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画专业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探索
—— 以江苏省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工笔人物技法解析》为例
2022-12-01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程 楠(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逐渐渗透进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成为经济形态的一种新兴模式,数字媒介的传播速度得到大幅提高,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能够共享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还可以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因此,微课、微课程以及慕课等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大规模兴起。
一、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在线开放课程①即为慕课(MOOC),属于舶来词,它的英文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释义是指广泛规模的线上开放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式,具备所有课程的特点,跨越时空界限,拓展了传统高校课堂的教学方式。在线开放教育模式也是一种资源共享教育,其以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终身学习为宗旨,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全新探索为完善在线开放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灵感,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我国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从起步开始就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现已达到世界水平。2012年为名副其实的慕课元年,关于高校的慕课建设,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相关指导性文件。2015年4月16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强调“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传统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1]为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2017年7月24日,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成为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历史中至关重要的里程碑。[2]近年来,随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提出的“十项重点任务”,我国的慕课建设与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教育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制作方面,均显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一、共享性、互联性、互动性;二、课程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三、课程的模块化与个性化。
“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高质发展阶段,其重点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促进高校教育系统内部、外部资源的融合与共享。2018年1月15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在京举行,林蕙青在讲话中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在强国建设呼唤、人民需求期待、国际竞争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认清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要在新科技革命将催生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面前,认清新科技革命引发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4]在线开放课程为教学改革之路带来深刻变革,成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MOOC+SPOC②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网络课堂+翻转课堂则成为解决实体课堂教学中一系列矛盾的手段。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之下,我国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对加快建设高品质教育体系,构建高校区域教育新格局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需要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讲,学校和教师所秉持的信息技术作用观决定了数字教育在学校中的落位途径、发展策略和价值作用,要积极主动地去拥抱数字教育,共同营造促进科学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的高等教育新生态。
二、中国画专业课程建设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全国艺术类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根据各自的专业特性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这些课程具有逻辑清晰、体系完整的知识结构,方便学生学习、查找路径和索引,同时课程增加了学习效果反馈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缝互动模式,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更是得到了重点关注。
在全国综合类艺术高等院校中,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正努力成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中积极的实践者和倡导者。“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5]作为艺术类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同时也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和渠道。现代数字技术和教育科技信息化发展对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校在大力度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做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在线课程建设的质量,以共享优质特色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降低教育成本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有生命、有前途、有未来”的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辉煌且独特,这个领域有着非常清晰地传承脉络和严谨的发展体系。从学生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中国画是一个既传统又有着无限拓展空间的专业,其线上教学资源也日渐丰富,随着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根据一定的标准、技术和逻辑关系构建的中国画在线教学资源呈现多元化、便捷化发展趋势。同时,由于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权威艺术网站、艺术机构等等的不断开发、收集、鉴别、分类中国画资源,为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搜索、应用和交流平台。到目前,每所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如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更优质、更便捷的学习资源成了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
1.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中国画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我国艺术类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专业教室(工作室)为主要学习场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优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进入知识时代,教育现代化问题得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以电脑、数字信息、互联网络为媒介的信息化平台为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智慧教室的建设,中国画专业传统课堂中理论教学的粉笔、黑板变为演示文稿(PPT)和电子屏幕,教材中的传统优秀经典绘画作品由高仿真复制品、书籍、画册等转变为浩瀚的电子图片数据库,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重点笔墨技法的示范由任课教师的反复讲解、演示变成可以随时点播的线上课程,有效地激发学习主动性,引发学习兴趣、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满足中国画专业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让枯燥的学习迸发出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信息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辅助方式,成为教学基本流程的新助力。各种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应运而生,从2012年至今,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学堂在线、智慧树等一大批在线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中国画专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人类获得知识的三个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显然,作为能够获得系统性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学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的中国艺术教育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经历了一个崭新的并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发展历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通过引进西方艺术教育的科学方法来填补传统艺术教育的空白和不足,向全社会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艺术人才。由于全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艺术类专业的大规模扩招,伴随而来的问题是艺术院校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直接影响了教学实践质量的提高,也对全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产生了一些不利因素。
在中国画专业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教育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所以,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效能,充分发挥中国画专业优势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来扩大其受益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均衡教育资源的重点在于通过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和社会资源的教育化,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集聚学科专业的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利用数字教育的技术优势,以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基础课程为重点,结合各个学校的专业教学特色,建设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应用范围广,满足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共同需求的多层次,系统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打破时空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高等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中国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手段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内容融为一体,整合成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自媒体、手机或平板客户端等进行传播应用,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学习方式,突破一些传统教学盲区,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通过网络匿名问卷调查了解,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86.3%的本科生认为,与传统的专业教学课堂相比,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技术手段的课程形式,更能够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逐渐成了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内在支持性,真正的着眼于学习本身,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潜力等个体性差异,从而能够认识到统一任务的不同完成方式。[6]体现在中国画专业教学实践中,学校和专业教师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进行教与学的重新设计,将信息技术视为教学的一部分进行表现形式重构,使得技术能够游刃有余地生存和发展,使课程以学习设计为切入点,形成利于学习的全新模式。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下,积极鼓励个性学习路径的设定,鼓励个性学习风格的形成,鼓励进行多样化、自主化的学习流程设计,使中国画课程教学的要求从简单粗放的专业知识传授转变为将传统经典价值观的塑造、知识的延伸拓展和创作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新标准。在线开放课程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多样化学习路径的设计,引导学生实现课程的深度参与,改变了传统专业课堂教学普遍齐步走的状况,而“网络+终端”的形式能够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即时沟通交流,打破以往仅限于课堂上的交流模式,学生们可以通过理性思考与判断,根据自己的时间提前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将原有的课堂时间用于知识的延伸以及能力的培养等,这种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才能为构建高质量艺术教育体系提供核心助力,使传统中国画专业学习成为跨时空的多样性选择,进而逐步突破既有的知识装填模式,实现理想的“跃迁”。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以本专业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开发和制作出一系列适用于在线开放教育的高质量课程群,其中《中国画技法》于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受到了专家学者、业内同行及中国画爱好者的广泛好评,新建设的《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于2019年被评定为江苏省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运行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为艺术类大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和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多样化的精品开放教育资源,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初衷和最显著的特征。自建校以来至今,中国画专业始终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突出品牌专业建设的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艺术人才支撑,增强文化自信,广泛传播和发扬传统经典文化。所以,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是中国画专业课程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实践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始自上海美专建校时期的1912年,在本校110年的教学传承中,中国画专业一直为其核心专业,不仅有着深厚的传承体系,更具有吐纳古今、包容中西的思想基因。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学科文脉清晰,教学特色鲜明,立足经典,超越经典,创新求变。民国初始,众多名家会聚上海美专,刘海粟、张大千、黄宾虹、王一亭、吕凤子、汪亚尘、滕固、傅雷、潘天寿、李可染、丰子恺、关良、郑午昌、陈之佛、朱屺瞻等,他们艺术探索上百无禁忌,艺术方向上无问西东,然最终在艺术的价值判断与格调品位上又能殊途同归,成为我们不竭的艺术宝库和丰硕的精神遗产,也为南京艺术学院日后中国画专业人才的茁壮成长奠定了绵长而深厚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南艺中国画专业的师资队伍非常强大,如陈大羽、谢海燕、张文俊等前辈大家都在教学第一线,新生代艺术家也逐渐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构造起了南艺特有的学风、教风与品位质地。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系列课程于1912年开设,名师辈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2001年美术学院实行教学学分制改革以来,2003年中国画专业课程群工作室方案得以实施,分别开设了中国画人物、山水和花鸟三个专业课程工作室。《工笔人物》课程一直是中国画人物专业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则为《工笔人物》课程的核心,主要授课对象为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人物工作室二年级和三年级本科生(必修)以及南京艺术学院部分研究生(选修),根据不完全统计,近40年来总授课人数为1189人左右。在数百年的教学实践传承中,我们认识到无论是传统知识本身,还是学生在学习、相互交流中产生的新知识点,都能作为该课程的互动内容。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图1)定位准确,高度重视纯正、传统、经典的价值观,旨在弘扬传统经典文化,理论结合实践,以实践为主,夯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通过研究性学习、专题性研讨、跨学科交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境界、精神境界,注重创作实践能力和文化涵养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加大学生参与力度和作用,师生共建网络资源,分享师生经历心得,以实现教学相长、互动互助、共建共赢的在线开放课程新模式。
图1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封面
1.课程设计思路
在全球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的识别,自主化、碎片化学习方式成为在线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要针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艺术院校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此为宗旨进行调研、资料收集、视频制作等,并根据专业教学任务和时间安排,进行阶段性检查、跟踪和反馈。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在教学设计思路上,遵循知识的认知规律,按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模式新颖的特点,教育性、发展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秉持正确引导学生的原则,采用分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分别从认知、了解传统中国人物画开始,由临摹入手,到写生,再到创作等不同层次来进行教学实践的设计和授课方法的选择。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和掌握工笔人物画基本理论知识和绘画实践技能的基础之上,从专业技法、人物造型到艺术的个性表现这一系列专业学习过程中,针对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方式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2.课程教学特色及创新点
(1)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首先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出三个转变:即学生由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究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转变;教师注重优化“提重点、讲方法、理思路”等方法,真正做到知识传授,指导创新,启迪智慧。
例如课程第四章第二节经典作品解读——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图2),主讲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整体熟悉作品,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观察经典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和风格特色,分析作品的绘画语言,人物造型以及绘制表现技法特点等,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APP等查阅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资料,并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在临摹实践中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追求探索的良好习惯。
图2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绢本,纵46.4厘米,横18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2)教学手段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分别采用PPT演示、技法示范视频等多种手段,直观、生动地进行教学,发挥了美术学学科领域中,中国画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互补性,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帮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建立清晰而完整的认识体系,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完成的《工笔人物技法解析》多媒体教学资料内容完整(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于一体),具有特色,是适用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学资料。
(3)主要优势及创新点
课程资源丰富。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积淀深厚的综合性艺术类高校,中国画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教师团队,对传统经典文脉有着良好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有丰富的传统经典高仿真作品、参考图书文献和丰厚的理论积淀,还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中一系列相关的教学课件资料、微课、专家系列视频等等,已经具备在线开放课程的雏形。
教学观念、方法手段领先,教师主要是传播经典精神及其价值观,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感悟经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发出自己的潜质,课程融合网络教学,具体图例解析,讨论法以及翻转课堂的多种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其尽快进入自主、自立、自觉的学习状态,并持之以恒。
学习者能够充分全面领略经典、开阔视野、提升品位、扎实技艺、学以致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走的路,进而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教师起到课程讲授、实践演示、课程辅导的作用,从课堂走出来,从学校辐射到整个社会,真正实现在线开放的目标。
3.课程主要章节内容和重难点
如图3所示,《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共19节,时长共3小时41分。其将专业知识、创作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教学内容构建的首要任务,从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起源开始,讲述其发展历史和功能作用,通过解读经典作品,将传统绘画技法进行步骤分解,着重讲述工笔人物画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人物线描技法;设色制作技法;写生中的人物造型和笔墨色彩等绘画语言的运用;艺术创作实践的步骤等。整门课程重难点清晰(图4),采用递进式教学,立足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彻底、全面地剖析,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求变,在沉默不语的传统经典与活蹦乱跳的流行时髦之间,立场坚定,取舍明确,拥有纯正的品位意识,做到吐纳古今、包容中西,从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角度去认识,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坚定文化自信,来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
图3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主要章节内容思维导图
图4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重、难点思维导图
4.课程的考核体系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的考评体系采用模块结构的考核模式,该体系包含三个模块:
(1)每个章节的课程单元测验
图6 课程拍摄技术团队
此处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为卷面考试占90%。我们使用试题库命题,随机抽取生成试卷,做到试题的难度、各个教学内容所占比例以及试题的形式均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其二为课堂讨论占10%,我们对谈论数量、讨论内容均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解答,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解答。
(2)《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考试
使用专业试题库命题,随机抽取生成试卷,做到试题的难度,各个教学内容所占比例,试题的形式均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3)作业互评
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提交课程作业(绘画作品,包含临摹、写生和创作),采取互评打分(互评数量有一定的要求)。
考核总评成绩中单元测验成绩占50%、考试成绩占40%、作业互评占10%,总评成绩60分至75分为合格,总评成绩76分至85分为良好,总评成绩86分至100分为优秀。本考核体系既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表现方法的掌握,更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对教学的反馈。
5.课程的制作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最普遍的呈现形式是视频,其制作精良,灵活便捷,交互性强,便于随时随地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课程建设从前期资料准备、课程设计、视频录制到后期制作都需要专业教师和视频制作人员的团队合作来完成。专业教师需要选定课程内容,建构课程结构,制作录制脚本等。技术人员则需要根据课程的属性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视频拍摄,考虑拍摄角度、呈现方式以及画面视觉效果,有些课程甚至还需要外出拍摄补充素材。对于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制作出一门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结合《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的视频制作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课程内容精炼,教学目标明确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在线开放课程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课程思政,以美育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以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的短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将课程内容按照专业知识点进行碎片式分割,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分析和创作,设计好分镜头脚本,每一节课程单元时长不超过10分钟,减少学生信息接受负担。
(2)课程结构合理,体现学科特点
专业教师构建合理有效且适合视频表现的课程结构,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考虑到在线开放课程的单元局限性以及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所以课程的总量不宜安排过多。我们将重要专业知识点纳入课程体系内,形成围绕知识点进行拓展,融入学科发展前沿新知识的框架型短视频模块。这样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将中国画工笔人物的基本专业知识与实践创作课题研究进行深入结合。
(3)组建技术团队,强化拍摄制作
在线开放课程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授课过程通过摄像机记录下来,与机械的视频记录相比,制作一门完整的课程,从前期策划直至后期制作完成就像电影拍摄一样,主讲教师和录制团队要根据分镜头脚本完成课程拍摄和制作。技术团队包括导演、灯光、摄制、场务、道具等系列专业人员(图5、6)。《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的制作流程比较长,包括选题、内容设定、知识点提炼、脚本撰写、课程试录、反馈修改、正式录制等,拍摄完主讲教师授课过程后,进入视频后期制作环节,包括素材剪辑、同期声字幕、配音配乐、校对审核、生成发布等环节。
图5 课程拍摄现场
制作任何一门学科的在线开放课程,优质的课程内容是关键,但同时也离不开视听语言的艺术性。从各大平台在线运行的开放课程来看,随着拍摄硬件条件的改善,其表现形式和呈现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作为艺术学科中国画专业的在线开放课程,我们需要用现代理念和数字媒体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更加注重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注重视听语言规律的规范性:运用合理的构图,选取合适的场景,采用较佳的布光,加强剪辑的节奏感,用来提升课程内容和画面的表现力。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于2020年2月28日正式上线运行,应用平台为中国大学MOOC,至今总授课人数约为5918人,以2020年2月28日至4月18日第1期课程为例,选课人数为2817人(图7),从学生学习情况(图8)和成绩考核通过情况(图9)来看,学习效果较好,学生评评价较高。作为在线开放课程,我们应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的交互体验感,通过现代语言对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经典作品与绘制技法进行解读和诠释,列举具体的作品和案例,鼓励学生探索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审美规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展现生活中的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借助现代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图7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第1期选课人数
图8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学习情况
图9 《工笔人物技法解析》课程考核通过情况
四、结语
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经验中发现,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是授课理念的转变,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改进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工笔人物技法解析》为例,对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在线开放课程而言,只有经过几轮的运行才能解决部分因为教学方式改变带来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初心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便捷的辅助学习平台,同时能够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当然,在线开放课程的授课模式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调整和完善,只有随着时代浪潮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画专业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