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先云:忠诚信仰的巍峨丰碑

2022-12-02作者胡振荣

湘潮(上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安源革命中国共产党

作者|胡振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著名工人运动领袖、我党早期杰出的军事将领蒋先云诞辰120周年。深刻缅怀这位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革命先驱,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根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汇聚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蒋先云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洪流中涌现出来的先锋模范,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蒋先云从小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在其身上浸润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鲜明特质。身处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的年代,他始终踏着时代的节奏,勇立潮头,表现卓越,犹如历史的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星星。

五四时期,他是追求和传播革命真理的青年先锋。蒋先云出身贫寒,但从小聪颖,靠乡亲们资助读书识字,19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三师”)。时值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洞庭湖的闸门开启,新文化、新思想开始在三湘传播,思想敏锐的蒋先云成为湘南地区最先“觉醒”的代表。1918年,蒋先云在三师带头发起组织进步团体学友互助会,创办进步月刊《嶷麓警钟》,自任主编,致力于革命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蒋先云与夏明翰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之后,迅速在衡阳发起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他率领爱国进步学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革命运动,发动组织湘南25个县的学生开展罢课斗争,“五四运动之衡地各项爱国,均系该会主持,成绩颇为可观”。他发表《帝国主义的末日快到了》一文,已经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1920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蒋先云立即响应,在衡阳成立文化书社分社,大量销售《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与此同时,蒋先云还效仿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立新民学会的做法,在衡阳成立革命进步组织心社,亲自起草章程,以“牺牲个人利益,图谋群众幸福,结合真纯同志,谋社会实际改进”为宗旨。心社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推广新文化,被誉为“湘南革命组织之开端”。

建党时期,他是踊跃参加党团组织创建活动的建党先驱。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创建最早的地区之一,蒋先云为湖南共产党、青年团组织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10月,毛泽东开始在长沙寻觅“真同志”发展为青年团员,蒋先云与夏明翰、陈为人、蒋啸青、黄静源等赴长沙,被发展为衡阳首批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担负起了衡阳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发起者的重任。1921年10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后,赴衡阳了解湘南的革命形势,将心社30余名社员发展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并建立三师团支部。毛泽东对蒋先云在三师的出色表现赞赏不已,亲自推荐将蒋先云等4人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立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党小组。第二年10月,发展为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党支部,这是湘南地区最早成立的中共地方组织。1922年1月,蒋先云受中共湖南支部的委派,赴安源与李立三等人从事工人运动,发展了6名工人党员,2月底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中共安源支部。中共二大前,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建立了14个地方支部,蒋先云参与了其中2个支部的创建。当年11月,蒋先云又受中共湘区委派遣,赴水口山领导党组织创建工作,先后任中共水口山小组组长、中共水口山支部书记,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水口山党组织发展壮大到5个下属支部,60多名党员。他作为黄埔军校创办时各地党组织选派加入军校的党员骨干,在1924年秋冬领导创建中共黄埔军校支部并任第一期党支部书记,发展了周士第、王尔琢、左权、蔡申熙等多位优秀学员加入中国共产党,使“共产党员在军校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 蒋先云革命实践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现场

投身工运,他迅速成长为“调得动千军万马”的工运领袖。湖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三大重点区域之一,蒋先云为引领湖南区工人运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蒋先云领导安源、水口山工人罢工斗争,在实践中锤炼非凡的组织、宣传、发动能力,很快成长为“调得动千军万马”的领袖式人物。他毕业即赴安源,在五福巷创办工人补习学校,采取完全是启发式,是用灿烂离奇的手段去教育工人,取得共产党在安源宣传工作的第一步的成功。他与刘少奇、李立三并称为安源大罢工的“三根撑门柱”,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文书股长,为罢工斗争起草散发呼救传单、拟定发出战斗口号。1922年9月14日,震惊中外的安源大罢工爆发,他与1.7万余名安源路工、矿工并肩作战,共同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他还是“雄壮不亚于安源”的水口山工人罢工斗争主持者。他1922年11月22日抵达水口山,仅用5天就领导完成工人俱乐部从筹备到正式成立全部工作。他担任水口山工人俱乐部主任、水口山矿“全权代表”,以安源经验指导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建设,于1922年12月5日领导水口山矿3000余工人高举“从前做牛马,现在要做人”的旗帜发动罢工,“扎硬寨,打死仗”,坚持斗争23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全国此起彼伏的矿山工人斗争中“惟有全部组织的,只有江西之安源及湖南之水口山二处”。1927年春,他出任中共湖北省军委委员、武装部长兼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总队长,短短数月就将一支五千多人、三千多支步枪的部队训练成有纪律的工人武装,为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立下汗马功劳。

在黄埔军校,他是明星级的革命军人之楷模。1924年3月,经中共湘区委推荐,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共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第一期,11月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因表现突出成为第一个被提名留校的毕业生,在周恩来任主任的政治部担任秘书,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1925年2月,蒋先云与李之龙等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被公推为该会的主要负责人。该会以共产党员为骨干,会员迅速发展到2万余人,活动范围也由黄埔军校延展到在广东的军队和滇、桂、湘所设的军校,进而遍及全国。青军会创办《中国军人》等刊物,蒋先云撰写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道理的文章,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革命军人。蒋先云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坚持以联合和斗争的手段维护大局,强调用忍耐自持的态度调和矛盾,为维护国共合作大局,频频奔走于广州、汕头、南昌、武汉之间,在国民党与共产党、革命派与顽固派之间沟通误会、求谋团结、解决纠纷。因才华横溢、能力卓越,蒋先云名列“黄埔三杰”之首,深得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人的器重,赢得“青年军人楷模”称号。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是高举讨蒋大旗的义士。蒋先云是得蒋介石召见最多的黄埔一期生,毕业后又担任过蒋介石侍从秘书,成为当时唯一能够自由出入校长办公室的人。蒋介石常说自己与蒋先云“犹如父子之亲,兄弟之义”。多年后,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还曾谈起:在将星云集的黄埔学生中,蒋先云是自己最得意的门生,是个奇才。蒋介石对蒋先云既爱且恨,爱其才华,恨其党派。1926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亲自主持黄埔军官退出共产党会议,蒋先云第一个站起来宣告“我是共产党员,永做共产党员”,第一个撕碎“党籍声明表”拂袖而去。1927年3月,蒋介石叛迹日渐暴露,蒋先云在知遇之恩和信仰大义之间坚定选择后者,由南昌回到武汉,与蒋介石分道扬镳。当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到来,蒋先云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义无反顾高举起讨蒋大旗。4月25日,他以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总队长身份率工人纠察队参加讨蒋大会,担任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在30万各界群众面前发表慷慨激昂的讨蒋演说:“黄埔学生是党的学生,不是蒋介石个人的学生。我们今天召集大会,为的是表白我们的态度,来打倒反革命的蒋介石及其工具!”会后,他带领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他是冲锋陷阵的革命勇将。蒋先云在考入黄埔军校填写入校调查表“为何要入本校”栏目中写道:“磨炼革命精神,造成一健全革命分子。”他进入军校两年多,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在1925年2月和10月,革命军讨伐粤系军阀陈炯明叛乱的两次东征中,就表现出了特殊的军事才能。他先后担任第一次东征军教导一团四连连长、蒋介石侍从参谋兼国民革命军一师二团二营代理营长,第二次东征军第三师第七团党代表、第一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东征中,他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与敌人肉搏,多处负伤依然奋勇争先,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贡献。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先云被委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总司令副官。北伐途中,不仅“北伐文告,多出其手”,更在“三进两出”的南昌之战中孤军迎敌,因战功彪炳,他在24岁时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27年5月,他由国民政府任命为第十一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参加第二次北伐。同月,北伐军与奉军主力在河南临颍决战,在敌众我寡、北伐军伤亡极大的情况下受命夺取奉军炮兵阵地。他率领士兵冲锋陷阵,身负多处重伤不下火线,不幸被弹片击入腹腔,壮烈牺牲。他牺牲前口中仍呼“冲锋!冲锋!”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鼓舞全团官兵前仆后继,一举攻下敌人炮兵阵地,扭转战局,胜利攻克临颍。蒋先云英年早逝,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损失。192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在武昌为他举行追悼大会,周恩来主持追悼会并发表沉痛讲话,《向导》刊登《悼蒋先云同志》,对他25岁的人生作了高度评价,称“他的死不但足以表示无产阶级之战士能勇敢忠诚的为革命而牺牲,而且使一般革命党人都应以他为模范”,号召“同志们,踏着蒋先云的道路前进”!

蒋先云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建党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蒋先云就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建党精神的杰出代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

进一步学习弘扬蒋先云矢志不移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人生如屋,信仰如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信仰之于蒋先云,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他早在为心社起草章程时就明确以“改造自己和改造社会为宗旨”。他提出“革命军须仰承革命党及革命政府的使命,去打倒军阀及帝国主义”,“革命军须为农工及全民众的解放而奋斗”。他曾对黄埔战友说:“国民革命的成功,需要无数革命志士的生命去换取,为主义献身是光荣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要像蒋先云那样,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常修常炼,不断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认同,自觉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进一步学习弘扬蒋先云勇于担当的革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敢字为先、干字当头,“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担当之于蒋先云,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是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他常说“秉正大光明之宗旨,作正大光明之事业,死也不怕”,“革命者是必要从工作上表示他的努力”,常用“天下无难事,只要舍得干”自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弘扬蒋先云勇于担当的革命情怀,坚守共产党人的立场和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要靠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进一步学习弘扬蒋先云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烈火淬金,玉汝于成,“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斗争之于蒋先云,是“为党,为主义,为国家,为民众而牺牲的决心”。他常说革命者是要在“困苦艰难之中,枪林弹雨之下,更要能表示他能坚忍能牺牲的精神”。水口山罢工之时,面对反动当局的威胁,他大义凛然:“要扣就扣,要杀就杀,正大光明,何所顾虑。”临颍之战中,他三仆三起,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诺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弘扬蒋先云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牢记“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勇于斗争的奋进姿态,敢于面对新的挑战,闯关夺隘、攻城拔寨,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

进一步学习弘扬蒋先云绝对忠诚的高尚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对党要有朴素的感情,更要有理性的自觉”,“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忠诚之于蒋先云,是“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强大定力。面对蒋介石“只要退出共产党,可以先任中将教育长”的一再利诱,他掷地有声地回应:学生当初投笔从戎绝非为当官封侯。我官可以不做,命不可以不革,脱离共产党,我做不到。他常说:“脱离共产党,就是叛变革命!头可断,而共产党籍不可牺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像蒋先云那样,对党做到绝对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95年前,蒋先云牺牲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提出“我们要继承他的精神”,郭沫若也说,“先云战死了,但他的精神是从此不死了”。95年后,我们可以欣然告慰先烈先辈,今日的中国如您所愿!先烈的精神,已熔铸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永续传承红色血脉,已汇聚成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安源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