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验式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检查模式
2022-12-01钟晓凌涂文珏俞永保
张 科,钟晓凌,刘 畅,涂文珏,俞永保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规模加大,各高校科研硬件条件不断改善[1],同时伴随着研究生逐年扩招[2],各高校实验室研究生数量连年递增,不断增加的研究生数量和固定有限的实验室面积形成较大的矛盾,也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实验室安全隐患显著增加。各类型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火灾、爆炸、中毒等)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是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避免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高校正常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自2015年起教育部每年开展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工作,2019年在连续四年检查工作的基础上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教技函〔2019〕36号)[3],专项指导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明确指出高校党政负责人是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要求各单位务求实效,建立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应急制度,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各高校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建立安全工作奖惩机制和问责追责机制,对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严肃追究的事故责任。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各高校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起科学完备符合各学校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模式。2021年12月31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教科信厅函〔2021〕38号)[4],这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为文件的落实从九个方面进一步提供了具体的路径。以上的种种制度和措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粗放”的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目前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高校管理者思想上对实验室安全不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制度缺失;对危化品、压力容器等管理较粗放;缺乏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安全教育走过场;安全考核流于形式;安全检查不扎实;缺少专门的安全经费等[5-8]。很多学校针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提出了清洁卫生全覆盖、安全教育培训全覆盖、安全防护全覆盖以及安全巡查全覆盖的实验室安全“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5],通过“校—院—实验室”安全教育责任落实、多元化考评、明确安全奖惩强化实施保障,推进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长效工作体系建设,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安全服务[9],设计集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实训考核三位一体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系统[10],这些积极的措施都有效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杜绝安全隐患,最核心的就是安全教育与检查。但当前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偏重安全知识的宣讲和传授,具有较强的应试教育特征。但安全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用,在学习中进行应用,在应用中进行学习是一条快速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严格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有关安全教育和检查的相关文件精神,我学院创新了一种体验式的安全教育与检查方式,按照“全员、全程、全面”的要求,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1)》的具体细则,对全院所有的教职工和研究生进行排班,每周四下午组织学院领导、行政人员、实验中心人员、专职教师、研究生约20人左右,划分成不同任务小组,按照检查细则对每个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在检查中进行教育,在教育的同时实现了检查的目的。
每周的安全检查相当于对实验室的一次全面的安全“体检”,构筑起一道防止安全事故的防火墙,每周学院领导的带头参与体现了学院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教师的参与体现了教师应该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推动者,众多的参与者使得《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1)》的各个要点得以全面的覆盖。
1 安全教育与检查的具体实施
1.1 人员组织
我们对全院585名研究生和155名教职工进行提前分组,每组包含1名学院领导,1名行政人员,3名专职教师,1名实验人员,15名研究生,每个小组大约20人。用半年的时间可对全部人员进行一次全覆盖,每人每半年有1~2次的巡查机会。
1.2 时间和路线
固定每周四下午4点在8楼(学院科研实验室集中在4~8楼)会议室集合,依次巡楼至4楼,或从4楼集合依次巡楼至8楼,对实验室逐个进行检查。
1.3 检查要点
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1)》对各实验室进行检查,检查要点包括责任体系、规章制度、宣传教育、安全检查、实验场所、安全设施、基础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与核材料管制、机电等安全、特种设备与常规冷热设备,一共12大项(图1)。其中,1~4项为学校和学院层面,第5~12项为实验室层面,作为重点检查的对象。其中化学安全、常规冷热设备、机电安全、生物安全为重点检查对象,每个项目下面又有很多小项,如12.2压力容器,对于压力容器,须取得《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和《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压力容器的存放区域合理,有安全警示标识,压力容器应有专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行使用登记等具体内容。只要是不符合就会现场记录和拍照,并进行现场教育。
图1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要点
图2 体验式安全教育与检查组织实施流程图
1.4 具体实施步骤
实验中心老师作为每次活动联络人员,每次活动至少提前一天建立工作群,邀请相关人员入群,发布安全检查通知和检查要点,让参与人员提前学习和熟悉检查要点和注意事项。周四下午4点在8楼或4楼会议室集合签到,联络人员开启随身录像设备,首先学院领导做思想动员,提升安全意识,大约5~10分钟,随后联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宣讲,可采用PPT的方式介绍教育部安全检查要点和典型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检查要点的细则和注意事项,并对典型安全事故进行配图分析,大约20分钟。讲完后进行分组,2-3人为一个小组,每组对应不同的检查要点,有的小组负责化学安全,有的负责生物安全,总之要做到检查要点的全覆盖。分工明确后每小组手持一份纸质的检查要点和佩戴安全工作牌对每个实验室进行逐一检查,为避免检查人员突然涌入同一间实验室造成拥挤,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进入实验室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书面记录和拍照,并口头报告联络员,由联络员号召大家一起现场学习,现场学习是此安全教育与检查的核心要素,没有了现场学习,此活动就容易流于形式而不能把握实质。在巡查完一个实验室后随即进入下一个实验室,此时小组其他成员接过纸质的记录单进行检查和记录,没有手持纸质记录单的小组成员正好利用此时间空档对刚才拍摄的照片进行编辑,在照片上加入实验室房间号和问题描述。巡查完毕后在4楼或8楼会议室进行总结,各小组汇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联络员形成总结报告并存档备查,各小组将照片发到群中,由联络员整理后发到学院工作群进行检查通报。被通报的实验室要进行限期书面答复并由实验室安全员签字,限期未能完成整改的实验室将会接到书面整改函,并纳入年终评优考核。
2 常见问题及效果
活动实施伊始,我们发现较多实验室管理粗放不规范,在危化品管理、压力容器管理、加热制冷设备管理方面问题较突出,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1)》,从最开始有一半以上的实验室会被通报到几周后被通报的数量减少到1/4左右,通报的内容从一些重大安全隐患到一些实验室日常规范,说明此项活动对消除安全隐患的意义重大。通过这种高频率、全覆盖的安全教育与检查,学院实验室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很多实验室普遍存在的气瓶无标识、无固定,危化品随意放置于桌台且无动态明细账,烘箱旁边堆满易燃杂物,电线乱拉乱接,插线板直接放于地面等问题,经过一次次的检查和整改变得规范有序,消除了安全隐患,为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此种将教育融入检查,通过检查进行教育的模式,解决了传统安全教育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无的放矢的问题。传统安全教育侧重安全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但是学的知识点未必是平时实践会接触到的,如果只有理性认识无感性认识的巩固那么学习效果就会打折扣,安全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消除安全隐患,培养对安全隐患能进行预判,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能力。这种直接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1)》现场查找安全隐患的方式,从每个人身边寻找安全隐患并形成案例进行现场教学,具有较大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对安全隐患产生了强烈的印象,也会提升平时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
每周持续进行安全教育与检查也解决了传统安全教育频率过低的问题,很多高校通常在研究生入学时进行安全考试,作为进入实验室的门槛,后期没有持续地进行安全教育,其学习效果和实际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对安全隐患的预判能力大打折扣。而体验式的安全教育与检查每周都会对所有实验室进行现场安全教育,有效提升了教育的频次,更能让实验室研究人员培养安全意识和养成安全习惯。每次参与人员覆盖到学院的各个部门,不仅有研究生,还有专职教师和行政及实验人员,参与人数的众多可以很好地覆盖安全检查要点,避免了平时安全检查只有少数几人,无法面面俱到的问题,如果不能全面检查,那么可能只关注了危化品管理,压力容器隐患没有注意到,只关注了压力容器,烘箱隐患没有查到等。由于是排班,虽然每次检查人员众多,但是每个人每半年参与的次数也只有1~2次,每次大约2小时,不会耽误大家日常工作。
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可能每个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日常操作是完全符合规范的,那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有可能小隐患就会形成安全事故,如新配置的无色透明溶液未能准确标识,就很容易被其他同学误当成普通水溶液来处理,如果恰好有剧毒或强腐蚀性,沾到身体可能就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种高频率、全覆盖的安全检查如同一道动态的实验室安全防火墙,将不断暴露出来的微小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配合现场教育,形成了以检查促进教育,以教育协助检查的局面,对于有效提升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具有传统安全教育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3 制度保障
通常学校会出台关于实验室安全的相关管理规定,但是由于学校学科种类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学院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1)》相关规定及精神出台了适合本学院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冰箱管理规定、常用加热设备安全管理规定、气瓶安全管理规定、危险化学品管理细则、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这些针对性的制度细化了检查要点,对安全隐患的消除与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形成了很好的制度保障。
4 结论与展望
学院通过实行全员体验式的安全教育与检查活动,创新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将安全教育融入检查当中,以检查促进教育,建立起“全员、全程、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控体系,既管好了“人”,又管好了“物”。针对《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1)》几十条检查要点,调动全员参与,通过小组分工的方式解决了以往检查人员较少无法对所有检查项目全覆盖的问题。每周固定学院层面的不留死角安全检查形成了一道安全的安全网和防火墙,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实验室整体安全水平。在此项活动中,实验中心人员负责组织和联络,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应该首先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规范主动全面地学习,检查现场应该发挥主动精神,切实组织和引导各小组进行安全隐患的检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加大和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将过去粗放式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转变成精准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是每个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由之路。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创新了安全管理的思路与方法,为其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