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应急领域教育的现状及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元机制研究*

2022-12-01安红昌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2年11期
关键词:师资课程体系应急

安红昌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48)

0 引言

2018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对我国应急领域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应急领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凸显了存在的问题。

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得克萨斯大学成立全美第一个应急本科学位项目,并于1994年由其联邦应急管理署推动了应急管理高等教育计划,使得美国应急教育课程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体现了其政府主导高校应急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1]。截至2012年2月,美国设立的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就已高达257所[2]。普遍认为,美国应急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模板[3]。我国的应急领域教育自2003年“非典”后开始起步,但由于认识不足和支持不够,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促进了应急领域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部分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4],但进一步研究还是很必要的。

鉴于此,笔者通过对比应急管理部成立前后我国应急领域教育的变化,反映应急领域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以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方向为指向构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元机制,为应急领域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

1 我国应急领域教育现状

1.1 应急管理部成立前的应急领域教育

2003年“非典”发生后,我国开始重视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其实公共安全问题是早已存在的,只是还没有上升到全面公共安全管理的高度。此时,以河南理工大学夏保成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开始带领团队进行公共安全管理教育奠基,进行了著作教材编写[5-6]。2004年初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开启公共安全领域研究生教育招收硕士、博士;河南理工大学于2005年初获批公共安全管理本科专业,此后2006年防灾科技学院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应急方向)本科教育;2007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办安全工程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方向);2009年暨南大学获批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并率先成立了应急管理学院;2010年河南理工大学也成立了应急管理学院[5-10]。这些可以算是应急领域教育的先行者。但遗憾的是,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这两个专业同时被取消,这说明彼时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应急领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河南理工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暨南大学没有放弃应急领域本科教育,河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一些大学没有放弃应急领域研究生教育。

据了解,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开设应急领域教育,但影响较小。有些公安警察类学校也开设公共安全管理教育,更侧重公安(治安)领域。

1.2 应急管理部成立后的应急领域教育发展

1)专业建设。2018年3月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应急工作受到空前重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率先向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申请,并于2019年3月获批[4,10],这成为应急领域教育的新开端。2020年3月国家教育部门又批准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等4所学校开办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且批准武汉理工大学开办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应急管理本科专业[4]。2021年3月国家教育部门又批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16所高校开办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和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暨南大学等20所高校开办应急管理本科专业[4]。2022年又分别批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和应急管理专业各13所学校开展应急领域教育,形成了管理类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和工学类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各30多所高校进行应急领域基础人才培养的格局(如图1)。

图1 应急领域专业分布

2)学科发展。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国家顶尖的21所学校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公共管理学科下的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且得到批准。截至目前,涉及应急的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开办高校共40多所[11](如图2),二级学科包括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应急管理)、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等;交叉学科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大连理工大学(智能防灾与应急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等。我国的应急领域教育仅用了2~3年的时间就形成了规模和层次覆盖面较广的局面。

图2 应急领域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分布

3)学院建设。除了应急领域学科专业的建设,各类应急学院也全面开建。一种是在原有学院的基础上增加应急内容,一种是分拆学院组建新的包含应急内容的新学院,还有就是与地方厅局合建(共建)省级应急管理学院。

另外,2020年3月教育部规划中心公布了2020年首批“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名单,全国19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5所“双一流”高校、2所应急管理部直属综合性高校、10所省重点高校或省部共建高校、2所特色应用型院校[12]。2020年年底至今,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先后加入“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名单。

4)联盟发展。为了更好促进应急领域教育发展,2019年7月应急与安全产教融合联盟在北京成立,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与新兴际华应急产业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全国73所高校与68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参与。2019年12月全国应急安全职业教育联盟在长沙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应急安全相关院校、行业企业等68家单位加入该联盟;2021年6月全国应急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在西安成立,由23所获批应急管理和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组成;2021年10月全国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在北京成立,由全部21所获批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2所有意申办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和2家相关单位共25家单位加入该联盟。

1.3 当前我国应急领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短缺。中国高校进入到紧缩阶段,各个学校都在压缩一般性师资,吸引高端师资,但进入高校的师资量是有限的,因此在相对紧缩的状态下开展新专业,除非得到学校或有关部门的特殊支持,否则都是在师资短缺情况下办专业。发展最早的几所学校的应急师资也都在10人左右,那些新开办专业的学校有些仅仅几名教师,也有些连专业负责人还是其他专业教师兼职的状态。

2)课程体系多样。目前国家的传统专业基本都有了国家标准,但应急管理和应急技术与管理等新专业还没有国家标准,所以各校的课程体系虽有互鉴,但差别也很大,甚至核心课程都差别巨大。教育部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着手制定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由全国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本科专业高校联盟负责。

3)实践条件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理论的培养,还包括实践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工科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各学校专业实验和实践条件都相对薄弱。其实,实践条件薄弱也不仅是新专业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老专业存在的问题,这与国家和社会大的教育环境有关。一方面,国家教育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到高校,特别是一般性高校;另一方面,相关行业没有意识到高校人才培养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多采用短浅的杀鸡取卵挖人策略。实践条件的改善要依赖于国家教育对相关专业的投入,也依赖于行业对专业的有力支撑,应急管理和应急技术与管理这些新专业更依赖于此。

2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元机制

以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为例,构建人才培养多元机制(如图3)。本机制包括问题层和途径层,问题层展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途经层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图3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元机制

2.1 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正如上文所述,当前我国应急领域教育存在师资短缺、课程体系多样、实践条件缺乏等主要问题,就师资、课程体系、实践条件之间的关系而言,师资和实践条件是课程体系的支撑。具体而言,师资和实践条件制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指导师资和实践条件。同时,师资制约实践条件,实践条件促进师资。

2.2 师资短缺问题的解决途径

如图3所示,师资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求援两种途径来解决。内部挖潜就是通过学校、学院各种制度机制为专业配备师资,充分利用学科归位、课程归位、教师归队等有利时机,解决专业师资问题。外部求援就是利用学校、学院相关制度机制寻求外部师资支援专业,师资可以是外校的,也可以是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总之,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校内外师资满足专业需要。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指出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虚拟教研室是未来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共享师资的途径。全国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也在致力推动这项工作落实。

2.3 实践条件缺乏问题的解决途径

如图3所示,实践条件缺乏可以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联合两种途径来解决。内部整合就是利用学校、学院内部实践条件,特别是通过整合满足专业实践条件。外部联合就是利用外校、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相关实践资源补充专业实践条件。全国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正在探索通过多种共享方式共享联盟成员单位实践条件和社会组织实践资源的方法解决成员单位专业实践条件缺乏问题。共享实践条件是未来主要的实践条件缺乏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现场共享和远程共享等。现场共享即到现场利用校外实践条件,例如近年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金工实习分别在清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和北京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进行,物理实验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理科实践中心进行等。远程共享即采用线上方式共享实践条件,例如远程视频共享、直播共享、虚拟现实共享等,例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安全防范系统实验因疫情从北京政法干部学院线下实验改为线上直播视频实验等。

2.4 课程体系多样问题的解决途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是2021年新写进《教育法》的,因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体现,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具体行动。《“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是国务院新近印发的应急工作指南,应急领域教育也必须遵循该指南,是人才需求的重要依据。《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既是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保证的实践总结,也是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实践总结。虽然它不能完全套用在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上,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因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即指基于重视本科教育质量开展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例如金课、混合式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等,这也是落实具体课程体系不可不重视的重要参考。虽然当前我国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多样,但多样也是培养多样人才必不可少的,这里和下面提出的解决途径只是规范课程体系多样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对一致性,并没有强制性,是对《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探索和倡议。

1)德智体美劳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是基本的和普遍的培养目标,但它与过去意义上基本的和普遍的培养目标已不可同日而语。就德育而言,除了常规的德育课程外,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要求通过课程思政增强德育教育,形成全程、全员德育教育的育人环境。就智育而言,要求提高智育质量,通过打造金课提高智育质量。就体育而言,要求加强不放松,突出兴趣培养和体格健全。就美育而言,不仅强调精神上美的追求,还要从人文修养多角度提升美育修养。就劳育而言,新时代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单独开设课程,还要求众多课程达到劳动教育之目的。因此,建议在加强专业智育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课程劳育教育。

2)“十四五”国家应急人才需求。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还指出“十四五”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达到60%。这为应急领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指明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就是说,“十四五”主要需求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

3)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指向要求。随着对本科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开展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此对应,开展了金课、混合式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等系列课程建设。作为课程体系的具体组成,课程的组成和课程质量是课程体系制定的重中之重。笔者重点强调课程思政和课程劳育的建设,德育铸魂,劳育立根。

4)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要求。按照《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除了通用规定外,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必须围绕培养目标、人才需求、指向要求进行规范设置,结合对多个学校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梳理,提出《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续表1

3 结论

通过对我国应急领域教育现状和基于问题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元机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促进了应急领域教育的蓬勃发展,从仅有几所学校开展应急领域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到分别有近70所和40所学校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2)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促进了应急领域教育高速发展,但分布还不平衡,存在开展应急管理学科多、应急技术与管理学科少、一流高校开设应急专业少的现象,应急领域教育高速发展也为应急领域教育带来师资短缺、课程体系多样、实践条件缺乏等突出问题。

3)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以本科专业建设改革方向为参照,构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元机制,探索当前应急领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4)参照《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围绕培养目标、人才需求、指向要求,结合对多个学校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梳理,提出《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形成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供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师资课程体系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