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关系50年,为何“既近又远”

2022-11-29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47期
关键词:永华小平访日

程永华自2010年2月起担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直到2019年5月卸任,是任職时间最长的中国驻日大使。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程永华看来,中日关系这50年,从一开始的“既近又远”,发展到“近而又近”,现在又有些“既近又远”的味道。近既是指地理位置,也是指包括经贸关系在内的各种交集,远一是疫情的隔断,二也是心理距离,似乎有点冷冰冰的感觉。双方听到的似乎都是透过麦克风传来的声音,不真切,杂音很多。

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我(口述者程永华)是中日恢复邦交那年被选拔进入外交部成为学员的,但等了一年才出国,主要是等驻日使馆帮我们联系大学,因为日本文部省不同意公立大学接收中国留学生。后来总算通过日中文化交流协会联系到私立和光大学。

我们开始主要是以旁听的形式,与日本学生一起学习,但课程设置对我们不是很合适。197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305医院病房里会见了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回忆起自己50多年前在樱花盛开时节离开日本时的情景。池田大作深受感动,表示要为中日友好尽力。他答应当我们的“身份保证人”,安排创价大学接收了我们。

在1975年4月初,我们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日生,正式进入创价大学。学校专门为我们6个人开设了一个“日语别科”,就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给我们“吃小灶”,每天强化,学习效果特别好。在创价大学学习到1977年3月,我被安排到中国驻日使馆工作,从此开始了外交生涯。

给邓小平当翻译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日。小平同志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按职务来说应算“外务省宾客”,但日本人都了解邓小平的分量,把他定格为“公宾”,即政府首脑一级。而且,日本外相园田直说,他要亲自去机场迎接。这与“公宾”的接待规格不合,外务省有人提出异议,但园田直表示他不管什么“格”不“格”的,哪怕作为园田直个人也要去。

小平同志访日期间,我是他身边三个联络员之一。当时日程里安排了三家日本企业:新日铁、日产汽车和松下。小平同志看后说,知道现代化是怎么回事了。我个人的理解是,他10月这次访日对于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改革开放政策应该是有很大的触动作用的。

1983年,我调回国,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从1984到1988年,我有不少机会为小平同志担任翻译,那时他每年至少要会见日本客人十来次。一般他提前十到十五分钟到福建厅听汇报。他能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当中一下子抓住重点,思维的那种高度和宽度真是罕有其匹。

中日关系从跌入冰点到重回正轨

我是2010年2月开始担任中国驻日大使的。正好是从那年起,中国GDP超过了日本。日本从1968年开始就是世界老二,一下子被中国超了,一些人从内心中感到难以接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钓鱼岛和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再次强烈地浮现出来。

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我当时就去日本外务省抗议。对方说,日本人的文化观和中国有所不同。我说,你讲日本文化,我也略知一二,你下边想说的我也知道,但是用你们日本人的话说,你们福岛县的女儿绝对不会嫁到山口县当媳妇。

这个典故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可能都听不懂。日本明治维新时,关西“萨长联盟”从西往东攻打幕府军,“萨”就是现在的鹿儿岛,“长”就是现在的山口县。幕府最后的堡垒会津藩(今福岛县)被攻破,一批叫“白虎队”的童子军在山上剖腹自杀。这个故事在日本是很被传颂的。之后福岛县和山口县就结了仇。

对方想说的是日本是樱花文化,樱花一吹就落了,人死了就翻篇了,哪怕是战犯,已经受到惩罚了,这事儿就过去了。而我则是说,历史是不容否认的,而且要成为我们今后“以史为鉴”的教训。

我说了这句话后,对方寻思半天也接不住。用他们的历史文化典故去反击,以其人之矛攻其人之盾,这是非常有效的。

钓鱼岛两次大的冲突和这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后,中日关系跌入了冰点。直到2018年,两国领导人时隔多年成功实现互访,中日关系才真正“重回正轨”。

我总结,我担任驻日大使的9年多,前2/3时间属于困难时期,后1/3推动重回正轨。现在网上似乎很少看到说对方好话的。实际上,“沉默的大多数”是不发声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面对面交流。通过网络放大器传来的声音,跟面对面倾听到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程永华/口述 黄卫 鲍安琪/整理)

猜你喜欢

永华小平访日
How To Get Along With Your Friends Better
Club Recruitment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放风筝
中国石油最大LNG项目在小平故里投产
难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