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景观改造与应用研究
——以青岛市“五水绕城”项目虹字河为例
2022-11-30原英东鲁丹王爽葛玉莹
原英东 鲁丹 王爽 葛玉莹
绿道实景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血脉,也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空间和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沉淀和文明的缩影。城市河道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游憩空间和公共交往空间,是展示城市人本、品质、特色三位一体的重要窗口。改善河道生态性、激活城市河道滨水空间、重塑高品质公共空间,对于城市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背景
青岛,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城市,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型城市,未来将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海湾都会。青岛向北发展的“桥头堡”城阳区,将“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文生态幸福家园,持续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打造公园城市样板区,全面提升都市功能品质。
“五水绕城”包括5 条主城区过城河道,包括墨水河、虹字河、爱民河、南疃河和小北曲河,是城阳区“五主九支”水系格局的主要河道,对构建生态、健康的水网系统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完善城阳区生态体系,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五条河道的生态治理工程迫在眉睫。
“五水绕城”作为区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在行政管理和政策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政策法规层面得到了支持和保障,作为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工程的典型项目,将成为青岛市首批实现“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的河道。此次“五水绕城”河道综合整治遵循生态优先的理念,从河流水系的生态环境整治与恢复入手,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虹字河作为五水之一,是横跨主城区东西向最长的河道,两侧城市发展快速,有一定的人群基础,青岛农业大学坐落于河道之上。在城市核心的蓝绿基底下,虹字河连接了生活组团和文化产业,“以河促城”成为它的新使命。本文重点研究虹字河景观改造实践。
二、场地综述
虹字河位于中心城区,东起虹字河水库,西至墨水河,长10.1 公里,两侧设计绿化带宽度10 米—150 米,自东向西经过东部创新产业示范区和中心城区,周边用地有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科研用地、中小学用地、体育用地等。存在问题如下。
河岸单一,行洪不足。虹字河现状基本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河道全线为直立式硬质护岸,河道宽度为25 米。根据青岛气候条件,虹字河为典型的季节性河流,秋冬季河水断流、河床裸露,硬质河底一方面会污泥淤积、城市景观性弱;另一方面隔绝了水域和陆域生态系统的联系,不利于河流生态系统对水体自净功力的发挥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
雨污混流,水体污染。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污水量也随之增加,致使部分污水管道不能满足排放需求。虹字河北岸已敷设截污主管,主要收集城阳北部片区污水,多处被掩盖,管道淤积堵塞严重。部分区域下游污水管道配套建设不全,缺少与污水主干管的衔接,污水排放受到局部节点限制。
缺乏文化特色。城阳区文化资源丰厚,虹字河是青岛农业大学主入口前的一条开放式带状滨河空间,是青岛农业大学的重要景观之一,也是展示文化资源的重要窗口。可以在了解虹字河历史文化沿革、保护现状、规划政策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虹字河与周边环境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城市带状滨水空间更新的有效途径,立足时代特征提出打造“网红打卡圣地”的观点,将青岛农业大学为主的城市记忆独特性展现出来。
河堤功能单一。虹字河作为城区的生态廊道,发挥着改善区域环境的重要作用。河堤杂草丛生,缺少居民活动空间和亲水空间。
三、设计方案
(一)设计构思
本项目以“归心乐泽,栖水悦城”为理念,从“河道治理、水体利用、生态保护、功能完善”各个环节入手,统筹考虑城市防洪、生态保护、环境提升、景观休闲等城市功能和市民需求,充分融入中水回用、海绵城市、自然涵养等技术理念,努力将虹字河打造成防洪屏障、生态绿道、景观中轴和亲水长廊。
(二)设计原则
滨水地区的城市更新追求的是通过构建滨水地区人工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人居环境,发挥城市滨水地区的生态价值,提升城市滨水地区的环境品质,促进环境、经济、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
1.注重综合治理原则
合理处理防洪工程与环境景观工程之间的关系,水、岸、路、景综合考虑,完善整个流域的防洪、截污、景观环境工程体系。保证流域环境建设风格的整体性,实现滨水景观和城市结构、空间、功能和生活的整合。
2.遵循生态为本原则
以城市生态的保持与发展为设计原则,在更新中遵从虹字河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河流及其沿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用地,在植物配置方面,遵循“生态化、群落化、乡土化”的原则。
3.关注社会生活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理论,关注市民的需求,通过对生态环境、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塑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环境。注重绿地空间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大众休闲、交往游憩、运动健身等多种功能,建立亲密和谐的人水关系,吸引城市居民,为河道注入活力。
(三)设计策略
1.保障水安全:提高防洪能力,实现安全河道
重建安全的河道,防洪标准满足50年一遇。将原有直立石砌护堤破除,适当开挖河道、增加水域面积、设置雨水蓄水池等海绵措施,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并采取中水回用手段,敷设管线20余公里,每日补水2.5 万立方米,解决北方城市枯水问题,设置拦河坝,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2.改善水生态:生态基底修复,提升河道韧性
对河道两岸污水管网进行补充完善,收集入河污水,减小河道污水负荷,改善渠道水质。完善截污干管,将河道沿线污水排口、混流排口进行点源截污,分段接入已建污水干管和新建污水干管,保证旱季无污水直排渠道;同时沿河对雨水排口设置沉砂池,雨季控制初雨面源污染,从而进一步改善河道的水质,利于恢复生态多样性,结合景观营造,呈现中央河道—滨水草甸—生态林地模式的高弹性生态河道。
3.优化水环境:构建活力水岸,回归城市生活
将河道生态恢复和城市景观设计结合,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公众休闲、交往游憩、运动健身等多种形式的景观功能体系。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空间,合理配置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全线有224 处设置了健身娱乐器材,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河滨开放性空间的建造,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城市活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设计
1.景观结构
依据虹字河空间环境,将归纳为“一带、五区、多节点”的景观空间结构。一带为10 公里的慢步道,是依附河道、贯穿城市中央的滨水体验带。五区是根据道路结构,结合河道两岸用地环境确立的主题景观分区,由活力运动区、自然林地区、居住休闲区、文化体验区、生态展示区组成。多点为满足居民不同需求的景观场地,由三区串联,又与一带形成有机整体。
2.分区设计
(1)自然林地区
该区段地处郊野中,由于西侧靠近高速,保护线15 米,因此河道向西侧靠近,增加东侧的绿地范围,贯通慢行系统,平均单侧绿地宽度为25 米。保留现有树林、河滩等自然景象,设置生态岛,地形自然堆叠,一条3 米宽慢行道穿梭其中,可感受林中和临水穿行的不同意境。
居住休闲区
(2)居住休闲区
该区段为主城区段,南岸被一条3.5 米宽的沥青道路割裂了绿地和活动场地,使河岸的利用率降低。在经济、安全、方便管理的基础上,局部打破现有沥青管理路,置换为活动场地,以形成更加丰富的滨水空间。
(3)文化体验区
该区为经过农业大学的重点示范段,将集中展示人文、共享、活力,通过开敞式设计,形成更加友好的交流互动。
清新启智:东侧区段通过不同形式的台阶使场地有效地降低,形成不同层阶的场地,从平面和竖向双重的改造中,自河岸车行道至河岸形成花坛、星座广场、阶梯平台、研理平台、湖畔剧场、滨河步道等空间。花坛通过钢板围合形成块状绿地,台阶为了避免较长踏面带来的生硬感,融合细腻的花卉种植,丰富细节的变化。在主要的通行空间中,自由穿插碎石树池和座椅,与块状的铺装铺砌从平面上完美对应。为了提升场地的特色属性和大学生认同感,在铺装上有序地布设星座灯带,配上英文地刻,漫步于虹字河畔,看静夜星空、繁华落幕。
生态展示区
学府为家:西侧区段采用不同铺装组成大台阶形成逐级亲水的空间,穿插绿化种植乔木形成林荫。利用科技装置、互动设施、灯光变化等载体,提高空间活力及粘性。营造适合于儿童的自然场所,让孩子在城市环境中也能够感知自然。增设雨水花园,让孩子在自然中学习、认识海绵城市,了解雨水和土地的关系,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生活的品质。希望这块场地能刻录大学的美好时光,并憧憬着幸福的未来。
(4)生态展示区
该区段靠近河道下游,河道逐渐变宽,两岸多为城中村、居住区。以流畅曲线构成的慢行道,串联大小不一的活动场地,随地形起伏变化,为周边的老人儿童提供林下交谈、玩耍的生活空间,下层以行洪时可淹没的亲水木栈道结合拦水坝形成活力。
3.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设计遵循地域性原则,结合景观方案,重点打造景观植物、自然林地、滨水休闲三种类型。
景观植物区是人气聚集的区域,通过自然组团式塑造和强调节点空间,如榉树、白蜡、金叶复叶槭、红枫、美人梅、金银木、花叶芒等,打造简洁明朗的活力空间;或点缀孤植树,如丛生朴树、丛生三角枫等,形成视觉开敞的疏林草地。
自然林地区保留现有自然生长的乔木,补植中下层乔灌木,如云杉、蜀桧、珍珠梅、常春藤、波斯菊等耐阴性强、抗性较强的植物。
滨水休闲区结合地形作“留白”设计,结合观赏性较强的大乔木、彩叶树,如美国红枫、垂柳、朴树、五角枫、造型黑松等,构成视线通透的滨水休闲带,河道内在生态岛和蜿蜒的岸线上成片种植耐水湿植物,如黄菖蒲、香蒲、千屈菜、花叶芒、粉黛乱子草、鸢尾等,净化水质、丰富岸线。
三、结语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城市滨水空间在城市整体更新进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虹字河作为城阳区带状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后沿岸面貌焕然一新,最大程度地发挥滨水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民生、旅游、经济和生态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提升防洪标准、保护现有本土植物,构建合理的动线等设计手法,来推动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整体提升,保证了景观的实用性、可达性、参与性与文化性,展示了宜人的滨水景观,以此来推进城阳区的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