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传染性鼻炎防治路径刍议

2022-12-01于骁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畜牧兽医站

中国畜牧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嗜血病鸡活疫苗

文│于骁(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畜牧兽医站)

颜文光(江苏省泰兴市滨江镇畜牧兽医站)

近年来,我国家禽养殖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家禽健康养殖提出更高的要求。鸡传染性鼻炎是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由副鸡嗜血杆菌感染所致,主要危害青年鸡和母鸡。鸡传染性鼻炎会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甚至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因此,养殖期内需做好疾病防控工作,保证鸡只健康出栏。

一、病因

1.空气质量差。鸡舍长期门窗紧闭,不通风可造成舍内氨气浓度超标,引发疾病。尤其对高代次的鸡而言,由于饲养数量少,密度相对较低,因此,在寒冷季节舍内温度偏低。为保证舍内温度适宜,通常门窗紧闭,故易导致通风不良。冬、春季节环境温度低,气候干燥,室内易出现粉尘飞扬情况,造成空气污浊。

2.饮水、饲料污染。水和饲料是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加强对水、用具的清洁和消毒,可减少疾病发生。

3.人员流动。工作人员可成为病毒的移动载体,在人员流动过程中,病毒不断向四处传播。因此,工作人员在进出养殖区需全面消毒、更换工作服。

4.环境卫生差。鸡舍及周边环境卫生差,污染物堆积未及时清理,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鸡群易感染。

5.营养供应不足。日粮维生素供应不足可诱发鸡传染性鼻炎。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鸡呼吸道黏膜受损,对环境中的细菌抵抗力下降。

二、流行病学

副鸡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鞭毛和荚膜,可生长于含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副鸡嗜血杆菌共分为3种血清型,A型、B型和C型。不同血清型发病率不同。在我国,A型发病率为10.3%~25%,B型和C型发病率低于A型。不同年龄段的鸡易感性不同。1月龄以上的鸡易感性较强,发病率可达20%以上,死亡率为5%~20%。副鸡嗜血杆菌对环境抵抗力较差,常规消毒即可将其灭活。50℃环境中仅存活数分钟。但对低温耐受性较强,可在冷冻环境下存活数年。除易感染鸡外,还可感染多种禽类,如麻雀、鹌鹑等。集约化养殖场内该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特点,高发于高温、高湿季节。鸡传染性鼻炎主要依靠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鸡和隐性感染鸡为该病的传染源。鸡通过呼吸道将细菌排出体外。细菌随飞沫、尘埃等进行传播,污染空气、水源、饲料等,健康鸡群接触后引发本病。

三、临床症状

健康鸡在感染病毒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潜伏期为1~3天。潜伏期结束后病鸡可根据自身体况及年龄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年龄较大的鸡病情较为严重,病程长。鸡传染性鼻炎传播速度快,3~5天可波及整个鸡群。病鸡发病初期表现为采食量下降、食欲减退甚至废觉、精神不振、打喷嚏、流鼻涕,眼周肿胀,眼睛无法完全睁开甚至失明。鼻腔分泌大量黏性分泌物,面部、鸡冠和肉髯水肿。随着病情发展,病鸡呼吸困难、伸颈、张嘴呼吸,伴有啰音。蛋鸡产蛋量下降,蛋壳变薄易裂,机体消瘦,运动减少、腹泻。雏鸡患病后生长速度减慢,成年母鸡生产性能下降,病鸡往往因窒息死亡。

四、诊断

1.细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通过细菌分离和初步鉴定可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常规鉴定方法分为微卫星现象、V因子、理化性质和动物回归试验。无菌条件下采集疑似病例鼻窦深部渗出物。通过划线法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放置于5%二氧化碳环境下,37℃培养24小时,观察平板是否有卫星现象;将采集的样品接种于含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培养基和普通培养基。副鸡嗜血杆菌仅在含有微因子的平板上生长;将采集的样品可进行生化鉴定。结果与副鸡嗜血杆菌生化特性比对。副鸡嗜血杆菌可发酵麦芽糖、葡萄糖产酸,不能发酵乳糖,且吲哚试验为阳性;将分离培养的细菌接种于6周龄的健康鸡,若一周内出现鼻炎症状,则可初步鉴定为副鸡嗜血杆菌。

2.实验室诊断。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实验室诊断方法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1)血清学方法。血清学检测方法中的琼脂扩散试验(AGP)、血清平板凝集试验(SPA)即可检测。血清学抗体用可使用血清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ELISA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上述两种方法。ELISA方法类型较多,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ELISA方法检测优势

(2)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方法是分子生物学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方法。PCR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是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的2~3倍。PCR方法被国际公认为金标准。可通过副鸡嗜血杆菌的16Sr天NA基因序列设计,建立了PCR方法。

3.临床鉴别诊断。

(1)与传染性支气管炎鉴别。与传染性鼻炎相比,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生于雏鸡时病情较重,且头部无肿胀。病鸡可出现肾肿大,尿酸盐沉积。蛋鸡产蛋下降,蛋清稀,畸形蛋数量增加。

(2)与传染性喉气管炎鉴别,与传染性鼻炎相比,传染性喉气管炎多发于成年鸡。病鸡出现咳血、气管黏膜充血、坏死,头部无肿胀,抗生素治疗无效。

(3)与支原体病鉴别。与传染性鼻炎相比,支原体发病速度慢,病程长。病鸡气囊发炎、增厚,气囊腔内分泌渣样物质。

(4)与维生素A缺乏症鉴别。维生素A缺乏的病鸡脚趾卷缩,眼睛分泌奶样分泌物,腿部和喙颜色变淡。

五、鸡传染性鼻炎防治路径

1.预防措施。提升养殖场饲养管理水平,保证鸡舍通风良好,环境温、湿度适宜;科学划分饲养面积,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降低鸡群患病概率;保证饮水及饲料干净,营养供应充足、合理。可在治疗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提高机体抵抗力;制定科学严谨的消毒防疫规划,并认真落实,全面彻底地消毒鸡舍用具及周边环境;对病鸡进行隔离,对病死鸡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计划,并认真落实。针对鸡传染性鼻炎,首次接种时间为3~6周龄,4月龄时还需强化免疫。常用疫苗包括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

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分为铝胶/蜂胶灭活苗和油乳剂灭活苗,包括单价苗、二价苗和三价苗。国内主要以单价苗和二价苗为主,国外三价疫苗比较普遍。目前国内灭活疫苗对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力较低。不同类型的灭活疫苗区别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的灭活疫苗区别

国内,副鸡嗜血杆菌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现象普遍,导致发病率、致死率提高,疫病防治难度增加。因此,联苗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已研制鸡新城疫、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和鸡传染性鼻炎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鸡传染性鼻炎与鸡毒支原体二联类脂灭活疫苗,鸡传染性鼻炎(三价)、新城疫二联灭活疫苗,鸡传染性鼻炎、新城疫、肝炎病毒的灭活疫苗等。鸡传染性鼻炎(三价)、新城疫二联灭活疫苗可在42日龄进行首免,4月龄二免。

除灭活疫苗外,鸡传染性鼻炎新型疫苗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工程疫苗。其中热点是对副鸡嗜血杆菌血凝素的研究。研究发现,纯化的A型副鸡嗜血杆菌血凝素抗原能诱导保护性反应。利用功能性血凝素蛋白研制的重组血凝素蛋白亚单位疫苗可对同源毒株提供部分保护。另外,A型副鸡嗜血杆菌血凝素抗原表位Hpa5.1和C型副鸡嗜血杆菌血凝素抗原表位Hpc5.5对同源菌株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由于蛋白表达量低,且2个蛋白融合表达受限,因此,研究热点转移到对血凝素的高变区HMTp210 Region 2的研究上。HMTp210是A、C型副鸡嗜血杆菌主要的保护性抗原。C型副鸡嗜血杆菌的高变区Region 2重组表达后可对C型副鸡嗜血杆菌具有较好的抵抗性,且证实保护水平与全细菌灭活疫苗相似。

2.治疗措施。鸡传染性鼻炎治疗期间应结合鸡舍环境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效果。为降低环境影响,饲养期间应不断优化饲养管理水平。对发病鸡群所在鸡舍及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保证舍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用药期间首选敏感类药物,防止机体产生耐药性。可在饮水中添加0.1克/千克复方支原净,连续饲喂4~5天。日粮中可添加0.02%的电解多维,连续饲喂10天。联合应用2~3种药物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条件的养殖场在用药前可通过实验室药敏试验选择药物种类。也可根据病鸡具体症状选择适合的药物,提高疗效。避免盲目用药造成养殖损失。确定药物种类后,还需确定给药途径,如饮水用药、拌料和肌内注射等。饮水用药可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拌料的治疗效果高于肌内注射。

六、结语

综上所述,鸡传染性鼻炎病因多、危害大,易与其他病菌混合感染,防控难度高。养殖期间应做好疫苗接种,重视饲养管理,定期对环境进行杀菌消毒,做好环境控制,防止应激,减少疾病发生。

猜你喜欢

嗜血病鸡活疫苗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措施
柳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鸡病毒性产蛋降低症的药物治疗效果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什么是减毒活疫苗
住口
花脚蚊
Pattern of acute poisoning in Jimma University Specialized Hospital, South West Ethio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