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变迁视角探析中国武术发展路径

2022-12-02陈娇艳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陈娇艳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017年,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有“国术”之称。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丰功伟业。纵观武术发展史,毋庸置疑的是武术在现代社会受到严重冲击,西方国家新兴体育项目席卷世界各地,武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种形式。21世纪的武术虽有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是否存在以技击为本质的防身功能,仍备受争议。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内涵是非常深奥的,武术最初的功能是自卫。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战争对武术的技击技能产生严重影响。武术界“假大师”、“打假拳”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给武术界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此外,竞技武术传承者身份遭到质疑,对武术传承与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武术何去何存成为众多武术学者思考的问题。社会总是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武术发展不仅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同时也要注重武术整体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本文试图从社会变迁视角分析中国武术发展对新时代武术发展具有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1、中国武术发展现状与困境

1.1、中国武术发展现状

纵观近代体育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现代体育的重大发展和改革都是受西方体育的思想而推动的,反映时代意蕴,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连。由此可知,现代武术是受到西方体育文化影响形成的,50年代后,由于多方因素影响,武术只有套路,无对抗形式,并受武术竞赛规则的制约,向艺术化方向发展。作者认为,此种观点过于肤浅,竞技武术中存在器械对练及徒手对练形式,因此,认为竞技武术无对抗形式的论述是刻意削弱竞技武术的内容。每个习练者皆知现代武术以拳、器械为基本套路组合。武术史记载,在商周时期,武术形成各自特色,出现地域等差别并逐步分化,出现武舞。现代武术在全国普遍开展,武术的爱好者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人们对武术的兴趣也与日俱增。有学者表明,现代武术是以入奥为终极目标,并朝着多样化、国际化、全球化、高水平化方向发展,以健身娱乐为目的。《周易·系辞下》记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自然变化的基本特征,即万事万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瓶颈期”,原先有利的条件会成为事物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如何使中国武术在国际社会立足,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成为武术界学者思考的问题。

有学者研究发现: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生存环境和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崇拜者以及民间拳家普遍认为,民间传统拳种重视技击,承载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真正的武术。陆小黑等人认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文化回归、传承和保护并重是传统武术未来发展的时代需求、立足之本、必然趋势、有效保障。回顾历史发现,社会发展和科技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传承,武术对人类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具有重大贡献。

1.2、中国武术发展困境

时代瞬息万变,一味墨守成规,终将被社会淘汰。然而,现代人学习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竞技武术的技击技能被淡化甚至缺失,被普及的只是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真正的既能防身御敌,又能强身健体的武术基本得不到普及,甚至出现传承危机,这是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本质功能的缺失。尽管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拳种各异,但在技法类型方面,基本上都是以套路和技击为主。因此,我们不能把武术套路作为武术本身看待,以武术套路代表武术犯了“以部分代表整体”的错误。乔凤杰教授认为传统武术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技法单一,以套路为主;(2)目标多元,古今差异大。传统武术发展至今,虽然技法仍然以套路和技击为主,但是由技击技能组合而成的武术套路已成为武术的主要技法,传统武术面临的现状和基本事实。鉴于此,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创新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历史始终屹立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的核心要素之一。现代武术为武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2、社会变迁与武术传承者

《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自然变化的基本特征,有时是细微的而有时又是显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社会变迁的概念,也同样存在见仁见智的论作。社会文化进化论者认为社会和文化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循环论者认为社会和文化是经历着一个无方向、连续的成长和衰落、挑战和反应的变化模式。社会变迁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变迁实质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物质环境、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文化进程等因素均会促进社会结构变迁,而社会结构变迁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1、文化变迁与武术功用嬗变

社会变迁往往能引起文化变迁,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而体育文化变迁是文化进化与传承的互赖过程。中国武术随着文化变迁,内在功用与外在表征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外在表征方面,古代中国武术注重师道尊严,“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也是中华武术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社会发展与变迁导致文化冲突成为无法避免的难题,文化冲突使中国武术内在功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冷兵器时期,武术主要以技击形式体现,服务于战争,将保家卫国、安身立命作为终极目标,而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冷兵器时代结束,信息化战争改变了中国武术应有的技击技能,衍生出健身、娱乐、竞技、休闲等多元化功能。总而言之,文化变迁导致武术内在功用与外在表征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武术学习目的本质上存在差异,逐渐从拜师学艺向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转变,古代武术的创编是以技击为首要目的,但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兴起,中国武术淡化原有技击功能,主要以强身健体、竞技表演为核心目标,武术在社会变迁中探赜了自身的发展方向。

2.2、社会变迁中的传承者

武术界长期存在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的争鸣,其实,武术并无现代和传统之分,昨天的传统,也曾是今天的现代,今天的现代也将成为明天的传统。人们将武术分为传统和现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由武术的技击本质延伸出健身和娱乐等功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中国武术呈现多样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特征。正因如此,作者认为现代武术只是选择性发展了中国武术的部分内容。

有学者对现代武术传承者的身份提出质疑,认为现代武术算不上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综述文献,发现认为竞技武术不具备传承者身份的主要原因是技击性淡化甚至缺失。中国武术的技击本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逐渐产生的,《韩非子·五蠹》记载“人民少而禽兽众”。人类为了生存才逐渐形成跑、跳跃、滚翻、拳打、脚踢等技能,进而衍生出技击技能。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首先,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适应战争需要,要作战斗的演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群体组合,于是萌生了武舞,舞者手持器械做各种击刺动作,通过武舞,以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并战胜对手;其次,现代武术是随着传统武术而产生的,而且是现代化中国武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如,《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 ”以及《淮南子·道应》:“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均表明华夏先民对竞争观念的崇尚。在此观念影响下,武术现代意识开始萌芽。依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武术的技击技能是在社会生活发展中逐渐演化形成的,且随着社会变迁,武术会衍生出多样化的功用和价值。

2.3、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联系

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之基,现代武术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哲学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武术本无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是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竞技武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武术,马文国认为,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同根同源,并无本质区别。现代武术的发展是由于受到社会文化的演变和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而从传统武术中分离出来的,这是文化发展中冲突与融合的必然趋势。虽然西方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必然有冲突、对立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相互渗透、融合的一面。

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武术由以前的攻防技击功能转变为如今的健身、娱乐等功能。因此,人们将以技击为本质的武术称为传统武术,而将现代以健身、娱乐为功能的武术套路称为现代竞技武术。1957年出版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专家创编长拳、刀、枪、剑、棍的规定套路,形成以“长拳、南拳、太极拳”为核心的竞技武术,标志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开始转向高标准的套路演练。因此,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属于同宗同脉,并不存在竞技与传统之分,唯有二者融合,才能推动中国武术发展,否则,将不利于武术保护与传承。

3、武术传承路径探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厘清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矛盾,注意到“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解决好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才能欣欣向荣。然而,以技击为本质的中国武术为何只在民间发展,且发展缓慢,有学者将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利完全归咎于现代武术,这是无理取闹。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国武术推向另一个高峰。显而易见,中国武术只有不断创新并主动调整其发展形势,才能在调整中寻求稳定的发展路径。正如季羡林教授说的那样,如今风靡全球的西方文化不会永远长流,21世纪,西方文化将会让位于东方文化,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会步入一个新纪元。武术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更加美好,取决于对待传统的态度,应是立足现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现代化的武术出现多元化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3.1、大力发展武术进校园活动

国家提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并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重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崇高的民族精神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源泉。武术进校园意味着武术的普及,但普及不等于传承,武术精髓和深刻内涵很难普及。武术进校园虽不乏为一种优异的传承路径,但这只是以武术操等外在形式教授和普及武术,并不是等同于传承,纵使有数亿人学习中华武术,能传承武术精髓的又能有几何。“传承”一词是传递和承接武术精髓和深刻内涵,学校武术教授是行政班教学模式,一位体育教师要教授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因此,对拳理与拳法了解仅限初级阶段。因此,武术进校园活动并不能以普及武术为目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文化认同,就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刻内涵与武术精髓。基于国家武术政策的导向功能,武术相关政策和中国武术发展互动形塑,呈现出武术以御敌和强身健体为主的武术功用的继承和发展。

3.2、推动师徒传承模式

师徒传承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特定的制度规范,是指师父将自身技艺传授于徒弟的社会活动。“拜师”是学习传统技艺的首要任务,中国很多传统项目都讲究“拜师学艺”,如,戏曲、变脸、中医等传统文化,武术也不例外。武术传承是非常严格的过程,师父不仅会传授武术理论知识,还会教授武术套路与拳法,并让其吸收精髓,最终内化与传承武术精髓,此外,达到理法合一。师徒传承虽然可以学习和传承武术深刻内涵与精髓,但是传承者相对单一,出现传承断代现象,这将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具有阻滞作用。综上所述,师徒传承须打破旧制度观念,建立新型师徒关系和师徒社会网络,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武术传承与发展。

3.3、社会团体传承

地方武术协会与民间组织是是武术传承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传承路径之一,体现了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主要形式有:第一,政府和社会力量为传承和保护中华武术提供支持与物质保证;第二,武术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因此,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等因素为武术传承提供条件;第三,随信息科技的发展,武术逐渐出现国际化、全球化的特征。因此,可利用自媒体等形式传承武术拳理与拳法,在普及大众武术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其对武术的认知,促进武术事业发展。

3.4、中国武术网络化传承

武术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价值意蕴与内在精神不随社会变迁而流失。中国武术要及时适应互联网模式的快餐时代,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让互联网为中华武术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一言以蔽之,应加快建设中国武术教育平台,通过影视、武术手工品等方式制作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武术文化专题与作品,加快中国武术融入新媒体的步伐。同时,通过博客、微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进行武术宣传与传播,使社会公民加入武术保护与传承行列。

4、结语

社会变迁会影响文化的发展与继承,现代武术的发展,在学习和借鉴现代体育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观念的更迭、理念的更新、模糊的改进。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维系着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武术究竟要走向何方,这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武术不仅是身体技能,也是璀璨的中国文化,新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应摒弃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间的隔阂,通过武术进校园、师徒传承、社会团体传承及互联网进行武术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