理性,也不应第一时间否定,而是应对其态度、理念、创新点等加以肯定,形成对其的正向激励作用,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其后再指出其创业项目的不足与可优化之处,在正确引导下进行创业项目的调整、更新,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实现其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实践,切实提升其综合能力。二是精英班人才培养可引入“3+N”模式,即学生在完成其原专业3 年学习任务的同时,还需完成精英班教师布置的各项教育任务,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灵活地应用各种碎片时间,以此来不断地扩展学习空间,激发自身潜力。
2.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上还可推进导师制,每年可通过学生投票的方式来选择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等各个方面比较突出的教师充实导师队伍。每名导师可在其所选择的专业中抽取相应名额的学生,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育,类似于教授带研究生,教师依据其专业能力、生活经验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思想等方面加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校在各个方面需给予该项人才培育机制足够的支持,比如给予导师相应的补贴,在硬件、软件方面给予学生最大的便利,每年可给予导师、学生共同外出参观企业、培训学习等机会,让学生能在获得各项资源支持的同时,更早地接触社会、深度了解行业发展,以此来做好自我定位,提升对自我的要求,并在后续的学习、发展中有所侧重。此外,导师还应注重知识传授过程与德育过程相结合、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享有各项福利的同时,剔除骄傲心理,沉下心来深度钻研,如此才可逐步发展为一名合格、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综上,文章就立德树人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策展开了重点论述与分析,总结了人才培养中的诸多问题,建议从正确认识立德树人才培养理念、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方面落实人才培养,以此来为人才发展塑造更好的环境,推动人才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