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情境显素养 平稳过渡展新颜
——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及备考启示
2022-11-30湖南
湖南 邓 亮
2022年是高考地理全国(新课标)卷在全国推广的第十二年。自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甚至成为了高考地理的风向标。十二年间,新课标全国卷行稳致远,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试题形式与风格,又推陈出新,在每一年的试题中都有新的变化,在独具匠心的试题情境中坚守立德树人的重任,渗透着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甲、乙卷依旧延续以往的命题风格,侧重考查地理原理与主干知识,同时创设新情境彰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新教材改革的关键之年既完成平稳过渡的预设目标,又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时代,让学生感知到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与美学价值。把握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甲、乙卷的试题导向,细致梳理历年真题中的命题视角与逻辑,对于全国甲、乙卷考区高三学生备考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八省(市)的新高考地理卷依旧沿袭全国新课标卷的命制思路,在情境创设、设问设计与文字表述等方面一脉相承,说明研究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甲、乙对新高考地区备考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展现祖国重大建设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
地理是变化着的且与时代发展关联十分密切的科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旧称“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甲、乙卷的命制过程中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义,在创设试题情境的过程中将讲好中国故事与树立祖国伟大形象相结合,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时代变化与发展,明确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是地理学科的关键。
【例1】(2022年全国甲卷,1~3题)浙江S集团是一家研发和生产空调控制元件和零部件的企业,其生产的零部件占全球智能空调配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至2017年,S集团除国内工厂外,还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有工厂。其国内工厂生产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满足出口需求。2018年,在国内工厂产能饱和、订单不断增长的情况下,S集团入驻越南某工业园,在买地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开展生产。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S集团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技术 B.市场
C.原材料 D.劳动力
2.与国内建厂相比,S集团选择在越南建厂,
可以
( )
A.降低生产成本 B.增加产品产量
C.提高产品质量 D.方便原料供应
3.推测入驻越南的S集团在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少投资 B.提升企业形象
C.支持园区建设 D.满足客户需求
【答案】1.B 2.A 3.D
【命题意图】2022年全国甲卷第一组题以浙江S集团为背景素材,通过叙述浙江S集团前往美国、波兰等国家建厂与前往越南入驻工业园的案例,考查学生对于人文地理底层逻辑的把握。试题兼顾基础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在展现我国企业建设成就的同时与教材密切关联,考查学生工业区位因素等章节的知识。
【分析】第1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分析为何我国企业要前往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建厂生产。通过分析可知,材料中“其国内工厂生产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满足出口需求。”是解题的关键,进而推导出我国企业前往美国等国家建厂是满足其市场需求。本小题的设计匠心独运,引导学生意识到近年来我国的产品质量不断上升、经济迅速发展,飞速进步的“中国制造”被带到更远的大洋彼岸这一愿景的真切实现。
第2题回归教材的基本原理与主干知识,用创设新情境的方法为教材案例“补遗”,现行多种教材下提及产业转移通常叙述欧美国家为降低成本使用廉价劳动力将工厂转移到中国的案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祖国的建设,如今企业更偏向于将产业转移至东南亚来降低生产成本。本小题的设计恰好弥补这一局限,使学生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拓展视野。
第3题面向微小尺度进行设问,与前两小题形成尺度递进的逻辑层次,为学生解题提供思维上的帮助。该小题不再着眼于生产视角下大尺度的地理区位选择,而是针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设问,灵活考查学生对于工业区位因素的深刻把握。入驻越南的S集团在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响应,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尺度—结构—时间—过程—机理”这一逻辑思维脉络,体现了高考试题“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二、考查地理学科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突破思维局限
2022年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高考,在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甲、乙卷的试题设计中,明显突出了对学生基本原理与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回归基础,强调夯实基础知识、把握基本能力才能行稳致远。此外,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甲、乙卷沿袭旧有全国卷风格,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考查“认知冲突”,旨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观念、具体情境具体分析的思想以及在复杂问题面前突破思维局限的能力。
【例2】(2022年全国乙卷,9~11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图1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图1
9.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10.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11.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答案】9.C 10.D 11.B
【命题意图】2022年全国乙卷最后一组选择题考查大气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既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深度检测,又避免了简单的读图分析,要求考生不仅能对教材主干知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还要具有整理材料已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除此之外,通过不同尺度的设问引导学生关注尺度差异,选取合适的方法在不同尺度情境下进行作答。
【分析】第9题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的基本方法,判断风力、风向的变化,为结合高中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问题提供支撑。学生需要理解气球的漂向与风的方向相反,题干中观测发现气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而后逐渐转向西南。所以可以推导出风向先为南风后为东北风。同时结合坐标图可知,在150米的高空从13时开始吹南风符合题干设问。
第10题据图可知150米的高空9时到11时风向发生改变,受下垫面辐射的影响,热量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热量传递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风向发生变化的地方为海陆风的转换。9点之前以陆风为主,风向为东偏北,9点之后以海风为主,风向为偏南风。故学生可以推导出陆地在北偏东的位置,海洋在偏南的位置。在这一小题的设计中,突出对地理学科中空间要素的考查,与上一小题考查时间进行有机关联,彰显地理学科最本质的时空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与时间演变的规律,注重对地理过程推理能力的考查。
第11题将题组上升到更大的尺度之中,图中150米的高空风力较小,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力更小,可以得出气压梯度力较小,材料中提及某日海陆风为小尺度风向,气压场应为更大尺度的气压状况,根据坐标图中总体风向以北风为主且风力较弱,推测时间应该在春末,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气压状况为北高南低。纵观整组试题,以我国海滨城市的海陆风环流为真实案例创建了学习探索情境,在不同时空耦合的情境下探索气压场的形式特征,同时深度链接教材主干知识与地理基本原理,突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例3】(2022年全国乙卷,37题)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2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图2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抬升。当海平面上升速率超过陆面抬升速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当陆面抬升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率时,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
(2)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冰盖未消融时,冰盖重力导致陆面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恢复抬升;阿拉斯加地处太平洋板块边缘碰撞地带,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陆面上升;阿拉斯加地处极地地区,降水少,流水对地表侵蚀削低作用弱。(人类)建造港口,挖掘海底泥沙,填海造陆。
(3)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过度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沿海堤坝修建,入海泥沙减少,沉积作用减弱,导致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
(4)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2022年全国乙卷延续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试题,培养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提高解决具体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以37题为例,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这一结论来源于“气候变暖加速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两个原因。而第(2)小题中,设问指向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即海平面为何会下降。突出引导学生走出“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式。同时,学生需要具备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陆面升降”的信息,学生应该准确捕捉这一要点再展开论述。综合整道大题来看,37题发挥了考试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为设计“认知冲突”的试题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创新情境搭建了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考查平台。
三、多元拓展命题素材来源,丰富学生地理学习视角
与往年相比,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甲、乙卷的一大变化还突出在命题素材的来源选择上。由表1可知,历年全国卷大多从国内期刊、杂志与时事新闻中选择命题素材,而2022年突破这一局限,选用多篇国外的期刊进行命题(表2),拓展了命题的素材来源,丰富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视角。
表1 历年全国卷命题素材来源
表2 2022年全国卷命题素材来源(部分)
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通过选用不同来源的命题素材,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视角。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地理素材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机械刷题”,而是能将地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备考过程中提升解题能力的同时渗透多维度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