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针刺局部压痛点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观察*

2022-12-02郭林清仲景

天津中医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毫针卫气压痛

郭林清,仲景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北京 101200;2.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北京 101200)

肱骨外上髁炎,是由于前臂伸肌总腱的损伤导致肘外侧疼痛的一种疾病[1]。本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2]。发病时出现肘部疼痛,肘部屈伸、旋转等功能活动障碍,给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揿针是由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由日本引入并推广的[3]。揿针疗法是将特制针具埋藏于人体皮内或皮下,通过较长时间的刺激,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黄帝内经》中“浅刺”及“浮刺”等方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浅表部位,从而达到疗效,这为揿针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与传统针刺相比,揿针针体微小,进针无痛,可以长效留针,留针时方便活动,操作简便、安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4]。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中医科运用揿针针刺局部压痛点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治疗效果肯定,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20年10月—202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毫针针刺组及揿针组,其中1例因依从性差而脱落,1例因不能耐受针刺而剔除。共60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各30例。毫针针刺组平均年龄(52.2±8.3)岁;男 14例,女16例;平均病程(5.3±4.1)个月。揿针组平均年龄(54.6±7.6)岁;男 13例,女 17例;平均病程(6.4±3.1)个月。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肱骨外上髁炎诊断标准[5]:1)好发人群:从事网球运动、砖瓦工等有肘部损伤特征的特殊人群。2)症状:肱骨外上髁处疼痛,做某些特定动作(如:拧毛巾、端水、扫地等)时疼痛加重,休息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3)体征:肱骨外上髁处压痛,前臂伸肌群压痛,Mills征及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4)肘部X线检查无异常。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20~70岁。3)1周内未使用过局部封闭、冲击波等其他外治及手术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1)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孕妇、皮肤病,局部皮肤破损。3)严重原发疾病。4)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依从性差。2)严重不良反应。3)不能耐受针灸改用其他治疗方法。4)数据不全或丢失。

1.6 伦理学审核 本研究已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审批号:2020-区卫科 002-01)。

1.7 治疗方法 毫针针刺组:采用毫针针刺治疗。治疗点选取患侧肱骨外上髁压痛最明显处及前臂伸肌群压痛最明显处。嘱患者屈、伸肘关节,分别在患者曲肘动作及伸肘动作下,在肱骨外上髁处寻找压痛点,于压痛最明显处使用记号笔标记;嘱患者做伸腕及伸指动作,确认前臂伸肌群的位置,并于前臂伸肌群寻找压痛点,在压痛最明显处使用记号笔标记。每次治疗前都要再次查体,确定治疗部位。选取治疗点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中研太和牌,规格为0.25 mm×40 mm),酒精常规消毒后直刺至肌肉层,平补平泻。每周治疗2次,每次留针30 min。揿针组:采用揿针治疗。治疗点选取方法同毫针针刺组。使用一次性无菌揿针(华佗牌,规格为0.25 mm×1.3 mm),酒精消毒后刺入皮下并固定。每周治疗2次,每次埋针2 d。

1.8 疗效观察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者根据刻下肘关节疼痛程度在VAS评分表中做出标记。毫针针刺组及揿针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评估。2)四级加权评分法[6]:将症状、体征变化情况采用四级加权评分法进行评估。主要症状:肘关节疼痛、前臂放散痛;主要体征:局部肌肉压痛、肘关节屈、伸度、前臂伸肌群抗阻力试验、Mills征。根据以上7个方面对肘关节情况进行功能评定。毫针针刺组及揿针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评估。

1.9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及体征改善轻微;无效:无改善。

1.10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26.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毫针针刺组及揿针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四级加权评分法得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四维加权评分法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2周治疗后,毫针针刺组和揿针组VAS评分及四维加权评分法得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揿针组优于毫针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2。

表1 毫针针刺组、揿针组VAS评分得分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 between needle acupuncture group and needle-embedding therapy group(±s) 分

表1 毫针针刺组、揿针组VAS评分得分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 between needle acupuncture group and needle-embedding therapy group(±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毫针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毫针针刺组 30 7.63±1.63 3.37±3.06*揿针组 30 7.30±1.91 1.03±2.06*##

表2 毫针针刺组、揿针组四级加权评分得分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four grade weighted scores between needle acupuncture group and needle-embedding therapy group(±s) 分

表2 毫针针刺组、揿针组四级加权评分得分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four grade weighted scores between needle acupuncture group and needle-embedding therapy group(±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毫针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毫针针刺组 30 11.40±3.44 5.60±5.61*揿针组 30 10.63±3.57 1.63±3.04*##

2.2 疗效评定比较 经过2周治疗后,毫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3.3%,揿针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毫针针刺组、揿针组疗效评定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acupuncture group and needle-embedding therapy group 例

3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西医认为前臂伸肌腱止点处的病理变性[7]为本病主要发病原因。中医认为外邪痹阻经脉、慢性劳损及急性损伤是其主要病因[8]。

西医表明揿针长时间留针可以持久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抑制病理兴奋,改善机体反应性[9]。揿针有局部镇痛作用,揿针可以激活局部阿片受体,释放5-羟色胺等物质,到达镇痛效果[10]。这些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为揿针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十二皮部及卫气理论为揿针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皮部是人体的第一道卫外屏障,皮部功能失常则邪气容易入侵机体而生病,治疗皮部尤为重要。《素问·痹论》中提到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本藏》也提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卫气位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功能柔润调和,通过浅刺可以调卫气以达到“柔则养筋”的治疗效果[11]。通过揿针埋针可以刺激机体浅表部位的皮肤,激发卫气抵御外邪的能力,达到邪祛病消的目的。本研究使用揿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通过在浅表组织长时间埋针以改善皮肤功能状态,消除压痛点,发挥卫气“主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通过对皮部的治疗以达到祛邪通络的目的。

中医认为肱骨外上髁炎属于“伤筋”范畴[12],病位在经筋。“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的重要取穴原则[13]。本研究选取肱骨外上髁处及前臂伸肌群压痛最明显处的阿是穴为治疗部位。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14],本质是一种取穴方法,通过“阿是”取穴发现得异常变化的区域就是需要治疗的区域[15]。通过阿是穴治疗既能缓解肱骨外上髁处的疼痛,又能松解前臂伸肌群的紧张状态,解除压痛点对经脉的卡压,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减轻肘关节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些压痛点正好与正经腧穴重合,比如手三里、三阳络等,但并非所有患者在这些穴位上都出现压痛点,也就是说并非所有患者的以上穴位都需要治疗。可见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阿是法揣穴的重要性。本研究在治疗前都会仔细对患者进行查体,研究中发现,每次的治疗部位都不完全相同,把个体化查体,因人制宜贯穿于整个治疗当中。在充分认识疾病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患者的个体化查体正是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优势所在[16]。

本研究选取特定动作时肱骨外上髁处、前臂伸肌群压痛点为治疗部位。由于肘关节在屈、伸、旋转动作下的应力点不同,所以选取压痛点时均在患者做相应动作时完成。通过对患者进行触诊发现,压痛点最明显处多为肱骨外上髁周围,及前臂伸肌群浅层,大多数集中于前臂上1/3处附近。且触诊皮下有明显的结节、条索。通过针刺治疗,当压痛点减轻或消失时症状也能明显减轻或消失。本研究是在患者做特定动作时确定治疗点,因此与毫针针刺相比,揿针更有优势。揿针治疗时患者可以在留针状态下活动,这样可以更为精准的选取治疗点,且在留针过程中,不影响患者活动及日常生活,患者的活动又能促进局部组织的协调,达到治疗作用。

与毫针治疗相比,揿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有明显优势。本研究选取的揿针长度为1.3 mm,仅作用于皮下,其长度可控,不会到达肌肉层,无明显痛感,与传统毫针针刺相比较容易被患者接受[17]。揿针留置在人体内的时间较长,针体垂直于皮肤,不影响活动,留针过程中人体不断的运动可以增加自身协调,还能促进局部血循修复,通过持续性刺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18]。而且,揿针治疗可带针离开,在院治疗时间短,为患者节约时间成本。

本研究结果显示,毫针针刺组及揿针组治疗后VAS评分及四级加权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揿针组四级加权评分及VAS评分均低于毫针针刺组(P<0.05)。揿针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毫针针刺组的73.3%(P<0.05)。结果表明,揿针针刺局部压痛点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可以明显减轻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运动,缩短治疗疗程,疗效明显优于毫针针刺法。本研究中有一部分病例疗效不佳,考虑可能与肱骨外上髁相近部位,甚至整体失衡有关,下一步研究中,将把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从整体观出发,肩、肘、腕同调,将毫针针刺及揿针相结合,进一步寻求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最优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猜你喜欢

毫针卫气压痛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