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2022-11-30张婧瑶刘元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2年22期
关键词:心室左心室血糖

张婧瑶,刘元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急诊科,北京 100044)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死率比非DM 患者高2~3倍[1-2]。2型糖尿 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DM 的90%以上,不仅会诱发微血管病变、内皮细胞受损,且糖脂代谢紊乱会加重心脏自主神经紊乱,累及心脏电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3]。心律失常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形成多与心脏细胞膜离子通道重构与改变、信号通路异常、折返机制、血糖代谢障碍诱发的新肌电生理基质异常等有关[4-5]。

目前,临床多采用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降糖类药物治疗,虽可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水平,但对于防治心血管事件效果甚微。二甲双胍可直接作用于糖代谢过程,保护受损胰岛β 细胞,长期控制血糖水平[6]。有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可激活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降低心肌肥厚程度,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减缓左心室重构发展,预防心力衰竭[7-8]。但目前临床尚未明确二甲双胍是否可以预防DM 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二甲双胍对血清25-(OH)D3水平及DM 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2 型糖尿病(T2DM)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35~72 岁,平均(59.62±4.32)岁;体质量指数23~32 kg/m2,平均(28.96±2.35)kg/m2;病程2~10 年,平均(5.63±1.75)年。研究组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34~79 岁,平均(58.63±4.28)岁;体质量指数23~35 kg/m2,平均(29.38±2.48)kg/m2;病程2~9 年,平均(4.86±1.29)年。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9]中T2DM 诊断标准;②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严格运动及饮食控制后,血糖仍未达标;④病程>6 个月。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高渗状态、糖尿病酮症酸重度等;②因胰腺损伤所致的糖尿病或继发性糖尿病;③近期有手术、外伤等应激史;④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甲亢或甲减、免疫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⑤入组前3 个月接受胰岛素、降糖药、维生素D 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调脂药物等治疗;⑥既往有骨折或骨质疏松症病史;⑦处于妊娠期、哺乳期;⑧嗜酒;⑨对研究用药过敏或存在禁忌。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20PHE029)。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利拉鲁肽治疗,即皮下注射利拉鲁肽(丹麦诺和诺德公司,规格3 mL/支,批准文号SJ20210026),初始剂量为0.6 mg/d,1 次/d,1~2 周后将剂量调整为1.2 mg/d,1 次/d,共治疗24 周。研究组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即口服二甲双胍(郑州泰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5 g/片,国药准字H20174087),初始剂量为1 片/次,2 次/d;若血糖控制不佳,则改为1 片/次,3 次/d,共治疗24 周。

1.3 评价指标

1.3.1 疗效根据《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9]制定疗效评估标准:治疗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6.0 mmol/L,餐后2 h 血糖<7.8 mmol/L为显效;FPG在6.0~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11.0 mmol/L 为有效;血糖水平无明显降低,或FPG >7.0 mmol/L,餐后2 h 血糖>11.0 mmol/L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3.2 血清实验室指标采集治疗前、治疗24 周后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抗凝离心取上清液,通过己糖激酶法(试剂盒购自上海羽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FPG 水平,离子交换层析法(试剂盒购自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lc)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试剂盒购自上海羽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25-(OH)D3水平,HRD8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测定血脂水平。

1.3.3 左心室结构指标治疗前、治疗24 周后使用VIVID E9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美国通用公司)检测患者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M 型超声测定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rjection fraction,LVEF)。

1.3.4 心律失常根据《内科学(第8 版)》[10]中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使用TLC4000 型12 导联动态心电分析仪[康泰医学系统(秦皇岛)股份有限公司]判断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及类型,类型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性期前收缩、交接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比较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28例,有效47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51例,总有效率为83.75%,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6,P=0.045),研究组较对照组高。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25-(OH)D3、hs-CRP 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FPG、HbAlc、25-(OH)D3、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 周后FPG、HbAlc、25-(OH)D3、hs-CR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PG、HbAlc、hs-CRP 较对照组低,25-(OH)D3较对照组高。对照组治疗前后FPG、HbAlc、25-(OH)D3、hs-CR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3、9.158、7.417 和14.285,均P=0.000),治疗后FPG、HbAlc、hs-CRP 较治疗前低,25-(OH)D3较治疗前高。研究组治疗前后FPG、HbAlc、25-(OH)D3、hs-CR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53、16.395、11.046 和21.472,均P=0.000),治疗后FPG、HbAlc、hs-CRP 较治疗前低,25-(OH)D3较治疗前高。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25-(OH)D3、hs-CRP水平比较(n=8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25-(OH)D3、hs-CRP水平比较(n=80,)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TC、TG、LD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 周后TC、TG、LDL-C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低。两组治疗24 周后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C、TG、LDL-C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0、4.023 和3.689,均P=0.000),治疗后较治疗前低,研究组治疗前后TC、TG、LDL-C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53、6.298 和7.625,均P=0.000),治疗后较治疗前低。见表3。

表3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n=80,mmol/L)

2.4 两组左心室结构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LAD、LVEDd、LVE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后LAD、LVEDd、LVEF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AD、LVEDd 较对照组低,LVEF 较对照组高。对照组治疗前后LAD、LVEDd、LVESd、LVE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5、1.057、1.432 和1.223,P=0.057、0.292、0.271 和0.223),研究组治疗前后LAD、LVEDd、LVESd、LVEF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6、4.653、3.625 和10.559,P=0.042、0.000、0.029 和0.000),治疗后LAD、LVEDd、LVESd 较治疗前缩小,LVEF 较治疗前高。见表4。

表4 两组左心室结构指标比较(n=80,)

表4 两组左心室结构指标比较(n=80,)

2.5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28.75%,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2,P=0.003),研究组较对照组低。见表5。

表5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n=80,例(%)]

3 讨论

二甲双胍是DM 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线降糖药,可通过抑制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肝脏葡萄糖产生等机制发挥降糖功效。SCHRAMM等[11]研究发现,相比格列吡嗪、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其他降糖类药物,二甲双胍在降低T2DM 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优势明显。动物实验发现,大剂量二甲双胍可增加QT 间期离散度,对QT 间期无明显影响[12]。但目前关于二甲双胍对心室重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及DM 相关心律失常作用尚缺少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糖代谢紊乱可诱发微血管及小血管病变,减少血管活性因子产生,诱发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及血液呈高凝状态,患者出现交感神经代偿性功能亢进、迷走神经活性降低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从而导致心脏神经支配失衡[13-14]。心脏交感神经在失衡条件下占主导地位,形成持续性心动过速,造成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发生。本研究中,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类型为主,进一步证实心肌细胞的糖脂代谢紊乱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增加心脏后负荷,造成心肌肥厚、心肌细胞营养异常及纤维化、心室重构,从而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动物实验发现,二甲双胍可提高DCM 大鼠心排量、左心室最大收缩/舒张速率,降低大鼠心肌胶原含量,抑制大鼠模型心室重塑[15]。本研究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与黄小区等[16]研究结果相似,且本研究中的研究组治疗24 周后LAD、LVEDd、LVEF 均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可见二甲双胍可改善患者心室重构,减轻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预防心律失常发生。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机制相关:①激活AMPK。二甲双胍通过刺激AMPK 活化,抑制Akt 及mTOR 磷酸化,下调蛋白翻译,改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缓解心肌肥厚。②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Smad3 信号传导通路。研究发现,TGFβ1-Smad3 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可引起梗死心室肌纤维化,而阻断该信号通路可改善心室舒张功能,预防心肌纤维化[17]。二甲双胍可减少Smad3 磷酸化,下调TGF-β1表达,从而减少其诱导的胶原蛋白合成,抑制TGF-β1-Smad3 信号传导通路,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保护心脏功能。

维生素D 是维持糖耐量及胰岛素分泌正常的必要物质,在调节糖脂代谢、调控炎症反应、激活胰岛素生物活性中均发挥关键作用。25-(OH)D3是维生素D 的活性形式,可刺激PPAR-δ 活化,对脂肪组织、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的代谢进行调节,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还可阻断PPAR-γ 表达,发挥抗脂肪形成的作用[18-19]。陈绵雄等[20]研究报道,T2DM 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下调,且低25-(OH)D3水平是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RIEK等[21]研究发现,25-(OH)D3可下调SR-A1、CCR2表达,通 过25-(OH)D3对单核/巨噬细胞维生素D 信号的细胞激活可能是调节DM 患者细胞迁移、黏附的潜在机制。邵珠林等[22]研究报道,二甲双胍可增加初发T2DM患者的25(OH)D3水平。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第24 周FPG、HbAlc、hs-CRP、TC、TG、LDL-C 均比对照组低,25-(OH)D3水平比对照组高,与上述研究结论相近,进一步表明二甲双胍可提升T2DM 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调节血糖/血脂代谢。推测其原因可能为二甲双胍具有调节血脂水平、抑制胆固醇的生物贮存及合成等作用,脂肪组织中的维生素D 含量最多,其运输、吸收均与乳糜微粒有关,而胆固醇及运输外源性TG 的主要形式为乳糜微粒[23]。因此,二甲双胍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水平从而提升血清25-(OH)D3水平。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可提升T2DM 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调节血糖/血脂代谢,改善心室重构,预防心律失常发生。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少、样本来源单一等不足,故在今后研究中需增加样本量、纳入多中心研究对象并扩大病例来源范围,以证实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二甲双胍对心室重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及DM 相关心律失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心室左心室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房阻伴特长心室停搏1例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控制研究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基于改进多尺度ASM和非刚性配准的4D-CT左心室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