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实问题与改革策略
2022-11-30张慧燕夏爱林
张慧燕,陈 琳,任 建,夏爱林
(1.安徽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是连接公共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桥梁,基于课程的重要性,目前已被调整为必选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英语词汇学习,包含材料科学基础和分类,金属材料的命名、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生物纳米等先进材料;第二部分是学术会议、期刊、科技文献检索的知识;第三部分是英语个人简介及面试准备、科技论文阅读与翻译的实用技巧。
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实问题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内讨论、课堂练习环节,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工程的专业英语词汇,熟悉学术会议和科技论文读译的基本知识,了解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为后续开展专业研究提供必需的英语知识储备。目前该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内涵不清。目前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工程的英文命名规则,使学生掌握科技会议和科技论文撰写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其定位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内涵,致使教学内容侧重专业词汇的介绍与翻译,缺乏针对性和关联性。教学依然采用教师主导的课堂灌输模式等,最终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大量零碎无关联的知识点,并借助翻译工具检验学习情况,“教”与“学”双方均未能领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无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第二,学生学习现状亟待改善。一是学生学习态度懈怠。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学期,课时为24学时。此时学生早已结束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并已完成大部分专业课程学习,容易导致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临近研究生入学考试,本有心学好专业英语但又正在积极备考的学生,考虑到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考研英语的考察范围差别较大,而不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课程本身是一门学时少的选修课,导致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二是学生基础薄弱。新工科教育体系下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多、范围广、专业词汇和长难句多,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欠缺,加上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部分学生对专业英语讲述的专业内容难以理解,易产生挫败感,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第三,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脱节。教材方面,材料专业类英语相关教材版本虽多,但内容多有交叉重复,整体偏旧,很多新兴材料涉及较少。由于针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英语相关教材较少,目前课程选用教材是范积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材料专业英语》,内容共分为8章,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简介、金属与合金的结构特征与分类、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先进功能陶瓷、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生物材料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和展望、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应用、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研究进展。教材的内容涵盖面广,每章节后辅以词汇表和解释,同时也加入了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的相关内容。然而,作为一本十多年前出版的教材,其内容的前沿性有待商榷,加之有些内容的编排缺乏逻辑连贯性,语法知识和翻译技巧中的举例代表性不足,课后习题形式单一,不能起到锻炼和巩固学习内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搜集相关内容、自制课件进行补充,但容易出现讲授内容不全、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够等问题。
第四,教学手段与模式单一。目前该课程多采用对课文或科技文献的翻译与阅读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或传统板书等手段,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被动接受。对于本身有兴趣学习专业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是高效且直接的,但往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于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都较薄弱的学生而言,此种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满足他们对知识与能力提高的需求。
第五,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主要由材料学专业的任课教师担任,其优点是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缺点是英语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口语水平不高,存在单词发音不准、长难句语法讲解不深等问题。基础英语教师与专业英语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专业英语教学基本上为翻译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差。
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策略
(一)教学目标凸显“应用能力培养”
专业英语是一门应用型英语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对专业词汇的积累、阅读技巧的掌握、科技英语文体形式的熟悉,最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工具进行“听、说、读、译、写”实际工作能力,比如获取所需信息、阅读英文资料、听取学术报告、与国外同行交流等。安排一部分时间将课程的教学目标等清晰地传达给学生,指出该课程不同于公共基础英语对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也不同于学生观念中应试型英语的标准,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1]。
同时,强调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2]。(1)学习专业英语实现自我获取知识。培养方案中同一学期开设的实践课科研训练,就是学生运用专业英语和科技文献检索的相关知识,查找、阅读、归纳总结并撰写出相关课题的文献综述。以此为例,让学生了解学习专业英语对今后学习与工作中信息获取的意义。(2)学习专业英语应对考研和求职面试。大部分学生在第七学期都忙于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或求职应聘,教师以此为契机,强调专业英语在考研复试和涉外企业的面试环节中的重要性。(3)熟练掌握专业英语保障科研和涉外交流。本学科绝大部分高水平论文和技术都来自世界上科技发展先进国家,必须通过查阅外文资料或参加学术交流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想要掌握所在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很多情况下需要查阅技术专利、阅读进口设备说明书、对外交流等。(4)对于有留学或国际进修计划的学生,专业英语更是对面试与后续的海外生活工作有着较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未来的学术或职业发展。
(二)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科技性”
结合课程目标,设计四大类教学内容:一为专业词汇,二为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与翻译,三为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训练,四为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的结构。第一类主要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金属与合金的命名、金属材料的结构特征和表征方法、金属材料的性能分析和检测技术、先进金属材料五部分。第二类主要通过讲解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的区别,帮助学生尽快抓住阅读和翻译技巧的重点,如词意的引申、前后缀构词法[3]、常用时态和被动句式、从句与修饰语等,并采用金属材料工程相关的前沿研究报道辅助练习。第三类在前两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优选与金属材料工程相关的视频资源,加强听力练习。其次,布置口头报告大作业,由学生自选主题。另外,以“模拟面试”的形式,将学生分为“面试者”和“面试考官”,通过自我介绍和提问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第四类是训练学生对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和对论文结构的了解,选择文献的依据是每个学生即将开展的科研训练,亦即第八学期毕业设计的课题。
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并没有强调“写”的能力培养,工科本科阶段专业英语的写作,可以建立在良好的“译”能力基础上。对于大部分工科本科生,能将中文论文转译成准确流畅的英文,已经是综合掌握了两种语境和语法区别,能较好地使用专业英语的工具。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翻译教学的重点也应该转移到在智能翻译结果的基础上,实现专业上更加科学准确,语言上达到“信、达、雅”[4-5]。
(三)教学方式、手段彰显“现代化和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提供标准发音素材,加强英语听说锻炼。多媒体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摆脱惧怕发音不标准的心理障碍;讲解英语自然发音法,介绍英语重音位置与词性的关联以及语句中重音的使用对表达语义的影响。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段落或专业词汇、录制音频提交作业,教师能及时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及发音问题,做到因材施教。
运用互动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针对第一类教学内容,主要采取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将重点专业词汇标记,灵活引入阶段性提问,一方面避免学生长时间填鸭式接收信息,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第二类教学内容,一部分是关于专业词汇的特点与构词方法,另一部分是科技英语时态、句型等语法知识,想掌握这类内容必须结合课上习题及时练习和巩固,习题内容结合当天所讲专业知识,从科研文献、发明专利或设备说明书中选取,习题类型灵活多变,可以是选择、填空、翻译或仿写。第三类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观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的英语字幕原声短视频,并布置观后测试题,题目难度逐层递进,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考察,同时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听力水平。如:题目一“写出印象最深刻的几个词及它们的意思”,题目二“写出短片中所关注的是哪种材料的哪方面用途”,题目三“写出短片中提到这类材料在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四类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任务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上所学文献检索知识,查阅与科研训练或毕业设计题目相关的外文文献,并记录下具体检索的关键词与使用的数据库等信息。使用检索到的文献,实时指导学生熟悉科技论文的构成部分和行文特点,并完成课上练习,即对论文摘要的阅读、理解和结构划分。
通过自主式和任务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科技文献的读写和翻译能力。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口头报告”,教师布置一道开放题目,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用品或器件等,描述可以用于制作此物品的材料有哪些,在性能上分别有哪些特点,利用网络工具查找相关资料,最后总结并制作成PPT形式上传到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对提交后的课件进行筛选,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以演讲方式展示,并以他们为组长将授课班级按一定人数划分为几个小组,组内其他成员负责对报告人提问,每组的总时间控制在10~12分钟,每次课安排2~3组,最终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和任课教师评分,不同组别之间可以提供对比和评价参考。另一种是“模拟面试”,具体步骤与“口头报告”类似,从学生初步提交的作业中选出代表性的几人作为“面试者”,分组确定其他组员为“面试考官”,在课堂上每组完成自我介绍和提问环节,最终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和任课教师评分。
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良好的互动体验,提高了听、说、读、译、写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学习评价强化“过程性”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考核引入过程性评价的理念,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百分制,课程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相结合的方式判定。
平时成绩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出勤、作业(个人作业、小组作业等)、课堂讨论、随堂测试等结合的方式评价。平时成绩包括:出勤(20%)+个人作业(30%)+小组作业(25%)+课程讨论及测验(25%),强调了对团队协作和听说读译写综合能力的考量。
将期末考核办法改为闭卷考试,考察范围主要是专业词汇、普通词汇的专业化和阅读翻译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实践表明,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重视程度提高,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我校已形成一支主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中青年教师团队,主要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系的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组成,同时重视与外语学院教师的沟通与研讨。
每学期召开一次院内经验分享会,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考核方式进行全面的研讨,提出下一步改革措施、预期效果等。
每年召开一次跨院交流会,针对院内经验分享会总结的问题和举措,通过共同探讨全面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改革办法进行细化和优化。
每年考核结束后,针对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抽调不同英语学习层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改革效果,在之后的分享会和交流会作为议题之一,指导课程持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