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
2022-11-30化世太
化世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大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库移民伴随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产生,仅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水库移民人数就达1000万[1];截至2016年底,水库移民总人数达2000万余[2]。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水库移民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相关的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相继问世。不过,学者多采用理论层面的宏大叙事,且概论式的判断性论述居多,较少关注、论述水库移民生活及其心路历程。如此一来,本是历史主角的新中国水库移民,在历史书写中处于缺失地位,变成了冰冷的符号表征,这与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极不相称。现代口述史学理论为新中国水库移民讲述自己的历史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使移民书写自己历史的愿望成为现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为保证工程建设,2008年至2012年,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库区湖北、河南两省相关区域共计动迁34.5万余人。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是深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研究的必然要求,也可促进新中国水库移民史研究。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意义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关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保障移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赞扬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移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并向他们表达了敬意和祝福。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淅川县实地考察了解南水北调库区移民安置情况时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能发展、可致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一,丰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研究资料。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档案资料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档案资料在使用中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因档案馆管理制度等因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档案开放程度有限,档案资料不能被充分挖掘利用;二是可公开使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档案中,关于移民更多是“抽象的或粗线条的”记载,对移民的内心及其变化缺少笔墨记录。如若仅仅依据这些档案资料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的话,“容易出现对历史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简单化理解”[3],研究成果缺乏学术性和说服力,势必经不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幸运的是,随着现代口述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口述史料是国史研究的资料来源之一,也是弥补档案资料不足的重要途径”[4]的观点,已被众多学者所接受,且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中得以体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群体蕴藏着巨大资源,对典型安置区与代表性移民进行口述访谈和社会调查,收集、整理移民口述史料,可以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研究资料日渐多样化、日趋多元化。第二,深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研究。水库移民事业起步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学术界对其并没有展开独立的研究。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水库移民相关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这些成果或是对新中国水库移民政策进行梳理,或是对某一区域水库移民工作进行个案研究,或是对移民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已有学术成果虽促进、深化了水库移民史研究,但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水库移民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彰显,缺少“以移民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口述史理论成功实现了叙事对象由国家、民族或英雄人物向“社会底层”的转换,“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阅历、个人感受被作为史料保存使用,这无疑为历史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移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的主体,完全有资格参与完成自己历史的书写。让移民成为自己历史书写的主人,是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运用口述史学理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迁移安置及社会生活进行综合考察,分析移民的社会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论述移民社会适应与经济发展,探析移民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洞察国家、社会、移民三者的互动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研究。
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研究的现实意义。其一,讲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历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民心民生工程”,为保证该工程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湖北、河南两省库区34.5万移民群众搬离世代居住的故乡,迁往他乡。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开展口述史研究,可以更好地讲述移民故事。一方面,向公众传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的艰难历程。客观呈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牺牲和贡献,可以让社会各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同时让受益区居民明了移民的不易和艰辛,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人民群众的节水、保护水资源意识。另一方面,移民历史是“四史”教育的内容之一。把移民历史融入“四史”教育之中,弘扬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使受众在情感和精神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其二,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社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传统历史的建构单位主体是国家、地方与家庭,属于组织本位的历史构建。以人为中心研究历史,是历史构建的另一个战场[5]。两者在资料获取、内容书写、观点表达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开展以移民为中心的历史构建,可以将个人、家庭、村落、市县、国家等几个方面的历史串联起来,能够尽可能地呈现活生生的历史场景。移民讲述自己搬离故土、重建家园的感受与心声,是其存储在大脑中生活经历的反映,是他人所无法感悟和言说的,也是纸质档案等文献资料无法直接记录的。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可以倾听移民的声音,多方面检验国家、地方移民工作的成效,总结移民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对促进移民社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内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是坚持以移民为中心,在口述史理论指导下,对移民开展口述史访谈,让移民书写自己的历史。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生产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历史图景和现实状况,研究者要着重书写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书写移民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认知的口述史。这是开展南水北调移民口述史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从国家层面而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5]。然而,对移民而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致使自己及家人搬离库区,他们的思想是复杂的,也是动态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是中国农民思想深处共同的认知。在传统思想影响下,移民群众大多留恋故土。研究者要分析移民在搬迁前、搬迁进程中、安置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认知是否发生了变化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各级政府组织的政治动员在移民认知变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移民对搬迁拥有不同的社会心理活动。要分析移民心理类型,并探究不同类型的社会心理对移民搬迁工作产生的不同影响。另外,要考察移民搬迁后的社会心态。搬迁后移民社会心态状况关乎移民精神风貌,关乎移民工作成果的巩固。安置区党委政府多致力于移民经济社会发展,往往忽视对搬迁后移民社会心态的关注与关怀。搬迁后移民社会心态,尤其是女性、中老年移民的心态和情感世界值得关注和书写。
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权益保障的口述史。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移民权益保障得好,移民工作就能够顺利开展。反之,势必会损害移民权益、掣肘移民工作。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湖北省人民政府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十分重视移民权益的保障,对做好移民保障工作曾多次作出具体要求。尽管如此,地方政府(移民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水库移民政策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偏差或执行不到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移民权益。为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移民权益保障情况,研究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移民开展口述史访谈。一是要做好经济补偿与赔偿方面的访谈。了解对移民损失所进行的经济补偿、赔偿标准是否符合水库移民政策,与移民经济损失是否相匹配。二是要做好生产生活资源保障方面的访谈。了解安置区政府为移民提供的各项生产生活资料是否按照搬迁前的约定进行调配,是否有利于促进移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三是做好精准扶贫方面的访谈。了解移民搬迁后,安置区各级政府是否为移民恢复、发展提供了应有的帮助,对移民的经济补助与社会救济是否公平、公开、有效。
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稳定性的口述史。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的重点。“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稳得住”既是“搬得出”的结果,又是“能发展、可致富”的前提。可见,移民稳定性事关移民工作成果的巩固和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迁出区与安置区党委政府都希望移民在安置区安心生产、重建家园。然而,移民返迁现象普遍存在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库移民群体中。笔者曾以丹江口水库安置在湖北省荆门县(今荆门市)的淅川移民返迁现象为个案进行探讨,认为移民返迁是多种因素互动导致的,也是移民权衡利弊后的自认为是最理性的抉择[6]。研究者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稳定性内容时,要着重考量迁出区与安置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对移民稳定性的影响,要着力分析安置区政府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态度对移民稳定性的影响,要特别关注当地居民对移民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要综合分析上述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生计的口述史。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的难点。让移民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或超过搬迁前生活水平是新中国水库移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发展、可致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的重要目标。移民生计事关每个移民家庭生活水平,是移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侧影。出于各种原因考量,受访移民对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的回答多不明确,导致对移民生计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难。为客观书写移民生计内容,研究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对搬迁前后移民生计进行纵向比较;二是要对安置区移民与当地居民生计进行横向比较;三是要关注不同安置区移民生计的差别。研究者要花大量笔墨探讨移民自身综合素质对生计的影响,同时深入探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与此同时,还要探索提高移民家庭经济收入和拓展经济来源的实践路径。
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日常生活的口述史。日常生活是移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了解移民社会生活状态的重要窗口。居住地的改变,会直接导致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全方位的改变,进而对移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者必须探讨移民搬迁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一是要深入分析自然环境、农作物种类与种植方式的改变对移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二是要考察移民饮食习惯、口语方言、婚丧嫁娶风俗等社会生活变迁;三是要调研移民参与新家园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既要看到移民社会生活有历史惯性,短时间内不易发生改变;又要理解不同的安置区、安置方式对移民社会生活的长远影响。开展上述研究,研究者要深入移民群众之中,与其打成一片,熟知移民社会生活的过往与现在,运用大历史观悉心观察移民日常生活变迁,并分析其中原因。
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精神的口述史。精神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大脑对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移民精神孕育、形成于南水北调移民工作之中,并在移民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目前,虽已有学者对南水北调精神、南水北调移民精神进行了探讨,丰富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研究,但因把移民群众置于工程建设者、移民工作者等群体之中,对移民精神内涵概括得较为笼统。研究者要通过对移民的口述访谈,挖掘移民感人故事,结合搬迁、安置与发展等历程,凝练移民精神内涵。“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乐观豁达、不畏困难的积极进取精神”应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精神的主要内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真实写照和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应通过多学科参与、多载体打造、多主体践行,合力传承与弘扬移民精神,使其在巩固移民脱贫攻坚成果和振兴乡村经济进程中得到持续发展和丰富,助力移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书写思路
已有学者对口述史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以及口述史生产、传播、应用等具体环节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7],这为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访谈,以及甄别、取舍口述访谈史料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何运用口述访谈史料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仍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问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书写思路上,应致力于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并将其贯穿于各项具体研究之中。
正确处理口述访谈史料与档案资料的关系。移民口述访谈史料与档案资料是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的重要支撑。研究者获取移民口述访谈史料和档案资料的途径存在差异。移民口述访谈史料主要来源于研究者严格按照现代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及相关群体进行的口述访谈。受访者的家庭生活、教育背景、工作岗位、经济收入、年龄等因素,直接关乎移民口述访谈的主题与内容。只有对移民及相关群体进行广泛的、持久的访谈,才能获得明了事件来龙去脉和接近事实真相的研究史料。档案资料主要来源于研究者对河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以及南阳市、丹江口市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研究者在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过程中,处理好口述访谈史料与档案资料的关系,就要坚决避免以下两个错误倾向。一是以口述访谈史料作为主要或唯一史料。口述访谈史料是书写者经长期、持续地对众多移民采访得来的,相较于档案资料而言,书写者对其或许更有一种心理上的偏爱,以至于完全以口述访谈史料作为主要或唯一材料。二是用档案资料否认口述史料的真实性。档案馆中有移民工作部门的会议决策等相关资料,部分研究者受传统史学研究思想影响,认为口述史料有失真实性,从而偏离移民口述史研究轨道。口述访谈史料与档案资料各有优缺点,唯有使两者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才能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成果更加充盈和立体化。
正确处理群体分析与个体解读的关系。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接续帮扶和移民的不懈奋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收入逐年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在湖北、河南两省多个市县的数千个村庄,各个村庄的社会文化属性与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移民个体的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既需要对移民群体进行分析,又需要对移民个体深入探究,以避免走向历史研究碎片化。研究者既要探究井然有序的移民迁安历程与稳步发展的移民社会经济,又要关注移民个体的内心挣扎和在他乡的艰难适应;既要重视党和国家主导下移民迁安与发展的总体性历史撰述,又要深度解读移民群体与个体的具体片段;既要有宏大历史叙事的研究,又要有具体而微的事件论述。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要坚持“群体分析—个体解读—群体分析”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多维度展现移民的具体面相,又可以对相关问题做出宏观概括。
正确处理主观喜好与客观书写的关系。客观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是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口述史书写者开展史学研究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虽然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但真实应是口述史的灵魂。受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主观认识会发生微妙变化:一方面是研究者的个人喜好,这受制于其学识学理、能力技巧、成长阅历等多方面因素,不易变通;另一方面是研究者对移民的感情,在对移民进行长时间口述史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很容易对移民群体或个人产生感情。在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理水平,并排除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不能以个人主观喜好评定移民政策、移民生活及社会经济状况。研究者要根据口述访谈资料,不带偏见地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生产生活、精神风貌,形成对移民相关情况的基于事实的反映。
正确处理政府观点与移民表述的关系。研究者必须坚持客观的学术态度,公允地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如何看待、分析在移民迁安及其发展进程中,政府观点与移民表述不尽相同这一实际情况,是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重大民生工程,移民迁安工作注定要由政府主导。迁安两地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关怀移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央及地方媒体对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脱贫攻坚奔小康成绩给予了大量报道。这是在国家力量指导下开展的国家叙述和政府表达。然而,社会上有个别表述有别于国家叙事,需要研究者理性看待这种现象,不能以政府观点否定移民表述的合理性,也不能以移民表述质疑政府观点的权威性。研究者要把政府观点与移民表述统一于移民迁安、发展进程之中,要以辩证思维对其作出合理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