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2022-11-30王安平
王安平,刘 亭
(1.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亳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1]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是历史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关键。新中国成立开启意识形态建设新纪元,注重置身历史长河总结全局性的历史经验,又强调聚焦特定时期对局部历史经验的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逻辑一脉相承、前后贯通,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守正创新提供了理论遵循与实践参考。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从实践的、理论的维度进行了研究,为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学理支撑,但在认识的系统性、研究的精准性和总结的深入性等方面,仍有持续拓展的空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概述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内涵。其生成逻辑和历史国情是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内涵
意识形态是人类生产劳动、语言思维和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反映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有组织地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中巩固意识形态的重要法宝,意识形态的性质方向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方向[3]。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探究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意识形态工作是以主导思想观念体系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教育活动。”[4]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思潮起伏、斗争激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理论供给、创新宣传方式,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路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承载着理论传承、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特殊使命。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范畴,是意识形态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生成逻辑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以19世纪中叶的工人运动为背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主线,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马克思在论证社会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时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三大改造、推进工业化建设,为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意识工作的科学指南。毛泽东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深入论述了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指出,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意识形态斗争。他强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6],并把宣传马列主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刊物,建立夜校、开展扫盲运动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创新宣传工作方法、批判错误思潮,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宝贵经验是落实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促进认识的深化,而且善于从实践中抽象出科学的理论,实现实践的升华。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秉持思想建党的原则,坚持“三大优良作风”等,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中国共产党结合“最大实际”,围绕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多路径、多层次传播,提高广大群众的理论自觉,凝聚了强劲的革命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
第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斗争是普遍存在的,新中国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划定的势力范围,影响了世界意识形态的格局演变。西方帝国主义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对立,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通过培植反华势力,诋毁否定马克思主义、瓦解社会主义等虏获人民的精神意志,试图从根本上颠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强势渗透的复杂国际形势和严峻周边环境,中国共产党强化精神支柱,巩固马克思主义根基,夯实了意识形态安全线。
第二,我国多元并存的意识形态格局。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全面转型时期,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尖锐。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城市小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左倾主义思想、修正主义思想甚嚣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斗争激烈;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反复较量。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多元思潮对大众思想的侵蚀,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消解和对社会主义的强势挑战,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宏伟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引领多元思潮,在思想交锋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活力。
第三,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紧密团结、思想空前解放和文化高度繁荣。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优势,将新闻、报纸、广播等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宣传网,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考察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形势和艰难繁重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双重战略,发挥意识形态工作优势、创新意识形态建构方式,实现了意识形态建设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教育
第一,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地加以创造性运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巩固和发展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怎样巩固和发展意识形态”的艰辛探索中,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积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对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深刻启迪,是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史上的光辉历程。
第二,翻译出版经典著作。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天花乱坠的话“俘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要任务之一。1951年10月、1952年4月和1953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出版发行。《毛泽东选集》的大量出版激发了群众的学习热情。1955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中文版也陆续出版,大量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传递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火,促进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第三,提升意识形态主体能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提升意识形态主体的能力是对革命时期党意识形态工作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基层新增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高的人员,组织了大规模的理论教育学习活动,在全国掀起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潮。新中国成立初期创新性举措,提高了意识形态主体的思想觉悟和宣传动员能力,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量,强化了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共识。
(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多元传播
第一,大力发展大众传媒。正确的意识形态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武器。1954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城镇广播站705个,有线喇叭49 854个”[7]。据统计,1956年报纸总数已达347种,总印数达26亿份之多[8]。流动图书馆是宣传中心政治任务、解答群众疑惑、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又一重要载体。1956年全国工会图书馆发展到17 486所[9]。大众传媒等意识形态传播系统,凭借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对传播意识形态理论、净化意识形态舆论场、扩大意识形态影响面发挥重要效用。
第二,广泛推进文艺改革。新中国成立为文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文艺是民众公共的文化空间,文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是宣传教育工作。中国共产党强调,文学艺术要为大众服务。1956年的电影观众数量达到了13.3亿人次[10]。戏剧、快板、歌曲等文艺方式的大量使用,思想宣传语境的净化,符号表征系统的完善和话语表达体系的创新,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使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群众的生活中,厚植到群众的意识中,为群众所接受。
第三,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是党之大计,是强化意识形态认同的有力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改革创新高等教育体系,取消旧学校的训导制度,清除“反动遗迹”。1952年10月,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的讲课顺序和课程学时等进行明确规定。《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将中国革命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列主义基础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所,政治课程的改革发展在“改造大家头脑”,进一步清除“旧我”,塑造“新我”,使大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促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
第一,开展扫盲运动。毛泽东强调,“从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建设新中国的必要条件”[11]。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各地实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分主体、分区域、分阶段,循序渐进促进工农群众“既翻身又翻心”。1956年,通过建设业余学校,举办学习班、组织识字小组等方式,使广大群众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熏陶。1949年至1960年,全国总计扫除文盲9 940万人[12]。扫盲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政治启蒙运动,将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扫盲相结合,使主流意识形态前所未有地融入到中国社会。
第二,推进思想改造运动。知识分子是意识形态产生、传播的重要力量,争取改造知识分子是党的重大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有各类知识分子约200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0.37%[13]。1951年秋至1952年秋开展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1951年,《关于知识分子改造问题》阐释了思想改造运动的重大意义、价值遵循和践行准则。1952年9月,全国77%的高校进行了思想改造。广大青年知识分子通过革命的再教育,实现了思想的纠偏和规训,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力和思想凝聚力。
第三,深化整风整党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着力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从思想组织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1950年5月至1954年春进行的大规模整风整党运动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提出把加强理论教育、整顿党组织作为今后党建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通过进行典型试验,确立干部轮训、参加理论考试等方式,极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整风整党运动借助研读文件、总结工作、开展自我批评,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党员干部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追求。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的伟大实践,是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史上的宝贵财富,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筑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
第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残余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的舞台,其触角无处不在,成为禁锢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中国共产党广泛运用报纸、电台、展览会等宣传阵地,批判旧思想,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华大地上绘就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壮美画卷。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去中国化”、“全盘反传统”和“彻底西化论”等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偏激行为,我们要树立辩证思维,创作出更多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第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情感认同,在中国,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建设发展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出版红色书籍、传唱红色歌曲、树立红色模范等方式,促进了革命精神的普遍传播,鼓舞了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铭记光辉历史,推进“四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加大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发扬。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有力支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广泛组建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生活馆,有步骤地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普及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从新的社会实际出发,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认同。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削弱,我们要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和“人民之问”的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
(二)培育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第一,抓住党员干部的关键少数。中国共产党是把握意识形态大势、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的根本力量。1950年的整风运动、1951年至1953年的整党运动,采用教育惩戒并用的方法,使全党受到了思想淬炼、接受了精神洗礼。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念之基和坚定信仰之魂,开展全党理论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判断力和领悟力,有效破除了党内存在的意识形态迷障。新时代,续写意识形态工作新华章尤其要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弘扬建党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强化斗争本领,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第二,发挥文艺工作者的引领作用。文艺作品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创新,具有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坚持“双百方针”,组建大量的文艺工作团,负责全国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呼吸,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文育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宣传道路。为了更好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风险,文艺工作者要传承历史经验、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复兴主题,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第三,强化思政教师的先进性建设。思政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责任重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改造错误思想的政治学习运动,改革高校教育制度、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各类政治大学等,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的合格接班人。十八大以来,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牢筑意识形态的安全屏障。面对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形势,高校教师要增强时代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入耳入心入行,为开辟意识形态工作新境界注入磅礴伟力。
(三)与时俱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终结“三座大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迅速建立起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把思想政治工作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使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全面落实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使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更统一。
第二,贯彻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史的关键主线和重要着力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学艺术为大众服务的基本原则,通过舆论宣传,扫盲运动、典型示范等,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水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激发人民创造力、汲取人民智慧,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强化人民的“剧作者”地位,把握群众脉息跳动,让文艺的百花园永久为人民绽放。
第三,积极强化正面宣传教育。宣传工作就是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使我们的国家整个地变为一座伟大的学校。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大势,在继承传统与守正创新的融合统一中,拓展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我们占领意识形态高地,既要借鉴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又要因时而动,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阶段化、区域化、分众化精准传播。
四、结语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全面准确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史,“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1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工作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经验,又通过新的契合点,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伟大胜利,加深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端起历史的望远镜纵观全局聚焦关键,坚持客观全面地、具体历史地、实事求是地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是“看清楚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