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逶迤千里 润泽大地
2022-12-01王琳
文王琳
水,润泽万物,滋养生灵,是一方土地的灵气所在,也是一座城市诞生的摇篮。在中国西北,流淌着一条古老灵动的河流,它是史籍中大禹所治的“弱水”,是烟波浩渺的“古居延泽”,一路出祁连,入戈壁,过盐泽,穿凹地,孕绿洲,流千里河西,纳万川之水,神奇地点化了荒芜的沙漠,造就了“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金张掖”,更滋养着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和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它就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甘肃省境内最大的内陆河—黑河。
黑河大峡谷 摄影/脱兴福
黑河,古称“弱水”,曾名合黎水、羌谷水。《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从祁连山中喷薄而出的黑河,源头分为东、西两支。东源名为八宝河,源自祁连山海拔4353米的景阳岭,西北走向,全长100千米。西源为黑河主流,源于托勒山与走廊南山之间,东南走向,全长175千米。东、西两河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黄藏寺汇合,始称“黑河”,自此折向北流,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经莺落峡出祁连山口,源源不断地流经河西走廊灌溉区。在依次纳入山丹河、梨园河、摆浪河、马营河、丰乐河等众多河流后,进而折向西北,而后跨正义峡进入酒泉盆地,纳入洪水河、讨赖河,继续向北汇入内蒙古境内的额济纳河,最终注入额济纳旗的居延海。
数千年来,祁连巍巍,弱水潺潺。如果将身躯伟岸的祁连山比作庇护河西走廊万物的“父亲山”,那么对于生活在河西走廊上的张掖人民,奔流不息的黑河就是哺育了张掖大地的“母亲河”。上天仿佛给予张掖特别的厚爱,有意将它镶嵌在黑河冲积扇形成的三角洲之上,孕育出“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的戈壁绿洲,也造就了“金张掖”的灿烂和辉煌。
漫长的岁月中,无数英雄人物从这片绿洲环抱的土地上走过:开通西域的张骞、西征匈奴的将军霍去病、重启丝路的班超、弘扬佛法的高僧法显、筑窟讲学的隐士郭瑀、经略西域的宰相裴矩、西行丝路的圣僧玄奘、被谪戍疆的英雄林则徐、游历丝路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们带着使命和希望,在绵延千里的丝绸古道上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着。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佛教和儒学在这里并行传播;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这里激烈碰撞;汉族、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等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历史上的张掖有多繁盛?有诗为证。“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甘州当江南”,写的是张掖风光;“弱水西流接汉边,绿杨荫里系渔船”,写的是弱水河畔;“两行高柳沙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写的是高台稻田;“稻花风里稻花香,妾去采花郎插秧”,描绘了张掖曾种植过双季稻……得益于祁连山的庇护和黑河的润泽,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草木兴盛、贸易兴旺的张掖,成为河西走廊上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然而,回望历史,清流奔涌、林草丛生的黑河也曾黯淡失色。从2000多年前汉代移民屯田、首创灌溉农业,到清代大规模修渠引水、开发灌区,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河西走廊建成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黑河流域的经济产出越来越多,维持河流生命的生态用水却越来越少。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黑河流域气候变化、人口增多、工业农业快速发展,沿线水资源消耗明显增大,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绿洲面积持续减退、荒漠化急速蔓延,黑河进入额济纳旗的水量大幅减少,甚至经常出现断流,黑河尾闾湖西、东居延海分别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消失。干涸的黑河下游和居延海湖盆沦为中国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昔日“甘州城北水云乡”的诗意风光渐行渐远。
对于生活在河西走廊上的张掖人民,奔流不息的黑河就是哺育了张掖大地的“母亲河” 摄影/脱兴福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供图/视觉中国
为了保护、恢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2000年,国务院决定实施黑河“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跨省区分水方案,每年从黑河中游水量最丰沛的张掖调水,将黑河干流来水总量的60%集中下泄到黑河的终点东居延海,总下泄水量达9.5亿立方米,用3年时间完成黑河分水任务,以保证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的生态恢复。黑河由此成为我国首批实施水量统一调度的内陆河之一。
“同饮一河水,共建好家园”,与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同步拉开序幕,张掖举全市之力掀起了一场农业“节水革命”;2001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张掖成为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以此为契机,张掖市确定了“打湿地牌,作水文章,立生态市”的发展路径,全面推行“以水定地,配送到户,水量交易,水票运转”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2008年,张掖将城郊湿地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继建设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高台黑河湿地公园、甘州滨河生态新区、高台黑河湿地新区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将湿地核心区内2600亩开荒地整体退耕,恢复为湿地,全面开展黑河生态问题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有效促进了黑河流域中上游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明显改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张掖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新兴生态工业和全域生态旅游业,依托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不断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片、两轴、两环、四楔、五廊、多节点”的绿化空间格局,走出了一条思考、探索、创新并取得实效的生态发展之路、文旅转型之路。
今天的张掖,被誉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塞上江南” 供图/视觉中国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致。”今天的张掖,坐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塞上江南”,宜居、宜游、宜学的“湿地之城”,明净、清新、亮丽的“清凉之都”,文明、和谐、繁荣的“戈壁水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景一物都生动地诠释了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水韵本色,也辉映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灵秀神采,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
环视当下,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之下,张掖的生态屏障作用愈加显现。2015年,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全球第八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黑河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球视野;2017年,张掖入围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8年,张掖成为甘肃省唯一一个入选首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2019年,张掖获评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1年,张掖市被评为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
“弱水潺潺,叶落翩翩。”如今,沿着蜿蜒流淌的黑河一路前行,走进位于下游的额济纳,沿线流域焕发出盎然生机,大漠明珠重现华彩风光。经过20余年的水资源统一调度和流域治理,黑河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8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40平方千米左右;湿地鸟类达123种,栖息候鸟8万多只,世界珍稀鸟类火烈鸟,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疣鼻天鹅、卷羽鹈鹕等一大批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殖;额济纳胡杨林面积增加到45万亩,绿洲面积增加近200平方千米;不仅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恢复明显,上游黑土滩和草地沙化治理项目区草地盖度也增加了近30%,中游基本形成以农田林网和防风固沙林为主体、渠路林田相配套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东风场区天然林草、人工绿洲、防风林带星罗棋布。
湿地飞歌 摄影/李文盛
伫立在东居延海岸边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之静美,绿色草木之秀美,碧波荡漾之柔美,飞鸟翔集之隽美,大漠胡杨之壮美,与雄伟的祁连山脉和苍茫的丝绸古道相映生辉,共同书写了中国西北内陆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的“黑河奇迹”。
祁连山下,弱水河畔,逶迤千里、润泽河西的古老黑河,因为朝气蓬勃的生命之美、绿色发展的生态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越发风姿绰约、灵动美丽。这是滔滔黑河为这片沃土注入的强大生命活力,也是我们重新认知生态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最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