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镜头游诗路:沿“两江”诗画风光带,瞰天下龙游

2022-12-01蔡璐芸

浙江经济 2022年10期
关键词:龙游县龙游红木

文 / 蔡璐芸

龙游,在“姑蔑之墟,太末之里”的历史沿革中产生,衢江、灵山江穿城而过,将沿线自然风光串珠成链,滋养了龙游这方沃土。“路入龙游不见山,纵横阡陌瀫江边。”以红木小镇为“龙头”、“两江”沿线为“龙身”、六春湖旅游度假区为“龙尾”,一条“龙”形诗画风光带,铺就了一幅幅共富新画卷。

古建集萃:时空交错的建筑大观园

在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内,既有着归仁门、县衙、古城墙等遗址,也有诸多特色鲜明的历史建筑群,是龙游古城格局的核心构成,也是龙游“万年文明、千年古城、百年商帮”文化的重要见证。

民居苑则是龙游古老建筑文明的一个缩影。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将散落在龙游县境内具有文物价值但缺乏保护条件的古代传统民居整体搬迁到这里,逐步打造形成民居苑。如今的民居苑,已集聚了40余座古民居,见证了“遍地龙游”的时代辉煌。尤其是“高岗起凤”“翊秀亭”“汪氏民居”等六座精美古建筑,如时空交错般展现了不同时期江南古建筑的美。

文化遗产:“洞”听龙游 古堰传承

“千年尽露波涛色,万古犹存斧凿痕。”描绘的正是“千年之谜”龙游石窟鬼斧神工般的古老技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为唤醒沉睡已久的古老文明,当地政府积极开展石窟国际音乐盛典、瀫畔青年创造季发布会等活动,全力展现古今交汇的文化盛景。

古堰千年,流淌着先人治水的智慧。跨越近700年历史,姜席堰从古至今哺育着灌区居民,是中国灌溉工程文明史上的一座历史丰碑,也是钱塘江诗路上的重要人文水脉。2018年,这座古堰被列入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一代又一代灌区人民的保护与传承之下,姜席堰至今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文旅融合:“头”“尾”相连 天下龙游

作为瀫水诗路上的璀璨明珠,红木小镇以红木为底蕴,融合唐、宋、明、清建筑风格,画栋雕梁,处处彰显着自然的馈赠与国学之美。从一根红木到1390余亩的小镇,这里有全国体量最大的红木建筑群、全长1600米红木沿江长廊,以及载入吉尼斯纪录的世界级红木彩虹桥。

沿着瀫水行至“龙尾”,是六春湖旅游度假区。六春湖景区坐落在浙西大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腹地,生态资源优越,是龙游县第一高峰。这里有雪海雾凇、绿葱湿地、山地草甸、象形山石、星象气候……享有“四海奇景,六合同春”之美誉。按照“一体两翼,衢龙合作”发展思路,这片依山傍水的宝地在科学合理规划下,将开启一片文旅融合新境界。

古村新貌:“两江走廊”点亮共富新生活

余绍宋有诗曰:“ 先有罗汉松,后有团石湾。”小南海镇的团石村,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积淀的古村落,是“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近年来,该村依托沿江美丽生态本底,打造了啤酒音乐节、越野摩友会、水上运动中心等一批乡村新业态;聚焦公共服务和精神需求,打造了汇聚南孔书屋、亲子小屋、健康小屋、共享食堂等多元场景的未来乡村生活馆,成为共同富裕基层探索的一个缩影。

竹波万里、丛山耸翠,龙形绵延的“灵山古江”纵深穿梭于群山间。在龙游县溪口镇,一场千年古城复兴在这里生动演绎。以“留住原乡人、召唤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为目标,溪口积极引入乡贤创客创新历史古建,成功打造出山魂水韵文脉相融的居业协同型未来乡村。千年历史文化与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元素在这里交融碰撞。

沿“两江走廊”将红木小镇、龙游石窟、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民居苑、姜席堰、溪口镇、六春湖串珠成链,诗路龙游魅力尽显。万年文明、千年文脉的历史底蕴积聚的文化力量,历久弥新,激励着当代龙游人续写出更加辉煌的文化新篇章,点亮共同富裕的美好新生活。

猜你喜欢

龙游县龙游红木
龙游溪口镇乡村未来社区多功能体育馆+陶瓷专家工作站改造
视界
给古丽的一封信
雨后
凭祥红木文博城
大市场监管模式下基层食品监管探析
投资
山区小城镇总体风貌设计的思路探索
龙游县美术教师新作选
龙游 激越前行三十年 风华正茂竞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