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都县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规划探索

2022-12-01谢林波王辉文

江西水利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林田湖水区水土保持

袁 芳,谢林波,王辉文*

(1.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 南昌,330029;2.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330029)

0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多年来,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面积和程度“双降”,但崩岗作为侵蚀强度最大、危害最为严重的“生态溃疡”,因治理难度高、资金需求大,成为当前的“硬骨头”,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制约着当地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发展。按照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以及江西“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等战略部署,亟需启动崩岗防治工作,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并重,山水林田路居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布设防治措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现以于都县金桥崩岗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为例,对其规划思路、主题布局、建设内容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新时代崩岗水土流失系统治理提供借鉴。

1 规划区概况

于都位于罗霄山脉片区,是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县;其位于赣江源流的贡水中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金桥崩岗片区地处赣州市于都县中东部的贡江镇、梓山镇和段屋乡内,位于梅江与贡水交汇处,属于都县新区范围,与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的老县城隔江相望,具有传承县城“长征第一渡”红色精神,促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使命。该区因有大面积土坎陡立、崩壁林立的“烂山地貌”[2],且类型多样、集中连片、触目惊心的崩岗群而著称,是我国南方崩岗的典型代表。整个崩岗侵蚀区土地瘠薄难利用,种草草不生、种树树不长,生态环境恶劣,是典型的“江南沙漠”,治理恢复难度和工作量都极大,曾一直被喻为“不治之症”,部分百姓被迫举家搬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各地科研学者献言献策,群策群力的基础上,于都县水土保持局组织编制于都县金桥崩岗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规划,金桥崩岗片区成功竞选,列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

2 规划思路分析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以保障优化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体系为主要任务。规划区属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南方丘陵山地带,有着加强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及重建力度,提高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及洪水调蓄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和水土环境污染,发挥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的任务[3-4]。首先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减少人为扰动,其次是修复治理退化生态系统。同时,兼顾区域内农村和城镇的生态保护修复,维护粮食安全,保障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绿色发展[5],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因此,规划提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山水田林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以崩岗片区生态修复和治理为出发点,以山地、水体、农田、村庄为生态载体,按照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建立“养山保水、治坡节水、入村净水”三道防线机制,通过“养水—理水—宜水—净水”和“固土—肥土—净土”系统措施,合理保护与利用水土资源,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夯实“山水田林湖草沙”生态本底。通过高起点建设,分阶段实施,以生态促产业、以旅游促经济,建立发展与保护兼容并蓄的生态模式,形成山青、水秀、景美的生态格局,为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赣州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3 规划内容

3.1 建设定位

定位“崩岗地质公园,于都城镇后花园”,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治理样板。以崩岗“生态溃疡”原貌突出山水林田湖系统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

3.2 规划主题

围绕“护绿色之水、固红色之基、兴金色之业、享山水田园”主题开展规划。其中“绿色”代表生态、清洁;“红色”代表红色土壤和红色文化;“金色”代表“两山”转化;“山水”代表绿水青山、健康养生。

3.3 功能分区

以自然为师,加强对自然空间的尊重与利用,形成“一心、一轴、三区”的总体布局结构,达到满足生态修复、宜居宜业、科普警示、科研推广、旅游休闲、农事体验等主要功能之间的均衡发展,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绘就天然山水的生态画卷(见图 1)。

图1 功能分区布局图

其中,“一心”即崩岗水土保持示范核心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治理示范样板;“一轴”即梅江贡水组成的水环线,以滨水景观带,营造人水和谐文化长廊;“三区”即水土保持示范推广区、绿色田园观光区、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区。

3.4 建设内容

3.4.1 “一心”——水土保持示范核心区

该区在崩岗科普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划分为养水区、理水区、宜水区、净水区,全面形成水生态绿色发展。主功能区由崩岗水保科普区、宜水区、净水区组成,满足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休闲观光、文化宣传等功能;副功能区由养水区、理水区组成,满足水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经济需求,及水土保持技术推广于一体(见图 2、图3)。

图2 功能分区图

图3 自上而下分区图

养水区:(1)维护生态功能。通过山上封禁管护与补植,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水分循环,对调节径流、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区内做好封禁补植,建立封禁管护制度,增加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竖立保护标志。建设骑行养生长廊,作为城镇后花园,打造“贡江绿肺”。(2)发挥科普功能。该区崩岗保持原貌,用于警示教育,建立崩岗水土保持科普区。顺着崩岗地势,修建一条高低起伏的科普木栈道,从山脚—山腰—山顶不同角度展示崩岗山体,并串联外围的水体、户外教室、科研平台、水保生态植物园等,让游客室内外互动,直观地科普崩岗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理水区:开展崩岗治理的同时,结合主导经济产业需水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具体包括水保措施推广区、边坡防护展示长廊、深加工演示、采摘体验区、DIY区、田园生活区、农业科普长廊、生态农技培训中心。

宜水区:结合百姓需求,开展宜居“水”环境建设。通过农村环境改造、污水净化、水文化宣传、水景观等,全面提升村庄生产生活环境,弘扬农村民俗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宜居、宜游、宜学”旅游文化村,让游览者乐享田园生活。

净水区:打造以湿地保护与科普宣教为主题,配备栈道、码头等旅游休闲设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修建崩岗主题宾馆,强化参观入住游客修复生态环境的理念。

3.4.2 “一轴”———水轴

由梅江贡水组合成的环线,围绕“水”做文章,打造滨水景观带,将项目区建设内容串联,打造一心辐射三区的整体框架。通过生态护岸措施,融入艺术小品和慢行系统,并将生态建设与城市开发相结合,构建一条贯穿城市的、低维护的生态绿道,将景观与文化相融合。主要展示生态护坡技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提供游客滨水娱乐项目。

3.4.3 “三区”——生态辐射区

(1)绿色田园观光区:在延续核心区新理念新技术的基础上,满足新时代人们需求,提供生态农业体验休闲平台,以生态建设带动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县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农耕文化为主题,集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梓山富硒绿色蔬菜基地的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区和以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等产业的段屋农业观光区。

(2)水土保持技术推广区:在传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崩岗侵蚀防治工程的基础上,按照“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建立‘养山保水、治坡节水、入村净水’三道防线机制”,以水为主题,开展水清洁、水景观、水文化建设;以土为主题,开展固土科普、清洁生产,防控面源污染建设;以村为主题,开展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保障型、生态产业型、生态宜居型小流域建设,形成山、水、田、林、路、村庄的生态清洁综合治理新格局。

(3)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区;依托现有的油茶基地,开展水土保持措施和茶文化、茶工艺推广,搭建起油茶基地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油茶区“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打造。

4 规划创新点

4.1 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规划

本规划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理念统领,从解决崩岗生态安全问题(山的问题),山地农业开发的水土资源问题(林的问题),绿色农业及田园建设问题(田的问题),以及梅江和贡水的水生态问题(水的问题)为导向,打破以往就崩岗治理而治理的单一模式。

4.2 以人为本贯穿始终

本规划深入开展调研座谈,获取当地百姓改善生存环境的急迫需求,走访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和种植优势品种,深化治理成果,将山地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及挖掘生态附属产品价值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山光、水尽、田瘦、人穷”的恶性循环转向“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经济两翼齐飞的城市滨水后花园,增加当地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4.3 “授人以渔”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要真正解决崩岗等生态问题,还要依靠各级政府、各行业以及全社会的力量,势必要提高对崩岗的认识。本规划依托“烂山地貌”的震撼“优势”,借力全面科普,并实现“崩岗认知、治理手段、振兴途径”全过程科普覆盖,多维度开展辐射推广,有效诠释了多功能于一体的南方崩岗治理模式,有效指导其他崩岗地区生态治理,为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示范样板和科技支撑。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中要始终树立系统治理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生态功能的保护与修护;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休闲旅游、科普推广等功能的发挥,不断拓展“两山”转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5.2 建议

为保障规划顺利落地、有效实施,在保障机制和科技支撑方面还需不断探索。一是构建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制度的法律机制体系,从坚持保护的整体性,加快立法进程,健全完善公众参与决策与公示制度以及注重各职能部门的整合与协作等方面,加快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制度立法和执法的脚步,助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平稳有效实施[6];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不断强化生态治理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实现数字共享“一张图”;三是制定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成效评价体系。科学开展生态监测,评价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敏感性以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措施的更新完善,也为后期同类工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林田湖水区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水土保持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生机制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