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与口述历史探析
2022-12-02周英
周 英
(西华大学 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39)
一、前言
图书馆组织文化,也称图书馆文化,此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学者将组织文化、组织管理与图书馆三方面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新思想。随后不久此概念被引入国内图书馆界,相关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使用了多种研究手段,初期大多采用描述性解释方法,后期逐渐出现了综述、个案研究、实证研究、扎根理论等方法。而国外学界针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更为多样化,除了国内常见的之外,还有人类学方法、话语分析、行动研究等。此外,由于组织文化具有传承性,历史的研究方法也被国外学者所采用,其中包括口述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也来源于美国,通常认为标志是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此概念具有多种含义,目前我国图书馆主要涉及的是口述历史资料以及口述历史方法两方面。口述历史的资料属性使其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容之一,专家学者们探索如何收集、整理口述历史资料,以促进用户对地方文化、机构文化、行业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伴随着图书馆界口述历史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我国各地各类型各层次图书馆关于口述历史的“生产”实践也正在兴起,图书馆已不满足于被动收藏口述资料,而是投入了主动制作之中,产生了不少有影响力的项目,如国家图书馆主导的“中国记忆”、湖南省图书馆负责执行的抗战老兵口述史、吉首大学图书馆完成的“土家族挑花口述历史”等,这些项目,意味着口述历史的方法属性也进入了图书馆工作领域。
目前,已经有少数图书馆在撰写本馆图书馆史时用到了口述历史,但是,普遍来看,图书馆界对使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来研究自身历史、探索自身文化的工作却还是重视不够,也未见采用口述历史方式来研究图书馆组织本身。基于此,本文即以西华大学图书馆为例,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各个地域更多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能够行动起来,对自身的过往进行审视,除了凭借文献档案等传统手段之外,也能加入口述历史以人为本的研究方法,以此形成大量鲜活生动的口述资源,为传承图书馆组织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二、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采用口述历史方式的合理性和意义
关于文化一词的含义,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很多种定义,其数量根据朱风云、谷亮的不完全统计就已经超过三百种[1]。这里例举其中两种比较知名的,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得的才能和习惯”[2],芝加哥学派帕克和伯吉斯认为,“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3]。虽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定义,但有一些特征是绝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的,就如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曾经总结的文化最重要的是“完整性和历史性”[4]。
所以文化与历史常常联系在一起。文化一词,是一个富含历史意味的概念,文化既是过往因素的沉淀,也是不断生长的范畴。同理,研究组织文化的形成,是需要考查组织过去的源流的。对每一个图书馆而言,今天文化状态的任何呈现,都是由每一个过往累积而来的。
具体到口述历史,虽然是通过个体记忆来探究历史,似乎与组织文化的集体性、整体性有一定距离。但实际上,集体记忆也是由个体记忆所建构,组织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组织内的每个个体。就图书馆组织文化而言,其形成也离不开每一个图书馆馆员。针对图书馆人员而进行的口述历史,是图书馆史、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口述历史形成的资料中特别提取组织文化的要素,分析提炼组织文化的形成、特点,总结其传承、变化的趋势,这样可以更多地了解过去,更好地展望未来。
简要地说,组织文化浸润着组织中的个人,而通过口述历史或其他手段,可以将个体记忆固化,成为集体记忆中的一部分,继而显现出组织文化的影响痕迹。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文化与个体记忆
图1也显示图书馆组织文化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是合理的、必要的。就笔者而言,对组织文化与口述历史的兴趣也源于个人的体验。笔者自1990年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以来都在地处四川彭州的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工作。2003年,学校与四川工业学院合并为西华大学,之后,各自的图书馆也分别成为西华大学图书馆彭州部和西华大学图书馆本部。合并之后,对比之下,方切身体验到不同图书馆其实有着截然不同的组织文化。转眼合并已近20年,笔者认为有必要缘此做一些事情,因此申请了课题“基于口述历史的四川地方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对西华大学这样的历史并不特别悠久的地方高校,依托口述历史来进行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可以获取组织成立初期的许多重要信息,不仅是必要的、可行的,同时也十分急迫。因为其他纸质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尚可以推迟,而针对人员的鲜活的口述历史工作却时不我待。有的图书馆馆员认为自己的学校并不知名而觉得这样的行动并无必要,但事实是每一所高校的历史都值得尊重,每一所高校图书馆的文化都值得挖掘。
笔者认为该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为图书馆文化管理提供资料。组织文化在营造和谐工作氛围、提升工作成效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图书馆文化建设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二是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总结提炼特色组织文化,突出地方亮色。虽然不同图书馆有各自不同的图书馆文化,不同地区的图书馆文化也不同,但同一地区的图书馆也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呈现某些共同的特质。三是有利于图书馆在职人员对自身愿望的规划和实现。组织文化来源于个体,形成之后,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个体。个人应该把组织当成追寻人生意义、完成人生目标的手段,而组织也需要每个个体为其组织目标各尽其力。四是有利于“创造”、收集、整理图书馆史料。图书馆是保存人类记忆和知识的地方,是一个收集、整理和利用史料的机构,图书馆自身的历史记忆和资料也是其中非常重要、值得重视的部分。五是有利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出图书馆的声音,丰富和完善学校发展历史资料。
三、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采用口述历史方式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一)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采用口述历史方式的具体内容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目前针对组织文化的构成维度或者说它的体系结构,有二分法(可见的、不可见的)、三分法(精神、制度或行为制度、物质)、四分法(观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之说,图书馆界已基本上认同是从表层、中层和深层的三分法展开,大多数学者将其总结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物质文化为组织文化的表层,一般认为包括建筑设施、馆藏资源、图书馆形象等;制度文化为组织文化的中层,一般包括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员工行为等;精神文化为组织文化的深层,一般包括价值观、使命、愿景、服务理念等。
例举
三分法细分例举口述历史(提问例举)物质文化建筑与设施你初入图书馆时,对图书馆建筑和设施有什么印象和感受?图书馆馆藏对图书馆整体馆藏有什么印象?是否满足读者需求?视觉标识图书馆有明显的标识系统吗?制度文化制度规范参与制定(或学习过)图书馆工作制度(或业务规范)吗? 领导力对图书馆领导的第一印象好吗?或者作为领导,你认为自己在下属中的影响力如何?人际关系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图书馆各部门之间关系如何?图书馆工作人员与外部人员的交流如何?精神文化价值观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使命与愿景图书馆有没有制定长远的规划,你是否了解?
以上仅是图书馆组织文化部分内涵的部分问题,因为访谈的对象都是资深的馆员,这些问题也还有包含时间变化的因素,如最初如何、有什么改变、现在如何等。
当然,其实不同的组织框架,还决定了口述历史的不同细节。除了上述表格中依据组织文化三层次的一些提问之外。笔者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从外部环境看,如地方文化(巴蜀文化)、高校文化对图书馆文化形成的影响;从内部人员看,如图书馆领导、图书馆馆员等对图书馆文化形成的影响;从其他因素看,如技术变革(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采用)、组织合并(随学校合并而来)、新建馆舍、教学评估、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冲击等。
关于组织文化与个体,有人比喻,犹如水之于鱼,因此在个体的体验中,虽然长期浸润其间,其实是无意识、不自觉的;而通过这样的回忆或访谈,对于回忆者或者访谈者,都可以是一个开始自觉自察的过程。
笔者访谈了合并之前两个图书馆的资深核心人员,他们都谈到了图书馆初建时期的困难。例如:四川工业学院一位图书馆老师回忆,建校之初,没有书架,书都堆在地上。后来在去某停办的冶金学院拉其剔除图书时,看到有空书架,于是他们顺便就自作主张地拉回来一些。结果对方学校到上级主管部门投诉,学校还为此写了检讨。当然,书架并没有再拉回去。他回忆自己多年的图书馆工作,认为比较之下,图书馆的工作要跟那些搞科研的切切实实地结合起来,才有意思。而成都师专的同时期的图书馆老师回忆内容则大不相同,关于建馆初期,她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校长,在讨论学校基建时,坚定不移地支持图书馆优先。因为学校本身是专科性质、师范为主,所以关于科研方面的回忆几乎空白,她主要的回忆点在工作中的自己职业生涯的起伏,尤其是自己因各种原因在领导职位的几上几下,与以往同事结下的一些矛盾以及在自己退休的日子中如何逐渐地一一化解这些早年矛盾。仔细分析两位资深馆员的访谈,非常巧合的是,可以看到不同高校类型高校文化的影响。四川工业学院是典型的工科学院,非常务实;成都师专是典型的师范院校,偏向人文。
当然,具体的组织文化影响因素和形成模式并不这么简单易辩,既往的学者针对组织文化类型,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总结了多种不同的模型。运用这些模型,笔者可以较为清晰地表达出之前川工图书馆与师专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异同。先看竞争价值框架模型(CVF),该理论模型首次提出者为美国学者奎因等人,他们认为虽然组织文化各不相同,但其中还是能够找到一些衡量维度。例如:组织文化倾向于内向性,还是外向性;组织文化强调稳定性和控制性,还是强调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并根据这两个测量维度将组织文化分成了四种类型:部落式,灵活体制式,市场为先式和等级森严式[5]。依据这样的分类模型,笔者从自己采集的口述历史的记录中提炼分析,认为之前的川工图书馆接近市场为先式,师专图书馆接近部落式。前者偏外向灵活,比较注重工作结果,人员看重成就和竞争;后者偏内向稳定,像一个大家庭,更注重沟通和谐。
除了CVF分类模型之外,学者们对组织文化的分类还有非常多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国内学者常常将国外理论和模型进行适应性的修改和验证。组织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精神文化,也就是价值观部分。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在占德干、张炳林的论文中,他们提出了工作价值观六因素:权威性格、成就欲望、奉献精神、人际依赖、领导接纳和环境支持;儒家价值观八因素:君子人格、人际伦理、自我控制、知足常乐、面子、重义轻利、超脱圆滑和清高[6]。对比不同的组织,这些因素的构成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不同文化。
其实对组织文化类型的划分和认识,主要在于依据一定的工具深入了解组织自身,类型的划分也并不是截然不同和不可改变的。最重要的是,借助这些工具清晰认识组织的过去和现状,尽量发挥所长,避免其短,有利未来的高效发展。
(二)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采用口述历史方式的步骤
对于具体的操作者而言,采用口述历史方式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可能还需要依据一定的思路,以问题—假设—实证—检验(修正)的途径,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实现理论—实证—理论的循环上升。具体操作步骤,结合笔者课题,例举如下:(1)研读理论资料,确定本课题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具体内涵,尽量做到细化;研究四川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关资料,掌握四川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时间节点、重要政策等。(2)了解西华大学学校发展的基本脉络,梳理学校层面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3)了解西华大学图书馆基本历史情况,记录其中主要时间节点、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确定口述历史相关访谈人物名单,搜集被访者资料。抓住2020年西华大学建校60周年的机会,适当将口述历史的访谈对象扩大。(4)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确定口述历史整体提纲,针对相关人物(组织内和组织外)列出个体访谈纲要并实施访谈,形成口述资料,整理口述笔记。(5)提炼从口述史料中得到的关于组织文化形成的过程要素,分析现状,整理出对未来组织文化建设的借鉴意见。(6)总结以口述历史研究地方高校组织文化的理论、实践和一般性方法。
四、图书馆组织文化与口述历史研究的困难和不足
对于运用口述历史研究图书馆组织文化,最大的外部困难和质疑来自口述历史方面。一般图书馆人习惯正统的历史书写,并不认为自己的回忆有任何价值。但事实上,口述历史的出现正是要改变传统历史书写的权力控制和精英角色,认为每一个层面的人物都可以有书写历史的机会和能力。其实历史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我们能够以自己的语言回忆历史、叙述过去的时候,也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未来。所以,具体到这个课题,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说服被访谈者接受我们的访谈。除此之外,人们对口述历史的质疑还在于其真实性。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纸质材料的真实性,而对回忆、口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实际上,真实性从来不是口述历史最首要的追求。人们选择回忆什么、如何回忆,正是口述历史的魅力之一,也恰好能体现出组织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当然,基本事实的确认,还是需要口述历史和其他形式信息资源的配合。
另外一方面的困难和不足则来自操作者自身的局限,尤其是对组织文化的认识局限。随着对组织文化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已经有量化的研究方法,当然,个人认为量化的研究更适合对组织文化现状的诊断。口述历史对文化传承的研究而言,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角度和较为新颖的方法,其个人叙事也只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要从所得的口述资料中精准地提取组织文化的相关要素,尤其是提炼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除了认识的局限之外,实践经验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问题。虽然之前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课题进行得并不尽如人意。每一步操作似乎都对困难预期不足:不少访谈对象直接或委婉地表示拒绝,访谈过后的录音整理工作量着实不小,前期预计的一些组织文化影响因素在实际中很难设计相关内容等。
五、结语
无论如何,组织文化是图书馆的无形资产,也是一种独特而宝贵的资源。它值得我们多方面、长时间为之付出努力,不断投入、提炼,有意识优化、传承。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进行馆史资料收集中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同时并行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研究。某种意义上,我们整理馆史的重要目的其实就是在过去历史中提炼图书馆的文化特点,凝聚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挖掘组织潜力,为图书馆的未来、为学校的未来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