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山区稻蛙高效种养技术

2022-12-01罗天逊张昌帮张显波李正友杨星赵飞赵振新

农技服务 2022年11期
关键词:蝌蚪种养稻田

罗天逊,张昌帮,张显波*,李正友,杨星,赵飞,赵振新

(1.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2.台江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贵州 台江 556300)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山区丘陵地带,境内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1 100 m,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无平原;生物资源丰富,又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鉴于贵州地势和气候条件,适宜推广山区稻田综合种养。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生态种植模式,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双重优势,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能有效促进水稻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同时,稻田综合种养具有强大的共生优势,可有效降低水稻的肥料和农药用量,生态效益显著,是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1-2]。稻田综合种养有助于开展实现粮食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实现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将“生态”贯穿于整个粮食生产过程。“稻蛙共生”实现了“一田两用、蛙稻双收”的种养目的。稻田综合种养主要技术模式有稻-蛙[3]、稻-鱼[4]、稻-鸭[5]、稻-虾[6]、稻-鳖[7]、稻-蟹[8]、稻-鳅[9]、稻-鱼-鸭模式[10]等。

蛙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食品[11-13],深受人们喜爱。除此之外,中医认为蛙能滋补解毒,使人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具滋心、安神、益气的功效,有利于病患的康复。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加之人为滥捞,野生蛙的种类及数量急剧减少。鉴于其较高的营养及经济价值,人工养殖蛙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贵州省增加了对产业的投入,同时,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回乡创业,在全省掀起产业发展热潮。贵州消费的蛙大多购自外省,省内产量低,未形成规模,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不少人选择养蛙作为脱贫手段。稻蛙综合种养是“以稻养蛙,以蛙种稻”的一种互利共生的模式,水稻田为蛙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蛙则捕食稻田中的害虫,同时蛙的粪便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是一种高效的有机肥料。这种模式实现了对稻田的立体化利用,达到不与人争粮的目标要求,增加农业产出和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通过对黔东南州黎平县、天柱县、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思南县、遵义市播州区、湄潭县等多个现代稻蛙综合种养基地的实地调研,总结贵州山区稻蛙种养技术要点,为在贵州因地制宜地实施规模化综合种养管理、提升稻田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参考。

1 田间设施

1.1 蛙沟

稻田面积小于667 m2,以1块稻田为1个养殖单元;稻田面积大于667 m2,以333.3 m2左右为1个养殖单元。沿稻田田埂边缘内侧1.0~2.0 m(食台)开挖宽0.5~1.0 m、深0.4~0.5 m的蛙沟(图1)。

图1 稻蛙综合种养田间布局

1.2 田埂

于稻田的外缘挖蛙沟,挖出泥土和碎石可用于建筑田埂,田埂需加宽、加高和夯实,不漏水,高度需高出稻田水平面0.3~0.5 m,底部宽0.8~1.0 m,顶部宽0.3~0.4 m。

1.3 进排水口

每个稻蛙养殖单元至少需要进、排水口各1个。进水口修建在地势高的田埂上,排水口在蛙沟的最低处。多数情况下,进水口宽30~50 cm、排水口宽50~80 cm即可,但由于贵州山区夏季通常会面临暴雨和洪水的威胁,实际大小还需考虑稻田的整体面积大小和夏季暴雨时最大进水量的情况。另外,为防止蛙逃逸,进、排水口应用铁丝或聚乙烯等高强度的材料做成栅条网封住(图1)。

1.4 防逃设施

环绕稻田搭建尼龙纱网隔离带。在外围打木桩,尼龙纱网则通过木桩进行固定。纱网下端需嵌入田埂泥土中至少0.3 m,地面以上纱网留1.0~1.2 m,顶部设计成向稻田内伸出宽约0.2~0.3 m的倒檐,然后用竹竿、钢管等每隔1.5 m进行加固。另外,可用黑色塑料薄膜覆于1.0 m高处盖纱网内侧,形成缓冲垫,防止蛙跳跃时撞到硬质纱网后擦破表皮感染病菌(图1)。

1.5 食台

在蛙沟和田埂间搭建宽1~2 m食台,食台高出稻田水平面20~30 cm,以具微弹性的薄膜或网为材料(图1)。

1.6 诱虫灯

在食台上方15~20 cm处悬挂诱虫灯,每个养殖单元悬挂1~2盏。

1.7 遮阳棚

在蛙凼的上方,搭建遮阳棚平挂遮阳网,1个养殖区(包括多个养殖单元)连片搭建(图1)。

2 优质稻种植管理

2.1 育秧

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合理播期,一般在4月中上旬播种。采用旱育秧或机插软盘育秧。旱育秧播种量为50~75 g/m2,播种后,均匀覆盖并喷湿细土,使出苗整齐。旱育秧常伴生杂草,需药物喷雾厢面防治杂草;随后覆盖地膜、拱膜。出苗后,需注意膜内温度和湿度,适时除去地膜,保留拱膜,选择适宜气温揭膜炼苗。尿素在移栽前3~5 d施用,作为送嫁肥,施用量10~15 g/m2。

机插软盘育秧播种量约为2 000粒/盘,播后均匀覆盖厚度0.5 cm营养土。于营养土上平铺1层地膜,控温保湿。温床育秧搭拱架盖1层农膜或水稻育秧专用无纺布,避免太阳直晒,高温伤苗。立针后,揭去平盖地膜,保证通风。秧苗发育至3叶1心时视天气情况揭去无纺布。

2.2 栽插

旱育秧人工移栽适宜秧龄为30~35 d(主茎5.0~5.5叶),采用宽窄行栽插,一般杂交稻种植密度以1.1万~1.2万穴/667m2(宽行40.0 cm,窄行26.6 cm,株距16.7 cm),深度1.5 cm为佳,过深会导致低节位分蘖减少,穗数降低。常规稻种植密度1.2万~1.4万穴/667m2(宽行40 cm,窄行20 cm,株距16.7 cm),插2苗/穴。机插最适移栽秧龄约为25 d(主茎4叶龄),行距30 cm,杂交稻株距20 cm,常规稻株距18 cm,深度2 cm左右,栽插2~3苗/穴。水稻种植行与蛙养殖沟垂直布局,为充分利用边行,养殖沟溜外可适度密植。

2.3 施肥

水稻对养分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是氮、磷和钾这3种营养元素。其中,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显著。在水稻分蘖期,大约为插秧后2周,以及在插秧后7~8周,水稻的氮需求达到高峰,这2个阶段若缺乏氮肥供应,常会引起颖花退化,从而导致产量减少。

实际生产中,氮肥以有机肥和生物肥为主,如鸡粪、猪粪和牛粪。水稻移栽前2~3 d,施用有机肥400 kg/667m2左右作基肥。分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时机需注意,分蘖肥可增加水稻的株数,手插秧一般于插秧后5 d,机插秧则于插秧后7 d施用;穗肥以氮肥和钾肥为主,常于水稻的有效分孽完成、幼穗开始分化或水稻倒4叶时(葫芦叶出现)视稻苗的实际生长状况施用。

2.4 管水

插秧后保持浅水层,有利于水稻分蘖。在贵州大部分水稻种植区,插秧后约50~55 d,此时水稻对水的需求不高,可开始逐渐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晒田时,田间土开裂、发白即可,不可过度。晒田结束后复水,拔节期后保持田间水层5~10 cm,至黄熟期水稻对水需求减少,及时排水干田。

2.5 病虫草害防治

蛙可减少病虫害发生,一般水稻防治用药少。施药时最好选择生物农药制剂,且须严格遵守安全浓度,以防蛙中毒。作用于水稻叶面的药物尽量喷于叶面,避免喷入水中。水剂喷雾宜在下午进行,下午稻叶较为干燥,能较好地吸收药液。施药过程中,做到稻田中的水尽量不流入沟中。

2.6 收割

谷粒至黄熟期,成熟度90%以上时,选择晴天收割。

3 稻蛙养殖技术

3.1 种蛙选择

选个体较大、体质健壮、皮肤光滑且有光泽、发育良好、无伤残、性成熟的2龄以上等适宜在稻田生长的成蛙作种蛙,雌蛙体重在150 g以上,雄蛙在200 g以上,雌雄比例为1∶1。雄性选择善跳、腿壮、婚瘤明显的个体;雌蛙选择腿短而粗、腹部膨大的个体。选购野生种蛙时,必须仔细检查是否囤积过久和有无受伤。

3.2 种蛙培育

在蛙冬眠前或春季繁殖前必须做好种蛙放养工作。种蛙放养前用3%~4%食盐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10~15 g/m3浸泡10~15 min,放雌雄蛙各5~10只/m2,种蛙池水深保持15~20 cm,水质清新,pH 6~8,水中须清除有害寄生虫。进入繁殖季节,需保持种蛙池持续的进出水,以保证水质良好。为保证种蛙安全越冬,促进性腺发育,应加强饲养管理,除维持适宜环境条件外,饲料的质与量需格外注意。通常以面包虫、蚯蚓、蝇蛆等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季节则可辅以猪肝、鱼块、鳅等补充营养。每天定点投喂2次饲料,投 喂 时 间 一 般 选 择 在6:00—7:00和18:00—19:00。日均 投喂量 约为蛙 体重5%~7%,投喂后及时巡查,结合蛙摄食后残饵量多少,决定下一次投饲量。

每天巡田,检查稻田、蛙池各项设施是否运转正常,观察池水变化、蛙、稻的生产状况等,由于蛙不食死饵,残留饵料易腐烂变质,败坏水体,滋生有害病原体,因此需及时清理。蛙池应水质清新,保持有流动清水。需加装防护网预防鼠、鸟、蛇等进入稻田蛙池。进排水口需加装设施,防止有害的水生昆虫、蚂蟥等进入。关注蛙群动态,发现有生病个体,应立即捞出隔离,进行相应治疗。死蛙应及时捞出,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避免腐烂后污染水质及传染病菌。

3.3 产卵

雌、雄蛙通常在每年4月上旬水温达15℃及气温20℃以上时,抱对产卵。喜光线暗淡、安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产卵环境。繁殖期内应注重环境管理,避免惊扰。蛙卵产出12 h内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影响孵化率。产卵12 h后,蛙卵趋于稳定,可收集蛙卵,放入孵化池或孵化箱进一步孵化。

3.4 孵化

孵化过程中,需防止蛙卵相互堆叠,及时清理污物,避免阳光直射。孵化池保持微流水、水温稳定、水质清新,孵化后期应适当加大换水量。孵化用水需经60目筛绢过滤,防止有害生物进入。

3.5 蝌蚪培育

投饲管理:出膜后第3天,投喂煮熟蛋黄,5 000尾蝌蚪投喂蛋黄1个,将蛋黄放在纱布内,用手捏挤成糊状后投喂,早晚各1次,连续3~5 d。随后开始逐步投喂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蝌蚪体重的2%~3%。实际生产中,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以及蝌蚪的摄食情况等确定。

分池饲养:蝌蚪体长至3 cm左右需进行分池饲养,放养密度控制在150~200尾/m2;蝌蚪体长5 cm左右可进行第2次分池,放养密度在100尾/m2左右。

变态期管理:春季孵化的蝌蚪,通过加强饲养加快其变态发育,尽早转入幼蛙培育阶段。而秋季孵化的蝌蚪,以蝌蚪形态越冬为宜,需通过调整放养密度、营养结构和控制投饲量等措施,避免当年变态。

3.6 蛙苗放养

选择放养规格大小一致的幼蛙(由蝌蚪刚变态到青蛙),蛙自身的成活率较低(有大吃小现象),且天敌较多(鸟、蛇、鼠等),放养量尽量多,一般放养5万~10万只/667m2。

3.7 诱食训食

蛙的人工养殖为方便投喂和管理,必须进行驯食使其能适应人工饵料。

3.7.1 训食 将颗粒饲料投放在浮板食台上,食台具有一定的弹性,当蛙跳上食台,由于惯性,失去平衡态的饲料会跳动或滚动,此时运动的饲料颗粒便如同活饵料,刺激蛙将其吞入腹中,驯化时间一般需20 d左右。

3.7.2 人工投喂饲料 自配或商品全价颗粒料,粗蛋白含量为35%~40%,饲料粒径要与蛙的口径相适应。

3.7.3 补充天然饵料 夏季晚上可开灯诱虫,补充食物来源。还可充分利用稻田空间,在田埂上培养饵料动物,如通过堆放发酵的牛粪、作物秸秆等养殖蚯蚓;利用废弃的畜禽下脚料养殖蝇蛆,也可在室内培育黄粉虫等鲜活饵料动物。不仅增加蛙的动物性饲料来源,也能一定程度降低饲料成本。

3.7.4 投喂方法及投喂量 喂食要做到“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每日上午和下午各投喂1次。投饲量一般幼蛙阶段约为体重2%~3%、成蛙阶段约为体重1%~2%,具体还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吃食情况作适当调整,以1~2 h左右吃完为宜。

3.8 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巡田,检查稻、蛙及稻田的情况,需确保防逃网牢固,其他各项设施安全、正常运转;雨季暴雨极易破坏相关设施,需提前做好防洪工作;及时驱赶捕食性鸟类、田鼠、蛇等生物;定期清理食台的残饵和粪便,保持食台干净卫生。

3.9 捕捞

主要采用照捕法,即利用蛙类昼伏夜出和畏惧强光的习性,在夜晚用强光电筒照射蛙,突如其来的强光会使蛙静坐在洞穴或沟埂边,此时可用抄网将蛙罩住,以便捕捉。

3.10 常见疾病及其治疗

3.10.1 车轮虫病 患病蝌蚪多表现为体表粘液增多,尾部发白,严重时白色扩展至全身,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游动迟缓,最终死亡。治疗方法:加注新水,降低蝌蚪的养殖密度,同时在日常饲养过程中,需做好预防,注意加强营养,增强蝌蚪免疫力;发病后,1 m3水体用硫酸铜0.5 g和硫酸亚铁0.2 g合剂或0.7 g硫酸铜,全池泼洒;或667 m2水面用切碎的韭菜20 g与黄豆混合磨浆,全塘泼洒,连续进行1~2次,此举可有效缓解发病蝌蚪症状。

3.10.2 蝌蚪肤霉病 患病蝌蚪体表受伤后易患此病,伤口内有白色棉絮状纤维,会从伤口向四周表面扩散,病情恶化会逐渐影响蝌蚪的运动能力,导致其觅食困难,营养不良,损害蝌蚪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御其他病原体入侵。治疗方法:日常管理中,注意预防,在捞、移等过程中动作轻缓,避免蛙遭受物理损伤;患病后,可用高锰酸钾溶液0.5 mg/L对病蝌蚪消毒30 min,每日2次,持续3 d。

3.10.3 蝌蚪鳃霉病 患病蝌蚪鳃丝肿胀、发白,粘液增多,偶见点状充血或出血状,严重时致蝌蚪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逐渐溃烂,最终呼吸系统受损伤窒息而死。治疗方法:保持水质清洁、常换水可有效预防此病。发现染病后,立即注入新水,并增加换水频率。对患病严重的蝌蚪池,用生石灰水清池,杀死致病霉菌;患病蝌蚪一般用0.7 mg/L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浸泡治疗。

3.10.4 舌杯虫病 由营寄生的舌杯虫所引发。症状表现为尾部感染,游泳迟缓,生长停滞。舌杯虫通常寄生在蝌蚪尾部,以水中漂浮的食物粒为食。通常情况下,附着于宿主体表,对组织无直接破坏作用,但当蝌蚪养殖密度高,且水质条件恶化时,常与其他原虫如车轮虫等混合感染,对宿主的毒性会增加。每年7—8月的温度及相关的环境适宜舌杯虫繁殖,是蝌蚪感染的高峰期,危害严重。治疗方法:可参考车轮虫病,全池消毒,勤更新水,改善水质,减少饵料残留;水体用0.7 g/m3硫酸铜全池泼洒。

3.10.5 锚头鳋病 其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寄生虫病,由侵入性极强的锚头鳋雌虫所引发,蝌蚪身体与尾交界处最易被寄生,被寄生处肌肉组织发炎、红肿,严重者溢血、溃烂,最终生长停滞,身体消瘦,缓慢死亡。治疗方法:放养前,以生石灰清池可杀死大多数锚头鳋幼虫。放养后感染,用高锰酸钾溶液10~20 mg/L浸泡患病蝌蚪10~20 min,每日1次,连续2~3 d。需注意蝌蚪被高锰酸钾药液浸泡后,可能会有浮头现象,出现此情形,是蝌蚪身上的少量黏液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及沉积的微量二氧化锰所致,用水冲洗便可除去。锚头鳋也可寄生蛙成体,但危害较蝌蚪轻,用上述治疗蝌蚪的方法即可。此外,亦可用浓度敌百虫液0.5 mg/L或鲜松树汁全池泼洒。

猜你喜欢

蝌蚪种养稻田
海里的巨头蝌蚪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从蝌蚪到青蛙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