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2022-11-30崔燕华周婷婷沈煜洋蔺国仓杨安沛雷钧杰李广阔高海峰
崔燕华,周婷婷,沈煜洋,陈 利,蔺国仓,杨安沛,张 航,雷钧杰,李广阔,高海峰
(1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乌鲁木齐 830012;2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91;3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
0 引言
小麦白粉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1-2]。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变化、栽培模式改变、部分主栽品种抗性丧失[3]、菌种变异[4]及水肥条件改善[5]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重[6],在新疆麦区小麦白粉病造成轻病田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以上[7-8]。白粉病的发生已成为影响新疆小麦高产和稳产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使用化学农药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常见的杀菌剂主要以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9-10]、苯并咪唑类[11]、羟基嘧啶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苯氧基喹啉类、无机杀菌剂[12]和硫代氨基甲酸盐及类似物为主[13],目前,生产上多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和拖拉机牵引式喷雾器施药防治小麦白粉病,而采用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报道较少[14-16]。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作业技术必将在生产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7],加之新疆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因此,有必要筛选适合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作业且对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建立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且持效期长的防控技术,助力新疆粮食安全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新冬22号’。防治对象: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
试验药剂为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240 g/L氯氟醚·吡唑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42%苯菌酮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拜耳股份有限公司),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拜耳股份有限公司),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以及迈飞飞防专用增效剂(北京广源益农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1.2 试验条件
试验地位于新疆昌吉州奇台县西北湾乡柳树河子村,土壤肥力较好,栽培管理条件一致。于2020年6月25日使用小型植保无人机施药,二次稀释配药的药液量为12 L/hm2。植保无人机参数:型号为大疆T16,作业高度距地面1.5 m,速度4 m/s,喷幅4.5 m。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8个处理(表1),每处理3次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中间设保护行,小区面积400 m2。
表1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每小区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2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下2片叶。施药当天及药后7、10、14天分别调查各小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分级调查,分级标准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18],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见公式(1)、(2)。
式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1.5 数据分析
采用Office 2016和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法进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
施药后7天,观察发现各药剂处理区的小麦叶片颜色、株高等方面与清水对照区无差异,未见药害及生长发育异常情况。
2.2 供试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药后7天(表2),处理3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6.50%,显著高于处理4、处理5、处理6和处理7的防效,与处理1和处理2的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1与处理2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0.84%和59.11%,高于处理4、5、6、7的防效,但各处理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4、5、6、7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53.36%、52.75%、51.04%、50.84%,各处理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药后10天(表2),处理3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77.88%,显著高于处理5、6、7的防效,与处理1、2、4的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1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74.23%,显著高于处理7的防效,与处理2、4、5、6的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2和处理4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3.26%和65.72%,高于处理5、6、7的防效,但各处理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5和处理6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4.42%和62.99%,高于处理7的防效,各处理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药后14天(表2),处理3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77.70%,显著高于处理4、5、6、7的防效,与处理1和处理2的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1和处理2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0.28%和69.61%,显著高于处理7的防效,高于处理4、5、6的防效,但各处理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4、5、6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3.76%、63.33%、62.77%,高于处理7的防效,但各处理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7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相对较差,防治效果为59.99%。
表2 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3 结论
处理3、1、2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防效分别为77.88%、74.23%、73.26%。处理4、处理5、处理6和处理7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防效在60.90%~65.72%之间,表明7种药剂均可用于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为了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建议生产上轮换使用。
4 讨论
新疆北部地区大都是冬、春麦混播区域,增加了白粉病侵染危害的时空跨度,易造成该病害爆发成灾。目前生产上抗病品种匮乏,因此药剂防治是控制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措施。胡建玉[19]和高革新等[20]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施23%嘧菌酯·氟环唑SC后间隔7~10天再次喷施23%嘧菌酯·氟环唑SC,显著提高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药后10天,75%肟菌·戊唑醇WG 202.50 g/hm2添加增效剂迈飞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达到62.99%。张伟等[21]研究发现75%肟菌酯·戊唑醇WG二次施药后防效高于一次施药后的防效。采用小型植保无人机施药后14天各药剂的防效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当地防治小麦白粉病普遍施药2次,即第一次施药后7~10天进行第二次施药,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危害。本试验只开展了小型植保无人机喷施1次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防效的影响,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开展2次施药后防效评价、小麦白粉病抗药性监测、抗病品种布局方式及耕作制度等不同因子对小麦白粉病防效的影响,进而在农业生产上优化组合各种生态因子,在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危害的同时减少杀菌剂的使用量,建立麦田病害科学高效防控体系,保障新疆粮食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