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2022-11-30黄鹏,杜鑫
黄 鹏,杜 鑫
(1.铜陵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消费主义思潮,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无处不在。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消费主义思潮渗透,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厘清消费主义思潮本质和其侵蚀就成为高校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厘清消费主义思潮本质
消费主义思潮形成有着丰厚的土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为消费主义思潮的形成提供了养料。从经济根源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资本积累,其结果是为了实现“商品到资本的惊险跳跃”,制造“欲望之无限”,挑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塑造以消费为核心的消费模式,资本家成为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最终受益者。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影响,凯恩斯主义通过刺激性经济政策来扩大消费,助长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滋生。从文化背景来看,同中国社会一贯倡导的合理节制个人欲望,追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方式不同,长期以来,“消费至上”“征服自然”等观念已经深入美国社会的文化基因中。从社会根源来看,资本主义国家营造的消费主义思潮,导致人们对商品的符号或代码意义居于真实使用价值之上。正如彼德里亚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1]。可见,消费主义思潮通过制造“伪消费欲望”刺激人们进行盲目消费,把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无限消费作为最高追求,从而使人们陷入“为消费而消费”的陷阱。消费主义思潮将消费和身份地位划上等号,以刺激人们通过不断消费来获得附着于商品上的“时尚”“尊贵”等符号价值,使得消费变异为不再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结果必然导致“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的,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2],这也是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异化理论的现实例证。
从比较的视野看,消费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学说以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其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就是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旨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异化消费观和人类中心主义学说则是消费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其表现就是追求过度的消费欲望,无限度地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共同富裕,而消费主义思潮的形成源于资本家为了兜售积压的库存商品,通过鼓吹消费刺激经济持续增长,单纯地将经济的发展看作国家的发展,由此消费就成了资本增殖的手段。从核心理念来说,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则是强调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消费主义思潮通过消费彰显身份地位,以此来掩盖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财富分配和占有的两极分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政府倡导的消费升级也与消费主义思潮有着本质不同。我们倡导的消费升级强调“把扩大消费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3],提出要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升级的必然要求。这种消费升级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更是注重绿色发展,这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消费主义思潮遵循资本逻辑,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盲目扩大生产,在生产商品时排放大量的废水、废弃物,势必对人类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又面临着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和思想文化激荡的复杂环境。特别是随着科技的飞跃式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便捷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同时,消费主义思潮也通过网络全方位渗透,大肆贩卖着各种符号消费信息。因此,这对那些辨别能力差、极易受到错误思潮误导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二、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分析
为掌握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于2021年7月选取了铜陵学院2019级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类专业近1700名二年级本科生作为样本,用问卷星发放了调查问卷,发出问卷17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2份,其中女生907人,男生725人。问卷主要围绕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主义思潮内涵的整体认知、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等问题开展调查,问卷设计调查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1.关于大学生消费理念的问卷调查结果。这方面主要围绕平均每月生活费、消费资金主要来源、每年“双十一”时的购物理念、消费时比较看重的因素和崇尚的消费观念五个问题来设计问卷。从统计结果来看,65.87%的学生每月生活费集中在1000~1500元;96.51%的学生其生活费来源为父母资助;“校园贷”和其他来源占比19.42%;在“双十一”等购物旺季时62.38%的学生比较理性,认为没有真实需要一般不会购买,23.59%的学生会额外购买一些推送好物,12.89%的学生在没需要的时候也会买一些,1.16%的学生疯狂购物,不清空购物车不罢休;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依次为质量、价格、外观和品牌;88.73%的学生崇尚理性消费、节俭消费,18.69%的学生选择适度透支,3.13%的学生大量透支消费或借贷消费,也有5.09%的学生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
2.关于消费主义思潮及其在中国蔓延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这方面主要围绕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内涵和实质的总体认知、消费主义思潮蔓延的主要原因、消费主义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四个问题来设计问卷。从统计结果来看,51.29%的学生认为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双重的,26.9%的学生则认为不好说,17.46%的学生认为积极影响占主导,4.35%的学生认为消极影响占主导;关于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认识上,总体比较理性,超过40%的大学生都认识到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符号消费”,是“伪消费欲望”,但也有35.66%的大学生认为消费主义思潮是以扩张内需而拉动生产的经济学理论,21.08%的大学生对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认识不太清楚;62.75%的学生认为是攀比心理,关于消费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超前消费、追求名牌、月光族的人数占比,分别为71.75%、64.5%、66.5%。
3.关于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的问卷调查结果。这方面主要是通过设计消费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侵蚀的主要表现和影响两个问题来进行问卷。从统计结果来看,82.79%的学生认为过度消费给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61.48%的人认为消费主义思潮扭曲了大学生消费观念。79.9%的学生认为消费主义思潮使人的价值取向功利化。在现实层面,商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鼓吹人们进行消费,不断增加商品的生产,但增加生产的过程中必然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势必对环境造成损害;消费主义思潮引发的一系列超前消费行为加大了社会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渐行渐远,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公正”的理念。在个人层面,“诚信”是道德思想观念的基础,更是每个大学生身体力行的主要规范。消费主义思潮鼓吹人们为了刺激消费,不断催生出超出真实需求的消费欲望,违背了诚信的道德准则。
4.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问卷调查结果。这方面主要围绕政府如何遏制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盛行、学校教育如何消解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两个问题来设计问卷。调查中70.71%的学生认为,政府应该完善有关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无节制的过度消费行为;86.4%的学生认为政府要带头倡导和践履科学的消费观念;58.82%的学生认为政府要充分组合政策杠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以抵制消费主义行为的盛行;60.78%的学生认为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人们抵制消费主义的影响;82.9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引导学生全面认清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81.86%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政课应发挥关键课程的引导作用;70.59%的学生认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71.94%的学生认为在校园文艺体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二)问卷调查得出的几点结论
基于上述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消费理念整体较为理性,但缺乏理性者也有不少。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下,有少数大学生过于强调商品的价值,认为人生的幸福和意义仅仅在于物质世界的丰富,片面追求物质享乐,甚至有少数大学生将自身地位与消费能力画上等号。例如,在“6·18”和“双十一”等购物旺季来临时,虽然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购买商品,但仍然有近1/3学生受到商家的鼓动和诱导,不理性地去无限消费。
2.部分学生存在对消费主义思潮本质和影响认识存在误区。消费主义思潮引发的消费行为诱导人们不断放大物质欲望,极少数学生纵情于享乐,狭隘地认为消费即幸福,丧失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内生动力。虽然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仍有近1/3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其本质是以扩张内需而拉动生产的经济学理论和学说,甚至把消费主义思潮和我国现阶段倡导的消费升级等同。
3.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些大学生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享受,忽视了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忽视人的主体价值身份,进而淡化民族身份认同。因此,为了不断满足“伪消费欲望”,刻意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盲目攀比和跟风,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谈不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部分学生为满足超出自身能力的消费需求,去进行“校园贷”“套路贷”,不断编织谎言向周围亲朋好友借钱,从而导致深陷泥潭。
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需要提升。毋庸置疑,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是全方位的,但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消费主义思潮的抵御能力,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从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归根到底,培育路径的落地落实还需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者相统一,总体来看,目前这三个方面已形成共识,但在方式方法上如何创新还需要提升。
三、消费主义思潮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如何消解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消极影响,既需要系统谋划,也需要协同发力,当前关键是要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教育引导
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集合体,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识素质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科学的消费观等层面,而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引导的关键课程,具体来说,除形势与政策课(本文不作讨论)外,在思政课其他必修课中要加强教育引导。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强化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变得“精致”和“利己”,实质上并未真正树立起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信仰。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认清消费主义思潮的特点、表现和实质,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自觉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理直气壮地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消费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自然观。消费主义思潮主张“消费决定一切”,异化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了满足人们不真实的消费欲望对自然进行无限索取和消耗。要引导学生对上述行为进行深刻反思,认清消费主义思潮的实质,从而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该课程还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灌输”到大学生头脑中,摒弃不科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梳理并讲清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重点是讲清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反对浪费铺张、限制资本无序扩张,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地开展对消费主义思潮的斗争,引导学生把理论认知转化为自身行动,自觉养成追求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善于从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引导大学生读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其形成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认同。从百年党史学习中明白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因为有着先进的文化作为指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先进文化的简约表达,大学生要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丰富精神世界,自觉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
(二)注重实践养成
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认真开好高校“劳动教育”课,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接受锻炼,懂得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靠着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和艰苦奋斗取得的,进而养成勤劳致富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观念。要加强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组织大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实训,使学校教育和校外实践互动衔接,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
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可以开展读书报告分享会、组织红色基地参观,感悟到革命先辈的付出,体会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开展与新发展理念相关的学术讲座,从认知层面增强对消费主义思潮的鉴别能力。开展诸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征文大赛或演讲比赛等各类赛事,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例如:召开“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论证会,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和价值引领功能。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对于吃不完的饭菜进行打包,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三)完善制度保障
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已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这是强化法律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举。当然,写进宪法与形成实效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或者相关的制度层面细化落实落地方案,加强操作性,确保“最后一公里”落地。
规制资本的活动边界。政府要完善制度进而规制相应行为。例如,对商品进行过度包装和炒作的行为加以规制;对于商家为了倾销产品,使用夸张的广告语言诱导人们进行“攀比消费”和“炫耀式消费”、花费巨款聘请明星代言等资本活动进行规制;对于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水和污染物的企业依法进行顶格处罚,在全社会倡导形成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净化网络空间。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针对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系列为谋取利益而鼓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来彰显自己身份地位,以及煽动人们无限追求超出自己真实需求的消费主义思潮言行,必须依照互联网管理相关法律实行顶格处罚。在净化网络空间的同时,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表现形式和网络展示方式,提升其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消费主义思潮对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产生了影响,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铜陵学院1600多名学生作为样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当然基于样本的数量和选取范围、典型性有限,调查结果难免存在以偏概全,但我们仍能管中窥豹,获得了一些整体性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整体较为理性,但缺乏理性者的占比也不容忽视;部分学生对消费主义思潮本质和影响存在认识误区;一些大学生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享受,忽视了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忽视人的主体价值身份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认清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当前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消费升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消费升级决不能与消费主义思潮画等号。消费主义思潮鲜明的物质性、典型的符号性和强烈的炫耀性等特征警示我们,要超越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坚决反对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炫耀消费。
随着社会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宪法,成为全社会遵守的主流价值观,自不待言,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履者和重点人群。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中需要深化相关研究:一是关于消费主义思潮的形成与资本逻辑关系的研究。厘清两者关系,有助于在探寻对策时抓住关键点。二是整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需要从政府、社会、学校维度协同发力,惟其如此,才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