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区建设七十年
2022-11-30孙勇郭卫岩铁铮
孙勇 郭卫岩 铁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1950年,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并作出了筹备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
1952年初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第一批开发建设者,奔赴大兴安岭林区腹地,拉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序幕。
70年时光如水般逝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写下了中国林业的厚重史诗。70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为全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保存最好的重点国有林区。它维系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是名副其实的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美丽的大兴安岭林区
从砍树到栽树
2015年3月31日,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伐木工王铁昌伐倒了全面停伐前的最后一棵树,结束了林区半个多世纪的采伐历史。至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国家生产了数亿立方米的木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基建事业比较薄弱,亟需大量工业材料。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木材就成了新中国基建的“顶梁柱”。
10.67 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蕴含着丰富的木材资源。
为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需要,国家开始对大兴安岭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进行有计划的开发。1950年3月,原林业部和内蒙古林业局发布《大兴安岭林区规划方案》,确定了图里河林区的开发方案。1951年6月,图里河森林工业局筹备处在牙克石成立。
1952年6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首任局长杰尔格勒带领干部来到牙克石,组织开发建设大兴安岭。10月10日,林区采伐的第一声“顺山倒”号子从图里河森工局响起。
一批批复转军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浩浩荡荡走上了高高的大兴安岭,手执弯把锯,每天都创造着“日产木材数万立方米”的生产奇迹,有力支持了国家建设。
20世纪60、70年代,铁道兵和务林人披星戴月、爬冰卧雪,修建了伸向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的铁路。一列列满载木材的火车,呼啸着驶向祖国各地。
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农业展览馆、北京站、中国美术馆、北京展览馆、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工程”所用的木料,都是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调运北京的。就连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所用的大部分枕木,都来自大兴安岭林区。
开发建设之初,林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条件异常艰苦。建设者们克服严寒酷暑,战胜雪岭冰河,大肚锯、“051”伐木,牛马套子、冰沟“爬山虎”集材,“桃花水”流送木材,单局“日产万米”的火热场面每天都在激情上演。
住的是工棚、地窨子,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窝头、菜汤。即便是清汤寡水的菜肴,在极为困难时期,也还有人吃不上。
1961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冒雨视察林区。听说林区吃蔬菜困难、部分职工患浮肿病,他心疼地说,各林业局要办农场种菜。他当即指示,供应林区工人和居民每人每月1 斤黄豆。工人们激动地说:“这是刘主席给我们的营养豆。”就这样,“营养豆”一直供应到粮油市场放开、粮食本作废才停止。
据统计,从1952年到2015年,林区开发建设者牢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嘱托,一手栽树,一手砍树,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 亿立方米,上缴利税200 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 倍。
一代代林区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最美的绿色希望。开发建设近70年,林区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33 万多公顷,创造了库都尔、阿尔山两处“百万亩人工林”的营林奇迹。实施“天保工程”20年来,林区森林面积净增1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3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9.25 个百分点。
2018年,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与开发初期相比,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较开发初期分别提高200 万公顷、3.73 亿立方米、18.29%。
1998年至2018年的20年间,林区林地面积增加138.74 万公顷,相当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的面积。
让林区人引以为荣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不到内蒙古自治区1/3 的森林面积,贡献近2/3 的森林蓄积量。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代代林区人的责任和担当,是林区进行生态保护建设的贡献。
森林防火天大事
“植树种草不防火,年复一年白忙活。”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拥有10.67 万平方公里生态功能区,森林火险范围之广、重点防火期限之长、森林火灾隐患之高、森林防火责任之重,不言而喻。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将森林防火作为保生态的主引擎,结合林区实际,聚焦“严、细、实、快、早”,看住人、管住火、防住雷,实现了“不发生人为较大森林火灾、不发生影响较大自然火灾、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工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森林资源和经济损失。
多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加强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工作措施,逐步打造“天、空、地”一体化防灭火体系,实现了“应急准备全面化、火源管理规范化、督导检查标准化、工作重心精准化”。
超常规举措涵盖森林防灭火全过程。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修订和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工作约谈制度、责任追究办法、火源管理办法、宣传工作方案、联动联防办法等规章制度,集团党政主要领导带头督导检查,有针对性地深入各单位林场检查站、瞭望塔、野外作业点等森林防火最前沿,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工作。全方位、无死角地开展督导检查,掀起了林区上下同心同力抓防火的热潮,在严峻形势下,林区一次又一次平安度过了森林防火期。
2021年,全林区682 处管护站、 临时检查站和6656 名巡护检查人员全部上岗执勤,看住人、封住山、管住火。大力推广应用“防火码”APP,新码更换率达到100%,启用卡口984 处,扫码总量达到5.4万次,实现管理全链条、火因可追溯。
为了综合考量反应速度、作战半径和力量互补,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林区23 个单位划分为6 个战区,在5 个中心局和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设立森工集团前指基地,部署大型机械76 台、各类车辆640台、精干兵力1700 人。战区内人员队伍、车辆装备、物资保障联防联动,同时优化兵力部署,北兵南调,向林、农、牧交错,社情复杂的东南部地区异地靠前驻防955 人,同当地防灭火队伍共同保护绿色林海。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重视加强森林防灭火专业队伍建设,注重地空协同,重点加强空中侦察、立体扑救、兵力投放、垂直补给等地空协同战术的培训演练。从各森工(林业)公司中挑选精兵,将30 人的特勤突击队扩充为近300 人的规模,并分批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开展培训和实战演练,确保特勤突击队在森林火灾中“以一当十”,实现精兵精准快速扑救。
每年森林防火期,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飞行观察员和特勤突击队员冲锋在前,随飞机巡护林海。他们情系这片绿色林海,在扑救森林火灾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知难而上、甘于奉献”的火场精神,第一时间掌握火场态势,为林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019年6月19日,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中,不幸因公殉职。绰尔森工公司瞭望员郑洪山,35年与山为伴、以塔为家,坚守在海拔1600 多米的大黑山上。
一代代开发建设者兢兢业业地守护着万顷林海,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诠释着守林护绿的责任与担当。
森林景美游客多
70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林区开发建设者在10.67 万平方公里的巨幅画卷上挥毫泼墨,绘制了绚丽的绿色富民产业画卷。
为了更好地开采一座座“旅游富矿”,内蒙古森工集团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集团将林区“三节一会”纳入“2017 中国森林旅游节”活动,举办了2017 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根河房车自驾车国际露营大会、莫尔道嘎金秋赏山节、冰雪节暨高寒森林摄影节系列活动。此外,还举办了“根河源杯”自行车挑战赛、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之恋”纪念林揭牌仪式、生态旅游文化研讨会以及冰雪嘉年华等活动。
林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原本寂静的林海更富有生机。即使是零下37 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也没有阻止“访客”的脚步,百名摄影家和新闻记者齐聚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共同见证北岸雪域森林人家开园。
“大兴安岭林区的冬天真是太美了。”来自浙江的游客姜启东第一次到林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一直关注着大兴安岭旅游的微信公众号,时常在上面留言。
尝到产业开发甜头的还有克一河森工公司托河林场原205 生产工队的队长张立明。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原来的“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这位勤劳的老队长在守护森林的同时,开辟了新的致富路,养鸡、养猪,种黄豆、土豆、油菜,培植黑木耳……家庭经济搞得红红火火。他还办起了森林人家饭庄,为发展旅游带了好头儿。
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森林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以打造大兴安岭地标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围绕“三区七向”发展布局,积极深化地企合作。依托9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 个国家级湿地公园、8 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面积94 万公顷的北部原始林保护区,打造独立景区39个。林区94个重点旅游项目被列入《呼伦贝尔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55 个项目被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35 个项目被纳入《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全国地标性森林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
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整合放大林区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平台“内引外联”功能,突破行业、区域和体制瓶颈,积极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与属地政府及企业机构密切合作,深化“旅游+”“+旅游”,引领林区旅游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全面融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有效促进森林、草原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高高青山变金山
发展林下产业是林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区实现富民强企的重要途径之一。
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立足林区自然资源条件,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驯鹿、水产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推进沙棘、榛子等经济林提质增效。
林下经济是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富民产业。从2006年到201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及加工产业,相继建成了2 条三级菌生产线和3 个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拉动了林区食用菌产业发展。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特别是近年来,集团将森林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在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
品牌对于林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森工集团致力于统一注册商标、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精深包装、统一产品推介、统一价格供应,全力打造“冷极”品牌。2020年12月23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成立不足1年的时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产品冷极旗舰店正式落户牙克石。“冷极山珍”“冷极冰泉”“冷极醇”……曾经“五花八门”的林下产品统一披上“冷极”盛装,产品销售持续走高。
公司市场经理王冰哲说:“我们致力于在线上打造原产地、林场直供,保证货品新鲜,产地直发,第一时间让消费者感受到大兴安岭的味道。原产地直供省去了产品中间环节,推动林产品公平贸易,不仅解决市场、物流等‘最后一公里’难题,更是电子商务平台把服务延伸到林区各林场和林户之间的好举措。”
内蒙古森工集团结合主责主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需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了大有作为。
参加展销会、产销对接会、线上直播+线下推广……2021年,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有力促进林下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提升了林区特色品牌知名度。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线下”到“线上”,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沿着产业化经营的道路,迈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林业碳汇闯新路
林业碳汇交易是碳排放权交易中一种重要补充机制,是开展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渠道,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林业碳汇作为凝结生态保护建设成果的优质生态产品,架起市场与生态建设企业的桥梁,成立了林业碳汇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在国内先行提出以“碳汇数据库”为基础的碳汇资源管理体系。
2021年初,集团注册成立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确保林区碳汇资源效益最大化、碳汇产品价格市场化,推进形成价格主导型碳汇经济。
2021年4月8日,集团林业碳汇(VCS)首宗挂牌成交签售仪式在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圆满完成,26 万吨VCS 减排量挂牌竞价交易成功。此次集团林业碳汇(VCS)项目减排量交易作为内蒙古首宗碳汇产权交易项目,是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2021年度首宗公开挂牌转让的碳汇产权交易项目,也是中国产权交易机构拓宽要素资源、服务市场功能的首宗碳汇产权交易项目。
早在2014年,集团就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开发储备国际国内标准林业碳汇项目9 项,实施碳汇交易项目6 笔。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完成了第一笔价值40 万元的林业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为森工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目前,林区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达到3215 万元。
“双碳”大幕拉开,集团紧抓机遇,持续在项目谋划储备的体量、质量、深度上下功夫,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林业碳汇工作,积极在林业碳汇交易上先行先试。
2021年,VCS 碳汇项目开发规范开展,集团投资开发的3 个VCS 国际碳汇项目,预计2022年底实现项目签发挂网,2023年初实现首批销售。目前,绰尔森工公司1 个VCS 项目已完成项目注册挂网。集团研究起草了《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碳汇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确保林区碳汇资源效益最大化、碳汇产品价格市场化,推进形成价格主导型碳汇经济。
集团制定了碳汇产业的“六个一”方向,即力争实现到2030年完成同期国家森林蓄积增长任务10%的“一个目标”;全面构建以“一库三平台”为基础的林业碳汇资源管理“一套体系”;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碳汇储备的“一个基地”;开发储备碳汇“一批项目”;着力培养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批人才”;积极推动《天然次生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实现“一个突破”。
集团负责人表示,要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与碳中和新机制新途径,为更好地发挥森林碳汇功能,转化碳汇生态价值,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绿色精神代代传
1954年末,图里河林业局组建1年后,及时成立了局党委,西尼气、伊图里河两个局成立了党总支,各级党、政、工、团的班子陆续建立健全起来。这对于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团结奋战、大干苦干、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木材生产任务,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1959年,图里河林业局被原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林业战线红旗局”光荣称号。
70年来,林区历届党政班子薪火相传。杰尔格勒等老一辈创业者扎根林海、守护绿色,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李庶坤等老一辈林业建设者秉承“左手砍树、右手栽树”、采育结合的理念,艰苦创业,留下了万顷林海。林区开发建设者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担当作为,诠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1年5月,在库都尔森工公司爱林林场的一处火烧迹地造林点,党员们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聆听党支部书记王书玉讲述林区故事。随后,党员们卸苗、挖坑、整地、运苗、栽植、拉线,植树各个环节一丝不苟。
2021年,林区各单位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办理408 重点民生项目条,在“送温暖”和“金秋助学”活动中投入资金900 余万元。
新冠疫情期间,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满洲里市、呼伦贝尔市各捐款300 万元,组织900 名志愿者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2021年,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全面报道了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以红色故事引领绿色发展的典型做法。作为内蒙古唯一受邀的国有企业,森工集团在央视财经频道“信物百年”节目讲述“一把弯把锯”的故事。
……
林区景色
近年来,林区积极推行管护、林政、防火“三站合一”管护新模式,建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区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 处、省(部)级自然保护区4 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 处、旗县级自然保护区1 处;国家湿地公园12 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5 处;国家森林公园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83 万余公顷;湿地保护小区26 处,受保护湿地面积63 万余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74%。
林区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建立林区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制定了四项配套制度;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编制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辑出版了《大兴安岭植物志》;继续实施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建设,仅2021年,完成森林抚育19.3 万多公顷,人工造林1309 公顷,补植补造2.2万多公顷。林区积极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70年初心如磐,70年使命在肩。一代代林区开发建设者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大兴安岭精神,以实际行动展现担当作为,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新征程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继续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描绘更加壮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