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亲和力刍议

2022-11-30祝永秋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亲和力理论课思政

祝永秋,徐 菲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称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则是该主渠道的主要“掌舵者”,身上肩负着思想传播与道德教育多重职责。2022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二十大,时代进步不可避免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条腿走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而作为影响“两条腿走路”的重要因素——教学亲和力,其提升应成为立德树人之教师潜心研究之话题。与中小学思政课侧重于知识性积淀不同,高校思政课不仅要求大学生有知识积累,更要求其行为履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有效发挥,则是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由单纯理论学习转化为行为上履行的重要助推器,即通过教师言教与身教,大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本文从大学生主体需要出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提升进行探析,以期为实现师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感染力、说服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洞悉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脉搏跳动”,探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五脏六腑”,是把握教师教学亲和力内涵、凸显教师教学亲和力张力、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应然选择。

(一)含义

“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1]。社会学领域,指人在社会交往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亲近感。传播学领域,常用来体现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近年来,亲和力在教育学领域大展身手,它是“在德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与结合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吸引、感召力量”[2]。由此,教师作为德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教学亲和力可以界定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吸引学生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力量,一般表现为学生对课程及其科任教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在对亲和力、教师教学亲和力基本内涵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应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创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与大学生实现情感共鸣所产生的感染力;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所具有的吸引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这两方面表现越好,亲和力越强。

(二)核心要素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有了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会办得越来越好[3]。如何让大学生信服、敬服、叹服,离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技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的教学亲和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绝不是简单抽象物,而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温度、有深度的特殊复合体,包括教师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生动活泼的田野教学等等。

1.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把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这是高校思政课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独特任务,也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上促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4]。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自己的那一份“道”,即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在“教中学,学中教”双向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学识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对真理的追求,是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现实需要。

2.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高校思政课向来强调独特的人文气息,而人文气息往往呈现特殊的亲和张力,语言则是实现二者耦合的巧妙方式。把冰冷的教材语言顺畅地转化为有温度、有力度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教育资源的辛苦耕耘。运用通俗化、趣味化、节奏化的教学语言,使深厚的家国情怀根植大学生心中,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所谙悉的看家本领。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并使之成为诠释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师亲和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必然选择。

3.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等方面所具有的能吸引他人的力量[5]。就内容而言,高校思政课与红色教育资源紧密融合在一起,而红色资源又是无数共产党人在历史河流中所共同缔造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时时刻刻为党培育人才为己任,用高尚人格征服学生,增强课堂凝聚力。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其职业生涯中慢慢形成,并通过教师自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育人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体展现,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本性,具有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亲和力,践行立德树人的必要前提。

4.生动活泼的田野教学。将大学生带入实际的红色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启蒙与引领,是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另一项看家本领,也是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学巧妙连接在一起所产生的独特教学方法,即“红色田野教学”。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6]。科学选择并组合运用教学方法,更有益于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因而高校师生深入实践,广泛开展田野教学活动,将“田野”拓展为第二课堂,和中小学阶段开展的部分实践活动产生质的区别,是提升课堂趣味性与实效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以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下称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有力措施。

二、提升教学亲和力的重要意义

亲其师,则信其道。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不仅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大学生;还有利于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推进我国课程思政建设。

(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高校作为高等人才与社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应培养大学生具备甄别与处理负面思想的能力。但随着社会信息化浪潮不断推进,网络平台传播的信息复杂多样,一些不良信息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其不断提升思想品德修养,从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这离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思想解惑和思想引领的作用。而这种积极解惑与引领需要教师处理好多重教学因素,其中包括教学亲和力提升与彰显。通过提升教师教学亲和力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大学生在良好教学氛围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进一步坚定自身政治立场,提升文化自信,成为合格的新时代新青年。

(二)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前提

在教学环境、教学要求日益复杂情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7]。亲和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广大高校教师群体对教学亲和力的重视,激励他们增强自身教学亲和力,有利于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有效践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此外,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还有利于带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整体提升,从而在社会上渲染出浓厚的亲切教学氛围,为全社会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本领强、思想觉悟高、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推进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三)彰显高校思政课本质属性的重要举措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8]。为更加务实的解决高校与社会对接“最后一公里”问题,高校思政课应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以“田野”为第二课堂,通过双重课堂这一独特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格、政治意识、道德观念进行综合培养。上述任务能否在高校教学中落细落实,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为了持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进行,必须牢牢把握教师这一关键要素。亲和力作为师生心意相通的桥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才能让大学生更加亲近教师,更加亲近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主动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觉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学习实践中增强使命担当。

(四)塑造课程思政典型示范的应然选择

当前,课程思政热潮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更高要求。为落实教书育人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认识到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显著优势,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实践动能,引领课程思政改革[9]。高校思政课教师持续提升教学亲和力,在政治强的同时做到情怀深,一是有助于为其他学科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带动各类学科教师强化自身综合素养;二是有助于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挖掘本校各领域、各专业所蕴含的独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专业课程与当地高校思政特色充分结合,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效,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添砖加瓦;三是有助于使每一类学科课堂成为当代大学生品德、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平台。

三、教学亲和力的现实表现和存在问题

为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现状,本研究以高校学生为考察对象,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问卷开展调查①。问卷调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四个核心要素的现实表现,即理论素养、教学语言、人格魅力、教学方法。二是外部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影响。通过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学生视域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总体表现为有一定教学亲和力,具体结果如图1 所示。再针对选择“有一定亲和力”“基本没有亲和力”这类大学生进行深入调查,总结出目前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提升的因素有:教师教学技能待优、教材资源欠丰富、学生需求增多。

图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亲和力总体表现

(一)教师教学技能待优

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重点有待发掘。53.69%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材内容讲解一般,深度不够。2.师生情感交流有待加强。62.39%的学生认为教师与自己属于偶尔联系,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有但比较少。3.语言艺术有待提升。65.9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基本有亲和力。4.教学方法有待丰富。64.6%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呈现“灌输式”倾向,创新性不足。5.人格魅力展现不足。54.57%的学生认为教师人格魅力表现不足,且主要表现为缺乏热情。以上数据表明,教师知识面扩展不及时、教学艺术上缺少创新精神、忽略与学生情感交流,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得不到充分展现,在学生视角下显得不接地气,亲切感降低。

(二)教材资源欠丰富

关于“您认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发挥的外部因素有哪些”问题,共527 人作答,85.01%的学生认为教材资源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是影响教师教学亲和力发挥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首先是高校思政课内容比中小学政治课更加系统抽象,难以理解,而部分高校在进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制度体系的建设[10],导致学生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衔接上仍然存在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节奏,还波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成效,其中包含影响教师教学亲和力发挥。其次,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主要是以纸质书籍为主,课本遗失或不同程度损坏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感以及课堂体验感。最后,教材辅助资源单一、教材语言需要更加生动形象等问题也制约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提升。

(三)学生需求日益增多

针对“您希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您有哪些方面提高”的问答,高校学生中74.63%选择扩展知识,70.5%选择提高思想素质,65.04%选择政治参与,77.29%选择净化心灵。以上数据表明,现阶段主要有三种学生主体需要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提升。第一是求知需要。大学阶段的学生群体,求知欲不断旺盛,如果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知识扩展不足,这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因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降低对教师的好感。第二是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在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制度过程中,随着大学生群体关于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想法与日俱增,教师教学方式也应有所改变。第三是精神满足需要。在物质基础得到保障情况下,学生精神需求亟待满足,但缺少人文关怀仍然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11]。总之,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如果忽视了学生主体需求,会导致亲和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理想状态。

四、教学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回应学生主体需求,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站在学生视角。教师作为教学第一负责人,学校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可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修养、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入手,全方位提升教师教学亲和力。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修养

1.人格要“正”。高校思政课教师拥有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感受教师温情与真情的必要前提。理以服人,情以动人。政治人格和情感人格亦可说为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两条腿”。一方面,其身正,不令则行。由于高校思政课具有较高的政治性,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自身“身教”作用。教师既要具备过硬的党性修养,也要有敢为人先的高尚师德,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并使其信服。另一方面,“教师要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要视教师如慈父’,在这种情感影响下,学生不仅能愉快地听讲,而且会相信教师教导,愿意效仿教师[12]”。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动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把自己从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学生知己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才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平等师生关系中更好地散发自身独特人格魅力。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创新,不仅能逐渐形成健康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还能科学增进高校思政课感染力、说服力。

2.教学理念要“新”。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13]。虽然讨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近年在有些高校有较好的探索,如北京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落实,但传统理论灌输仍是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14]。为了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元认知教学法、田野教学法等多种新鲜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目前终身学习理念已为全社会所认可,每一个行业只有在学习创新中才能不断成长。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实自身理论储备,既要努力夯实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也要不断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保证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兼广泛性。总之,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自身教学亲和力必须先完善教学方法与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语言要“活”。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必备条件之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内容生活化、时代化,语言表达多元化,语速语调节奏化。对于一些概念性专业术语,学生可能会因为知识面受限不易理解,但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服人[15]。上课时教师立足社会实际,用准确严谨却不失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国家政策,讲述党的光辉事迹,能促进充满红色气息的教学语言成为体现高校思政课深厚内涵的一张名片。除了有声语言表达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无声语言也需把握恰当,上课时添加一些动作手势,带领学生共同活跃课堂气氛,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于无形中散发教学魅力。

(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

1.打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原有的灌输式且略显单薄的传统教学模式俨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相应改进成为应有之义。除了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主阵地外,教师可结合大学生上网便捷的特点,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建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户,定期给大学生推送伟人事迹、党建知识、国家重大会议精神解读等资料,在隐性教育中增加师生互动次数。“互联网+”教学手段创新,既有利于实现师生价值认同,推动高校育人工作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使新媒体平台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得力载体。

2.强化田野教学环节。高校思政课虽然是人文类学科,注重对知识记忆与理解,但也能借鉴工科类课程教学方式,突破教室局限,走进社会,走进实践。为此,教师可以加强高校思政课田野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课外体验式教学。例如,为使学生更加理解党的百年历史与党建精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瞻仰伟人故居等一系列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为使学生更好体验与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孔庙、走进古镇等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等等。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室内上到室外,是该课程教学方式“向外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不仅能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还能增加教师教学魅力,切实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成效。

3.丰富教材资源。针对教材上制约教师教学亲和力提升的因素,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丰富教材资源。首先,高校可以提供给思政课教师多样的教学辅助教材,比如时事视频、红色经典书籍等,促进课堂育人效果更优化。其次,“比较法”的应用是教师引导大学生区分中小学思政课与大学思政课的合理手段。通过教材比较研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大中小学政治知识体系构建与完善,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最后,关注并追踪市场关于高校思政课电子课本的研发与应用,高校更多引入趣味化、可读化的电子教学资源,使教师课堂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在及时满足师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促进师生更深层次交流。

总之,教学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课堂氛围与提高教学实效中处于重要地位。大学生群体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直观感受者,从学生视角出发,探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困境与路径,切实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其包含的现实价值不仅能营造师生“情感共鸣”和谐氛围,还能进一步凸显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本性,使其更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释:

①笔者于2021年10月至11月通过问卷星形式开展《关于学生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现状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四川成都、湖南邵阳等地区部分高校学生,共计回收678份有效问卷。

猜你喜欢

亲和力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