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繁+优饲”在二狼山白绒山羊保种中的应用
2022-12-01郭雅娟王春贺佳唯李虎山朝格吉乐图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畜牧业服务中心
文│郭雅娟 王春 贺佳唯 李虎山 朝格吉乐图(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畜牧业服务中心)
内蒙古是我国绒山羊数量最多、产绒量最多的优势产区,其优良的绒产品品质享誉国内外,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内蒙”的美誉。绒山羊养殖是当地农牧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是自治区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在当地占有重要位置。
一、巴彦淖尔市二狼山白绒山羊产业发展现状
二狼山白绒山羊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畜牧业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其发展对繁荣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调整养殖业经济结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巴彦淖尔市二狼山白绒山羊养殖数量快速增加,但从整体看来,绒山羊养殖仍存在羊绒品质有差异、绒品质下降、良种化程度不足、种羊场数量少、产业化程度低下、母羊繁殖成活率不高、绒肉调控技术滞后、羔羊出栏周期长、饲料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针对母羊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参数、配套饲养技术及产品等一系列束缚产业的发展的瓶颈问题。
经统计,二狼山白绒山羊牧区母羊的生产潜力仅发挥了80%,繁成率平均在100%以内,较之肉羊平均繁成率150%以上还相差甚远;羔羊出栏周期长,饲料利用率低,料肉比高,平均胴体重较小;羊绒细度总体偏粗,30%多的羊绒细度超出16微米以上,细型、超细型绒山羊占比较少,绒产品产量和品质还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绒山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为助力绒山羊产业提质增效,根据绒山羊的生产现状、养殖特点和营养需求规律,绒山羊提质增效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及二狼山白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优化品种选育、集成营养调控技术和配套饲料的推广应用,提高母畜繁成率及繁殖性能,增强基础母畜数,加强仔畜存活率和出栏周期,改善绒产品品质,促进牧民增收,为实现荒漠半荒漠地区畜牧业的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二、主要技术手段
1.优化选配扩繁。绒山羊种羊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绒山羊的生产性能,只有培育和推广高品质的种羊,才能使巴彦淖尔市绒山羊整体质量有根本改善。通过集成示范传统选育技术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采取个体选择与系谱选择、个体选配与等级选配结合的方法,选育羊绒细度在14.5微米以下的优质二狼山白绒山羊种羊,保持二狼山白绒山羊优良的生产性能,提质增效。
2.加强营养调控。在母羊配种前期、妊娠期和泌乳期给予调控日粮营养供给,保证繁殖母羊7成以上膘情,羔羊通过短期补饲,实现短期直线肥育。通过开展多胎母羊同期发情、选种选配、人工授精、繁殖期营养调控、日粮适合度检测等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母羊排卵率和受胎率,降低母羊营养性流产的发生,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和羔羊出生重,提高仔畜存活率,缩短出栏周期。
3.优饲高繁模式。推广应用高频繁殖技术,缩短每一个妊娠、生产、配种周期,让母羊在设定的时间内集中发情,集中配种、集中产羔、分群管理,保证母羊的繁殖率和羔羊的成活率,为羊肉生产产业化、集约化奠定基础。
4.非季节性增绒。通过改造或新建专用棚圈,利用圈舍改造及绒山羊暖季人工促绒生长技术,根据羊绒生长的光照要求,人为限制日照时间,来满足羊绒生长所需的光照环境,促使在非长绒期长绒,从而增加绒产量。此技术适用于农牧区舍饲养殖,实现在农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饲草料资源,在牧区延长草原休牧期,以到达草原休养生息、恢复草原生态的目的。
三、技术实施应用与效果分析
1.优化选种选配和快速繁育技术。在核心群中采用个体选配,第一,用符合品种理想型标准而且具有某些特殊优点的特、一级母羊与符合理想型且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级公羊进行同质选配;第二,符合理想型标准,没有特别突出优点的特、一级母羊与体大、生长发育快、产绒量高和绒质好的特级公羊选配;第三,在个体选配时有意识地适当采用亲缘同质选配,迅速稳定突出个体的遗传性能,加快育种进程;第四,成年母羊根据其后代8月龄性能测定和体型外貌鉴定结果,如后代鉴定级别低于其自身级别,则及时淘汰。为了提前使用优秀种羊,加快育种进展,把后代初生、断乳、6月龄、1~2周岁体型外貌、体质鉴定、生长性能测定、产绒量和绒质测定、繁殖性能资料作为当年选留及扩大利用的依据。选种时加强羔羊断奶后的饲养管理,使优良性状充分体现,6月龄、1周岁发育性状能更真实地反映亲本的遗传特性。
按上述选配手段,分批次对绒细度在15.5微米以下、绒产量在400克以上的二狼山白绒山羊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采用绒细度在15微米以下、绒产量在600克以上的种公羊精液大倍稀释后人工输精配种,提高优质种公羊的利用率。每一年的配种季再重复选种选配选留工作。通过实施推广,巴彦淖尔市当地二狼山白绒山羊种羊场种羊培育合格率由80%提高到95%,项目期间共选育推广优质种羊58762只,其中优质种公羊1500只(试验数据见表1)。
表1 优质种公羊生产性能测定数据
2.母羊-羔羊一体化营养调控技术。主要是配种前期-妊娠期-泌乳期营养调控,在母羊配种前期进行短期优饲,在妊娠期和泌乳期调控日粮营养供给,加强怀孕后期和泌乳前期母羊的补饲。试验母羊选择生产过1胎的优质母羊,从配种前1个月开始不间断补料,一直到羔羊断奶结束。及时做好羔羊的短期补饲,从出生就开始按羔羊特培技术要求补饲,调整母乳和摄入饲草料、精料的比例。在羔羊7日龄时训练吃草,10日龄训练吃料,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同时,自由采食优质苜蓿。早期断奶后,人为添加代乳粉等辅助食材,强化营养,提高羔羊存活率。做好试验数据记录统计、母羊和羔羊不同时期的生产性能测定。试验对比,母羊繁殖率提高20%以上,羔羊初生重提高20%以上。母羊发情率提高到92%、受胎率提高到95%以上、双胎率提升20%、产羔率达到120%、羔羊成活率达到98%,羔羊死亡率降到1.95%,羔羊出生重平均达到2.91千克(试验数据见表2)。
表2 母羊-羔羊一体化营养调控试验情况表
3.羔羊短期育肥。开展绒山羊羔羊放牧加补饲短期直线育肥试验,选取大小匀称、体重相近的3~4月龄羔羊各组公母比例基本保持1∶1,设置试验组、对照组,以传统放牧方式为对照,对比“放牧+补饲全价料”方法的优劣。试验组用a号和b号羔羊精补料。试验开始前两月让羔羊自由采食a号料,第一个月最高日采食量不得超过平均350克/只,第二个月日采食量平均400克/只。第三个月换b号料,平均日采食量为450克/只,第四个月平均日采食量为500克/只。前两月每半月进行一次全体称重,后两月每个月称重一次,做好记录。试验组单独成群,每天自由采食草场混合牧草后补饲全价饲料350克/天,对照组以传统方法饲喂,放牧后不对羔羊补料。前两月每半月进行1次全体称重,后两月每个月称重1次,共称重5次,详细记录每组试验羊只的饲草料用量及成本(试验数据见表3)。
表3 羔羊短期育肥试验统计表
由绒山羊羔羊育肥效果统计表可以看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初始重差异不显著;出栏时试验组重33.8千克,对照组24.6千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出栏重差异显著;试验组平均日增重187.55克/天,对照组93.3克/天,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绒山羊羔羊通过补饲育肥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饲喂模式,增重效果显著。
4.推广应用高频繁殖技术,达到两年三产。利用低成本的同期发情、人工配种技术,达到两年三产。“两年三产”模式是使繁殖母羊在两年(24个月)内完成三次配种产羔。通过采用海绵栓+孕马血清+PG法控制成群母羊在设定的时间内集中发情,运用人工配种技术使得母羊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配种,妊娠后集中产羔,通过一个月的营养调整期增加母羊的膘情,羔羊早期断奶,母羊进入下一个情期。统一配种统一产羔,实现全进全出、流水作业、统一管理的工厂化生产养羊,可达到四季均衡出栏,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技术路线图见图1)。
5.避光增绒技术应用。按照常规方法饲养,巴彦淖尔市绒山羊在3月至8月初期间不长绒,绒山羊暖季人工促绒生长技术,实现了在非长绒期长绒。该技术模式与常规饲养方法不同点在于:一是在非长绒期每天上午9时30分羊群从专用限制日照棚内放出,可饲喂、饮水、放养、配种、治疗、运动等,到下午4时30分圈进棚内关闭门窗饲养;二是在棚墙底部设进气孔,棚顶部设排气孔,进气孔、排气孔通风不能透光;三是棚的致暗系统,在改造或新建的棚顶部覆盖3层以上的高密度遮阳网,使棚内完全黑暗,如同冬天无月亮的夜晚(0.5勒克斯以下)。到每年8月初,增绒羊顶绒时就可以抓绒(或者剪毛后直接剪绒),毛少绒多,净绒率高于春季产绒量。在非长绒期如同冷季长绒,达到平均增绒50%,最高增绒100%,可增收50~80元/只,将传统暖季放牧约15小时压缩到9个小时,减轻草牧场压力50%以上。
四、推广应用效益总结
通过适用技术推广及科技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牧民养殖绒山羊的技术水平,使绒山羊短期育肥、优质种羊选育推广(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等相关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有效提高了巴彦淖尔市地区绒山羊品质、产绒量和母羊繁殖率、羔羊育成率。通过提高绒山羊品质、产绒量和母羊繁殖率,加快繁育周期,实现少养和精养,使单位产出增加,农牧民增收,提高草地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减轻草场压力,缓解草畜矛盾,促进绒山羊羊群科学高效周转。利用以上技术可将传统约15~16小时的放牧时间压缩到7个小时,在减轻草原牧场压力50%以上的基础上可增加71.1%的收入,对草原生态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达到保护草原、改善草原、绒山羊提质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