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推动安徽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2-12-02邱战鹏
邱战鹏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1、问题的提出
“一带一路”战略指出,“要把合肥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这为安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文化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有鲜明特色的长江文化基地。这为安徽体育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具体、更切实际的制度保障。2017年安徽省体育强省建设动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安徽省体育强省建设正式启动,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
安徽体育产业如何紧抓新一轮政策发展机遇,如何重新调整发展思路与理念,厘清发展目标,健全发展举措,进一步将政策红利激发的发展潜能转化成竞争实力,以期推动安徽体育产业进一步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些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与内容。
2、安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基础
2.1、体育产业总规模逐步提升
近年来,安徽省体育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79.43亿元增至2014年的221.7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0.75%提升到1.68%。体育产业经营单位超过1.1万个、从业人员7.1万余人。2015年安徽省体育产业总产出 (总规模)为366.19亿元,2016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连跨400亿、500亿两个台阶,体育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40%,明显快于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
据《安徽省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安徽省体育产业总量力争超过1000亿,“十三五”期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累计达到3500亿元以上。可见,安徽体育产业正处在持续发力,努力拼搏的黄金发展期。
2.2、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目前,安徽体育产业结合各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特色,以及各地经济特点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了皖中体育健身竞赛产业集聚区、皖南体育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皖江城市带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皖北民间民俗体育健身产业集聚区4大产业空间格局,各区域间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效果较好。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现已建成了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个,国家体育旅游产业示范创建单位1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工作联系点1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单位3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9个,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9个。
2.3、体育产业结构体系逐步健全
2015年国家统计局、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中,将体育产业分为11个大类,37个种类,52个小类。按照最新体育产业类别的划分统计依据,2015年安徽省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366.19亿元,比2014年名义增长38.96%;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18.55亿元,比2014年名义增长45.75%,占当年全省GDP的比重为0.54%。其中,体育制造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245.55亿元和61.34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7.06%和51.74%;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100.85亿元和52.26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7.54%和44.08%。在体育服务业中,体育旅游、体育健康等体育新业态蓬勃发展,实现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19.72亿元和4.53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39%和 3.82%。
3、新常态下安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3.1、有利于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业的转型升级
皖江城市带已成为安徽体育用品重要制造基地,要进一步提升体育产品制造业的规模与效益,提升体育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安徽体育产品制造业走出国门,开辟新兴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可以深入挖掘与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实际体育需求,通过多元化的功能设计来激活企业的研发能力,从而摆脱单一的生产模式。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掀起全社会体育消费新浪潮,进一步刺激安徽体育用品制造业与销售业整体规模的上升。特别是“互联网+”模式的开启,也将有助于安徽体育产品销售业突破传统营销方式的限制,积极培育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与市场认可度。
3.2、有利于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提档升级
《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长江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体育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为安徽体育赛事产业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联合开发、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一带一路”起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展潜力巨大,终端连接的欧洲赛事产业极为发达,沿线中间广大腹地国家赛事需求较为旺盛,体育赛事产业已经具备联合、嵌入、合作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外向平台。安徽可以通过学习吸收转化欧洲承办赛事的先进经验与理念,不断提升承办赛项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安徽还可以通过对接长三角顶级赛事,提升体育赛事产业水平,实现安徽与长三角体育赛事群的有效连接,全面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提档升级。
3.3、有利于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的拓宽
2017年1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同年,安徽省16个省辖市全部出台实施意见。2017年10月,《安徽省发展健身休闲产业2017-2025年规划》(皖体产〔2017〕30号)又率先落地,显示了安徽省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信心与决心。目前,全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初步呈现了在全省有位置、在区域有影响、在全国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安徽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是增强全省人民体质、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安徽”的重要内容,对促进体育产业乃至全省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有利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强调,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体育文化是一国(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具有各自特色的体育文化。通过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仅可以丰富世界体育文化的内涵,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加深与身份认同。
目前,安徽已初步培育了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大会 (九华山)、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气功节、“黄山论剑”传统武术大会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体育项目。今后安徽将进一步发挥国际化健身气功之都(亳州)的品牌效应,积极举办五禽戏文化交流大会、五禽戏论坛,力争实现五禽戏进孔子学院课堂,全面向世界传达五禽戏文化。同时,还将依托九华山瑜伽运动特色小镇、国际健身气功(九华山)学院等载体,培育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国家级健身气功基地和健身瑜伽营地。
4、新常态下推动安徽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路径思考
新常态下,推动安徽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秉承“开放、融合、发展”理念,以”互联网+”科技战略为引领,以提升体育产品制造销售综合竞争力为支撑,优先发展皖字号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品牌化、精品化为导向,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消费等支撑环境,加快安徽由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转型的步伐。
4.1、积极树立“开放、融合、协调”的发展理念
(1)开放理念。
改革是开放的基础,开放是发展的导向。安徽体育产业的开放,不仅意味着要向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合作,完善双方体育合作发展机制与内涵,健全合作发展平台,创新合作发展途径,共同提升体育产业的合作与开放效应;同时也意味着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通过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体育制造业等产业的合作发展,提升安徽体育产业的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融合理念。
目前,安徽体育产业在“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的引导下,体育+旅游两大产业链的融合,已成为安徽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和市场消费的新热点。今后,安徽要进一步推动“体育+”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健身休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用航空、交通运输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体育产业还要贯彻落实“互联网+”融合发展理念,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与模式,凸显安徽体育产业的现代性与时代性。
(3)协调理念。
在“全民健身,健康安徽”战略的引导下,安徽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的协调发展,还要注重体育产品制造销售业与体育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产业空间布局与产业内在结构体系的协调发展,更要注重产业内生动力与外在人才、资本、消费等环境的协调发展。
4.2、提高体育产品制造销售业“标准、质量、品牌、服务”综合竞争力
(1)提升体育产品质量、品牌、标准、服务等综合竞争力。一要引导安徽体育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加强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运动健身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等产品的研发;二要重点推动安徽省运动服装、渔具和球类、训练健身器材等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
(2)搭乘“互联网+”科技之舟,鼓励安徽省内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新型模式,并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体育市场需求的调研,积极开展跨境电商,提升安徽体育产品的贸易额。
4.3、推动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的品牌化与精品化
(1)加快形成“规范服务标准,激发社会力量”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要究制定体育健身服务行业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完善行业诚信体系,及时披露违法违规单位信息,并在全社会公开曝光,营造“政府放心,商家诚信、消费者舒心”的市场氛围;二要激发社会力量、资本进入健身服务行业,激活健身服务发展局面。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健身场馆,开发新兴时尚健身项目,在满足大众健身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拓展中高端健身市场,鼓励“效益好、口碑佳”的体育健身企业跨区域连锁经营,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健身服务,建立覆盖各年龄段的健身服务体系。
(2)提升体育旅游休闲业的服务品质与内涵。
安徽体育产业要紧抓在沿线国家举办“安徽文化周”,以及国内开展“徽商大会”的良好机遇,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理念,拓展面向东南亚、中西亚及中东欧文化市场,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旅游交流合作。特别的是,要结合安徽省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积极打造露营、登山竞速、徒步穿越、攀岩速降、赛艇、皮划艇、龙舟、帆板、漂流、滑翔、运动飞机、航空模型、滑雪、滑冰等山水陆空雪一体化的户外时尚旅游线路,吸纳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游客,提升安徽体育旅游的市场容量、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4.4、加快构建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运作、自主特色”的发展格局
体育竞赛表演业形成“以区域开放合作为理念,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创新承接国际国内重大赛项为突破口,优先发展安徽自主品牌精品赛事”的发展格局。
(1)秉承区域开放合作经营理念。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很强的知名度,在体育赛事规模、档次、场馆建设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安徽应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由省政府、省体育局牵头,积极学习吸收内化长三角地区承办体育赛项的经验做法的同时,与长三角地区建立省级与市级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以促进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城市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增强区域开放合作意识,建立健全安徽融入长三角地区相关体育赛项活动分赛项、分任务的承接机制,实现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体育竞赛表演的联动发展。
(2)培育“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政府过多支配与承揽体育赛事资源,抑制了体育赛事市场的供给效率。为此,安徽省体育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早日实现“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协调、企业依法经营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通过制定相关鼓励制度政策,引导企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进入体育资源分配领域,以市场手段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实现安徽省重要体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3)继续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
重点以合肥经济圈为承办载体,提高创新承办赛事能力,以及相关文化、旅游、餐饮等产业开发与配套服务能力,以赛项提升安徽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4)积极培育发展安徽自主品牌体育赛事的特色化、精品化。
一要将原有自主赛项进一步精品化。在原有马拉松、江淮骑行,黄山登山、龙舟大赛,亳州健身气功大赛等基础上,进一步将赛项开设持续化、精品化;二要继续开创特色化的新赛项。安徽体育赛项的自主化、品牌化之路是昙花一现,还是花开不败,关键在于赛项的精品化、创新化。各种新老赛项、赛法的层出不穷,推出新赛类、新赛法,推动安徽体育自主竞赛表演可持续发展。
4.5、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本、消费等支撑环境
(1)创造强有力的体育类专业人才支撑环境。
一政府要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体育产业研究项目库,提供体育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支持;二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品牌策划与推广,一线服务,体育中介等专业人才,壮大体育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三要积极鼓励并搭建皖籍退役运动员的创业孵化平台,鼓励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从事体育产业相关工作。
(2)优化渠道多元化的融资环境。
政府层面,可设立体育产业扶持资金或者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补助,重点支持市场前景较好,经济效益较高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项目;金融机构层面,可围绕体育产业发展重点与重心,创新金融服务,增加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社会资本层面,可与政府开展多种合作模式,积极参与体育产业发展。
(3)营造消费者“乐于消费,善于消费”的高效消费环境。
一要积极发挥“全民健身,健康安徽”战略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的支撑作用,激发农村与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居民树立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强健身体的同时,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二要加快发展体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完善安徽体育健身网络平台建设,提升体育服务的信息化、便捷化,孕育现代体育消费方式滋生的土壤,满足社会新生代的新型体育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