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未来卓越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
——以肇庆学院为例

2022-12-02黄燕芬

肇庆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技能素养

黄燕芬,王 琳

(肇庆学院a.教师教育学院;b.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乡村教师是我国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实施者,是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性因素[1]。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等条件的影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相对于城市教师,其专业成长速度也较为滞后[2]。不仅如此,乡村教师还面临着信任危机与文化困境、专业学习缺乏[3]、学科结构性失衡[4]等问题。此外,乡村教师对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接受水平往往低于城市教师,对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态度并不积极[5]。受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制约,信息技术应用在乡村学校课堂教学中的缺位,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难以实现。2020年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情况显示,相对城市教师,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教育技术知识储备和实践应用无法满足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6]。因此,如何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加速社会发展,缩小数字鸿沟,支持全纳知识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7],是弥补城乡教育发展鸿沟的一个重要举措[8]。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对待信息及利用信息技术发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主要能力,是能够迎合信息社会需求,及时实现自我知识更新的基本能力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2011年和2018年发布了3个版本的《教师ICT能力框架》。每个版本均对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培养教师信息通信技术(ICT)能力提出了建议[9]。我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有一定的要求。如在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相关培训课程标准[10],2021年发布《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指南》[11]。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和2.0的发布和实施,许多研究也从政策分析、培训实施策略与路径等视角展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探讨。然而,对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并不多,从职前培养的视角去探讨的研究更少。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职前和职后。但因职前教育模式的固定化和封闭式导致个体生态失调,影响教师职后专业发展进程[12]。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乡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主要力量[13]。当今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培养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地方高校为落脚点,基于肇庆学院实践经验,提出混合式的未来乡村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从根本上提升未来乡村教师的用以支持学习及教学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终身学习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参与意识。

一、现状分析

(一)文献分析

乡村教师是教师中的一个种类,乡村教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社会学概念上的乡村,是按行政区地域实体划分,县级以下,以乡或镇政府所在的区域为中心,包括其所管辖所有村庄的地域范围[14]。因此,本研究定义乡村教师为县政府驻地之外的镇区、乡村学校教师。具2021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中国小学和初中专任乡村教师约654万,约占全国小学、初中专任教师人数的63%。可见,乡村教师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近年来对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视可以从政策上体现出来。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乡村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政策越来越完善。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提升工程2.0中提出要求“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15]。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16]。可见,对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国家政策导向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杰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高品质信息素养的乡村教师。

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数据看,我国对乡村教师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14年之后,这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有关。本研究于2022年3月18日,以“乡村教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出8 050篇文献,主要主题前6个分别是乡村教育、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乡村小学教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前40个都没有出现信息素养。而以“信息素养”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49 869篇文献,以“乡村教师”and“信息素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则只有68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文章仅39篇。以“师范生”and“信息素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则有746篇文献,核心期刊文章38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众多学者在信息素养对乡村教师的能力发展影响方面具有相同的认知:信息素养制约了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深度[8],只有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17]。拥有较好信息素养的师范生,在未来从业中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服务自身学习与教学专业发展的目的[18]。关于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学习动机、师资水平、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在如何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方面,教师教育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如重构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19],构建校本评价体系、建立监管机制、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20],完善课程体系、构建综合性培养模式[21]。还有研究提出混合模式课程设置、行为主义和构建主义教学方式能够正向影响师范生信息素养[22]。

(二)调查分析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教育部于2013年和2019年分别启动提升工程1.0和2.0。截止至2020年12月,2个提升工程项目累计培训1 000多万名教师,全国有超过80%的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科教学能力全面提升[23],但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比城区教师仍然欠缺。本研究就乡村教师培训需求对广东省一些“三区”县展开过调查,收到有效问卷4 656份,同时随机抽取了18名乡村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通过文献及问卷调查分析,目前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知识和技能欠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不高

调查发现,乡村教师在最迫切需要的培训内容方面,“教学技能”以77%的得票位列各项之首,“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以73%、70%居第二、三位。面对在教育教学中最需要哪方面的技能时,79%的教师选择是“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的使用”,其次“学科教学策略”和“课程资源开发”分别是76%和66%。这4 656教师中,约74%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些结果反映教师发展需求的现实应用取向。理论上说,师范生毕业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但从调查数据看,大多数乡村教师在职前能够对多媒体平台进行使用,但是在知识创造以及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践能力上,仍存在着缺陷。因此,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注重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2.培训质量不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不显著

“提升工程”1.0和2.0使绝大多数教师都接受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但因为时间和成本的制约,除了少数的乡村教师能参加市级以上的集中培训,绝大多数乡村教师通过参加网络研修完成培训。然而,现实是教师学习过程缺乏监督,学习效果评价不足,网络研修难以真正实现培训目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与反思,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缺乏实操机会和跟踪指导的情况下,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难以得到显著提升。高校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具备场地、师资和学习时间等多重优势,因此更易于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3.职后专业的支持与指导缺位,教师技术应用效果不理想

技术应用效果不理想是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缺席的一个重要表现。调查问卷中“您认目前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82%教师认为是缺乏训后指导跟踪,培训内容不能有效运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调查中问题“您目前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多人选择的是“缺乏专家引领”(约76%),接着是教师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约68%)和教学理念陈旧(约54%)。此外,设备不齐全、缺乏激励机制、学校教师间信息化教学氛围不活跃也是造成教师应用新知识新技能的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虽然经过了一些培训,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及技能的转化应用能力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提升。因此,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要考虑模式的转变,即如何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一体化。

纵观我国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和现实问题,可见目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趋向“技术”或“实践”价值取向。而本研究认为,生态取向的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符合新时代教师需求。即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育生态,以未来乡村教师个体生存发展为主线[10],应用混合式的培养模式,促进乡村教师职后的卓越化发展。

二、未来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未来乡村教师混合学习模式构建

未来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品质保证要从政策指引和机制创新入手。信息素养教育要跨越学科边界,实现教育内容与系统变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应用,构建应用场景[24]。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将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优势结合,进行优势互补,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25]。混合学习要求创造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等各个维度的提升,在本质上能促进终身学习能力[26]。同时,混合学习模式也是中小学校和大学之间的重要纽带[27]。因此将混合学习理念应用到未来乡村教师培养上,对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我国“提升工程2.0”要求,及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相关文件精神,本研究针对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困境,基于混合学习理念,对未来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高校未来卓越乡村教师混合学习模式

1.线下学习平台

实体校园与实习基地是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见习实习、乡村文化体验和研讨等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师范生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以及师德修养、教育情怀的培养。

(1)课堂教学。大部分高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选修课有图像处理、视频处理和动画制作等。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师范生的技术知识,但还难以满足作为未来卓越乡村教师的培养的需求。高校一方面可以重构信息素养课程,另一方面可通过增设面向师范生的选修课达到培养目的。目前乡村教师普遍缺乏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因此,在职前阶段就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目前的信息素养课程,其课程目标要重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切合中小学学科特别是全科教学实践需求;教学资源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向混合式;教学活动倾向参与式;教学评价转向多元化。选修课方面高校可通过增加选修课如《微课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数字资源设计与开发》等,为师范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与学习资源。同时,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出良好的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手段,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2)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主要针对师范生的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让师范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微格教学、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学反思技能、媒体应用技能、微课制作、课件制作、课例分析、教学评价等。关于如何加强师范生的技能训练本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培养方案中要设置好师范生学期技能训练的目标,教师帮助学生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任务,并倡导学生在任务中尽可能多的使用技术工具,如一体机、平板电脑、各种网络资源等,因为技术工具能够将师范生的创新思想融入到实践技能和实践中[28]。任务结束后要注意对学生任务完成度的评价。二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地方高校应定期组织全校性或更高级别的师范技能竞赛,为师范生搭建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如“说课大赛”“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大赛”等,以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三是模拟课堂、双师指导。高校教师对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情况把握不如一线中小学教师,因此师范生进行技能训练时,应邀请或聘请优质学校教师和乡村名教师为师范生的技能训练把脉并进行现场指导,做到有针对性的训练。

(3)师范生教育见习与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主要是让师范生到实习基地在一线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体课堂的观摩与实践,这能让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等到充分的体现。不少师范生进入实习岗位后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会感到难以适应[23]。师范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不仅需要当地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高校教师的跟踪指导,因此,地方高校可选送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挂职,挂职周期为1~2年。高校教师挂职期间在指导师范生的同时进行调研考察和实践,这对于师范生、乡村教师和高校教师都是互惠互利的,这能够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服务乡村基础教育发展。高校和实习基地应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在高校教师、优质学校和乡村学校一线教师的“三师”指导下,进行观摩-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尽可能使师范生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前,就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良好信息素养。

(4)乡村文化体验。乡村文化体验是未来乡村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增强师范生对未来工作生活环境、乡村教师职业和乡土文化的认同,是培养乡村教师专业精神、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让乡村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前提[28]。地方高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三下乡”活动、各类社会调研活动的时候,应侧重有意向成为乡村教师的师范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实际,增强对乡村教师的认同感。高校还可以组织发现乡村美、探寻乡村特色等主题的ppt、海报、视频制作大赛,让师范生体验乡情的同时提升信息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5)线下研讨。相比线上交流,线下研讨能让师范生更有参与感,也会更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长期发展。积极组织各类线下主题研讨能够让包括师范生、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在内的学习共同体有更多的面对面交流,也能让师范生之间分享彼此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对于解决一些学习和教学问题和促进师范生对乡村教师身份的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2.线上学习平台

线上学习平台较线下学习平台更具多样化,大多数高校有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如天空教室、blackboard、砺儒云课堂等,还有类似雨课堂这类可定制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同时还能充分利用MOOC和SPOC等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线上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及资源让师范生实现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个性化学习,实现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

(1)网络公开课和SPOC。目前,网络上有大量免费的优质课程供师范生选择,例如中国大学MOOC上除了各类专业课,教育教育相关课程就有340多门,另外还开设了教师教学能力系列MOOC,整合近30门优质课程,推出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3大教师教学能力系列课程;爱课程上也推出了教师教育MOOC近70门,在以上3大系列课程基础上多了职业素养和班主任系列。同时,面对乡村教师多学科教学能力的需求,师范生可通过网络学习更多其他学科知识。网络公开课和SPOC为乡村教师职前和职后的个性化学习和信息素养提升的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资源,师范生职前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会为职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双师课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和实践基于U-G-S((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的双师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双师”指的是优质学校教师和薄弱学校教师。基于U-G-S双师课堂是指在高校和地方教育局或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区域内的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建立紧密型结对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到乡村薄弱学校,乡村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课后利用优质资源辅导学生。双师课堂可以作为师范生教学见习和实习的实践平台,让师范生在成为乡村教师之前就充分了解乡村课堂,体验信息化在乡村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师范生毕业后进入到乡村学校工作后可在高校和优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传承和发展双师课堂,从而真正实现职前职后教师培养一体化,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优良信息素养的乡村教师,还可以积极探索人类教师+AI教师的“新双师课堂”,促进乡村学生在数字时代收获个性化的生活体验的智能化的生命成长[30]。

(3)远程观摩与互动。地方高校通过建设远程互动平台,与中小学校联动,让师范生有更多机会体验中小学课堂和教研活动。远程观摩与互动能在节约时间和经费成本的情况下,让师范生在真实的中小学教学环境中学习到教学和教研知识。另一方面,高校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远程互动平台,观察实习生课堂,并进行远程指导。远程观摩与互动已成为师范生和教师远程学习和指导的一个普遍且重要形式。

(4)在线测评。师范生在校期间往往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缺乏认知,容易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可以通过在线测评系统进行各类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测评,如师范生信息素养测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中小学教师素质与岗位胜任力综合测评、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测评等。通过在线测评,师范生能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加强相关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走向真正课堂做好充分准备。

(5)线上讨论。微信、在线会议系统等社交媒体和网络通信工具因其便捷性已成为师生、同伴交流的重要工具。师范生实习期间及毕业后,集中面对面讨论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为了加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形成问题与经验分享,共同学习与发展的良好氛围,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定期组织线上研讨。每次研讨设定主题、主持人、记录员等要素,研讨主题可以是当前热门教育教学问题,或教学中出现的某个知识、技术问题。当线上研讨形成一种习惯,那么这也会成为乡村教师职前职后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乡村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学习的活动发生在线上,除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及学习平台,微信、腾讯会议、ZOOM、MOOC等平台的应用也为师范生对今后的教学和师生交流模式有了更多的认知和实践。在线学习不仅是对实体校园和基地学校学习的有效补充,而且成为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方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在改变教师实践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对于师范生信息素养提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19],但是,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学习都需在高校教师的监管和指导之下进行才更有效。

(二)地方高校未来乡村教师混合学习模式优势

混合式的未来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有着诸多优势,这些优势将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教师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1.创新教学模式

有研究表明在混合学习条件下,职前教师的技术知识和技术教学知识,他们对信息与通信技术作为教学和生产工具的态度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都有较高的增长[31]。而师范生在校期间应用多种平台和方式进行学习,将更有利于其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现代化学习诉求,融合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活动进行混合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品质,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技术支持下的各类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体验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为将来越来越普遍的在线和混合式教学做好准备。

2.优化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未来乡村教师混合学习模式一方面对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进行重构,另一方面建议设增设信息化教学相关选修课,组织“三下乡”等乡村文化考察与体验活动,并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MOOC和SPOC等网络课程进行个性化学习,发展全科教学知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课程的重构,能在不干扰现有总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优化了课程体系,为师范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

3.突出技能训练

绝大多数师范生毕业后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尽管学校会对新教师进行培训,但培训周期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有的甚至是边教学边接受培训,乡村学校对新教师的培训力度更小。教师面对的是真正的儿童,不是试验品,教师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必须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儿童的认知影响也是重大的。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混合学习的未来乡村教师培养模式,通过项目式学习、技能大赛、模拟课堂等方式,对师范生进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进行检验,对各项技能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4.增强校地合作

实践证明,职前职后一体化是实现师范生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教育U-G-S合作范式,是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通过重构文化融合与共生的开放型教师教育环境,促进未来教师和教师教育者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32]。该模式在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积极探索实践下被广泛认同[33]。肇庆学院在创新校地合作模式(U-G-S—T,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Teachers),构建乡村教师教育协同平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4]。三师指导、双师课堂的校地合作模式一方面能为师范生提供观摩和实践场所,另一方面也会给乡村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双师课堂模式不仅能让乡村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对优质学校教师、乡村教师和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提升和信息素养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教育持续变革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建立适合师范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培养模式,就要改变传统的工厂式教学,充分利用新兴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有效整合线上和线下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为师范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实践平台。“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地方师范类高校成为培养未来乡村教师的主要阵地。利用混合学习模式对师范生进行培养一方面能够提升未来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这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走向卓越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单从培养模式角度去思考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乡村教师还是不够的,未来的研究还应从更广泛的视角如教育社会学、人文学去考虑,培养未来乡村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情怀、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等,使之真正成为能扎根乡村教育,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卓越乡村教师。

猜你喜欢

师范生技能素养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