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11-30傅益南

关键词:跨学科政治思想

傅益南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具备跨学科的重要特点,随着不断深化发展,其分支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而跨学科研究于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进入到了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经历了20多年的“励精图治”,必然受到了跨学科的“洗礼熏陶”,使其自身领域发展的规模渐成,以及相关理论方面也不断完善和日趋优化,由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跨学科融合的特征和趋势。但相比较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的其他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具年轻化、时代化。因此,针对跨学科的这一重要特征,在坚持独立性的基础上,遵循理论研究规律、思想工作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创新发展规律,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优秀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深入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领域内的跨学科现状和未来可能发展的具体方向,以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跨学科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溯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起点

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本产生来看,其最初来源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提出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实施。此后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早研究的学术论文出现于1993年,由此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加之网络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新机遇。

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脉络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期探索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是由网络媒体所引发的爱国意识为视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办法,以校园文化和资源为切入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渠道以及以网络文化和舆论为出发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方案。第二阶段是深入挖掘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化价值观所导致的消极影响,以及学界提出了“网络隐形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网络上的公益视频、热点讨论、事件点评和微博发布等形式进行教育理念的营销,逐渐形成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制。第三个阶段是综合拓展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是提出了关于媒介素质的概念,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舆论氛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如何以感性和理性去平衡教育双方的关系[1]。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亮点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它的最初形成离不开各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依据自己的专业所阐发的理论知识与观点体系,这些学者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实践者和企业的从业者等。正是由于各自的身份背景和实践经历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既定的理论体系之前,各个学者只能依靠本身的专业学科素养与知识理论去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其中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当具有的本质和涵盖的范畴,以及依据各自的工作实践经验去探索和总结该学科形成发展的规律等[2]。随着“新媒体、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应产生继而发展壮大起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研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结构、研究框架和知识体系,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网络舆论的掌握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群体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建设、大学生网络心理指导等内容,而对这些内容进行溯源发现一大突出亮点,即对不同学科成果的借鉴与融合[3]。而结合目前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的著作、论文的选题来看也越来越倾向运用不同学科的视角,主要通过其他学科的理论视野进行对照和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也造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跨学科是必然趋势。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契机

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论坛等纷纷加入到了“网络媒体”之中,推动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着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改变,由此也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为依托平台,提升了跨学科的研究质量[4]。网络本身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资源共享作用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发展有了更加强大的平台支撑,并利用其特点形成更加全面的跨学科成果。第二,新兴学科逐渐出现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研究之中。时代所孕育出的新兴学科包含了社会科技进步与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能够有所突破,且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大学科更加站稳脚跟。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学术界的支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相关学科的借鉴融合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学者需要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点进行创新与发现,寻找新的突破点与研究领域。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不同学科的借鉴融合既是各类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领域探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果以人的行为活动为研究视角,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体现的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能够满足于人的基本生存和现实需要的主体性活动,从这个层面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心理活动特征以及发展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本身就是通过逻辑演绎、理性思辨来探讨网络所存在的本质,整个的过程则是偏向于静态型的。而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操作的这个过程则是动态型的,在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当中,要想探讨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接受情况,须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完善。

心理疏导源于心理学,本身是一项特殊的教育功能,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单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法来看,它是一种通过改变人的心理认知、干预人的心理情绪,进行人的行为意志调控,以此来疏通人的消极情绪和不健康心理,排解心理困惑和引导人的心理活动朝着积极和健康的方向发展[2]。而在网络空间之中,心理疏导所面对的主要是对网络依赖较强的群体,针对群体不同成因与动机的网络行为,采取认知疏导、情感情绪疏导、人格倾向疏导、人际交往关系疏导以及社会心态疏导等方法[5]。由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地跨学科借鉴心理学中心理疏导的理论与方法,在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对话中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格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主体在网络交往与网络对话的过程中达成信任并形成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共识,以这种共识来疏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和价值观问题,从而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融合,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倡导以人为本、对话交流、角色感染以及心理引导等教育理念,更加彰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科学化并使其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注重人文关怀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学科的交叉融合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这离不开现代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因此传播学逐渐纳入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之中。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传播学之时,可以参照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发挥教育功能,传播主体在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选择、加工、发布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作用。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是由施教者提供,且能被受教者还原为施教者本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施教者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将传播内容加工为受教者易于接受的信息,并将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给受教者。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是施教者通过网络手段对受教者进行政治与道德意识的教育,基于网络传播媒介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对象是利用现代化网络传播技术实现整体传播的受教群体,由于传播对象存在零散分布的情况,运用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可以对“碎片化”的受教者实行全面覆盖传播,来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第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是经过网络手段或媒介实行传播之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动等方面都产生了改变,并对该改变进行评估,以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达到预期[6]。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到传播学融合,使其形成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研究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对网络传播现象的诠释。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学科的交叉融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与发展有赖于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且容易吸收的就是教育学所提供的“养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学的“养分”,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跨学科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育学是由教育原理、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学校管理理论四大部分内容构成其学科体系,该体系可以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构架支点。首先,德育理论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可将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结合,如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网上教育活动、网上舆论引导以及网络突发事件处理等内容[7]。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面向网络具体实际情况与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对网络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与研究,又可以运用网络数据统计分析法及网络问卷调查法等进行各类量化的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静态分析有利于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的性质、网络意识形态及网络现象的关系,通过动态分析有利于认识和把握网络教育的发展动向及变化规律。最后,采用教育学中的教育观察法及教育调查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理论来源于有目的且有计划的直接观察网络教育现象,积累网络现象的具体资料并对其归纳、总结和分析,得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同时为了探索出解决网络教育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召开网络视频会议、网络在线访谈、发放网络调查问卷以及收集大量有关网络思想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实际材料等教育调查相关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

三、跨学科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运用

(一)虚拟人际关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运用

“虚拟人际关系”来源于美国学者莱尔格尔关于虚拟社会的阐述,该学者认为网络社会中拥有足够多的用户、足够久的讨论以及足够充分的情感则会形成网络人际关系。虚拟人际关系作为网络信息时代下交往方式的必然选择,具有“全球化”“超时空”“跨文化”等内在本质特征,对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虚拟人际关系会导致自我认同危机、网络信任危机、交往异化危机以及网络谣言与网络围观等自主性丧失的问题。因此,在跨学科视域之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能通过虚拟人际关系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解决。

其一,融合教育学推动虚拟人际关系走向“虚实和谐”。充分利用多种优秀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整合,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价值导向性,改变“缺位”与“失语”状态。其二,融合传播学实现虚拟人际关系的“时空转向”。首先,利用网络传播与数据采集,针对不同群体的虚拟人际关系进行有效干预;其次,加大网络传播的管理力度,坚决扫除腐朽与错误的虚拟人际关系;最后,虚拟人际关系也需要榜样的力量,积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正确传播与引导作用,由此实现从现实社会到虚拟社会的时空穿越[8]。其三,融合心理学塑造虚拟人际关系的“价值传递”。通过网民与网民、网民与社会、网民与国家三个层面的有机互动,以情感的信息传递功能对网民的能力与行为进行影响,从而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二)典型技术手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运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直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而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如思想政治理论网、校园新闻宣传网、党群建设网、学生工作网以及心理咨询网等。因此,在跨学科视域之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站建设方面的典型技术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一,融合传播学的内容传输技术。首先,通过传播内容的全面性来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需要依托网络媒介来开展理论教育、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等综合工作。其次,通过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来获得受教育者的信任感,需要对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和筛选,并且明确信息来源,使受教育者有清晰和明确的认知。最后,通过传播内容的导向性来树立受教育者的方向感,需要对内容的教育意义以及内容引导舆论的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其二,融合心理学的群体互动技术。教育者通过主动深入到BBS、论坛、留言板等群体互动的网络社区,同受教育者进行对话与交流。首先,根据大众化心理特征推动网上集体建设,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打下组织基础;其次,利用心理疏导原则明确网上集体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规律性奠定基础。其三,融合教育学的个性网络技术。随着微信公众号、知乎问答及抖音等新兴个性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个性化”深入,结合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受教育者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经验阅历及人格特征等方面有的放矢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9]。

(三)网络舆情体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运用

互联网时代下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诞生,使得网络数据与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趋势。而当这类数据与信息不断聚焦演变成为集体性或公认性的观点时,网络舆情就此形成。网络舆情通常包含政治舆情、经济舆情、文化舆情以及社会舆情等,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研判及监控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在跨学科视域之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舆情朝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的方向发展。

其一,融合传播学的网络舆情引导,以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由于网络舆情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把握其关键节点与传播时效,充分结合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网络舆情“一边倒”的原因,先发制“舆”,做好因势利导与造势利导二者的结合,在网络舆论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穿透力及影响力。其二,融合教育学的网络舆情研判,以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当面对网络平台的海量话题讨论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其信息公开化的讨论趋势,通过教育学的分析、批判、推理等教育要素对网络舆情的热度、观点及情感倾向进行研判,高度关注负面网络舆情的“水位表”反映作用,及时采取正确且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控。其三,融合心理学的网络舆情把控,以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对网站的讨论平台进行公众舆论日常监管,融合心理学中的“人际互动”同“问政”相结合,解答网民的困惑并传播正能量,且运用“群体效应”融入当前较为关注的网络意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主动引导网络舆情,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声。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表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现实与网络的问题,尤其是在解决重大的思想观念问题方面。因此,在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同时,应当将其理论研究同其实践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应用到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或者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会贯通,形成新的原则和方法,以更加有效地指导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理论与实践二者高度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这样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程度,仅仅以某一门学科知识或者某一种方法原则来研究其庞大的体系结构,难以揭示其本质内容的全面性与复杂性[10]。因此,把跨学科研究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现实问题的动力,将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应有之义,如此才能不断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加全面、更加健康和更加持续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跨学科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思想与“剑”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