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共创视角下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11-29刘岩李正何永志张瀛予王冰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0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企业

刘岩,李正,何永志,张瀛予,王冰瑶

(1.天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制药工程学院,天津 301617; 3.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天津 301617)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到来,不仅给工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使我国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管理模式和商业运作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对未来员工的能力需求逐步由强调单一的工程技能转向综合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人力资本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也渴望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1]。同时,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已从“加快发展、构建工业体系”转为“完善体系、建设工业强国”,这也为高校与企业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外部政策的支持。因此,基于双方的共同价值与合作需求,有必要进一步直面校企合作改革中的难点,进而从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2]。

1 校企合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基本上都是绝对的主角,而企业一般主动或被动地处于配角的位置,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与院校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合作年限在2-3年的为50.8%,2年以下的为38.6%,4-5年的仅为10.2%,5年以上或1年以下的都比较少见;对于合作渠道开拓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学校主动的占30.8%,行业协会牵头的占29.7%,企业主动的占24.8%,政府部门指定的占9.7%,其他渠道的占5.0%,这说明在与院校结对合作中,企业的主动性不强,热情不高[3]。

一方面,大多数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人力资本生产端——院校的投入,而消费端——企业感受到收益微乎其微,企业人力资本的交易成本没有明显的降低,企业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参与人才培养的益处,自然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低。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等与企业的发展需求不契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验实践与考核评价等都是高校负主要责任,企业参与度有限。诸如此类,学校多为主动方而企业多为被动方,呈现“一头冷一头热”的问题[4,5]。

1.1.1 校企双方难以找准利益的结合点

校企双方实现长期深入合作的基础是找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和结合点[6]。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个直接主体,高校追求学科、专业建设的社会评价与社会认同,以获得更多的配套资源和更优秀的生源;而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推动其投身校企合作最为重要的原因除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利润,就是想从合作院校中获得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的技术服务。高校应该认识到只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拓展实践体系、更新教育内容、优化考核体系,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7]。

1.1.2 校企双方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人才主要职责的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企业的利益,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双方共赢,为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校企合作的进程中,高校往往容易陷入盲目状态,不通过深入调研企业的技术水平、教学资源、生产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来考察企业是否具备合作的实力,是否契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高校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校企长期、深度合作的达成,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得企业对学校合作的诚意感受甚微。

1.2 校企合作呈现“两张皮”的归因分析

1.2.1 生产信息保密,企业实践流于形式

由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有保密性、安全性、洁净度的要求,无法向学生毫无保留地“展示”,导致学生去企业实践大多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的层面,只能看到企业的整体面貌,学习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与主要的生产产品,参观也大多局限于外包车间,对核心的生产工艺、单元操作、控制系统与生产设备几乎是见不到、学不到,更不可能上手操作。导致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学不到实际生产内容,无法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1.2.2 企业与学校相互衔接中存在矛盾

企业技术人员往往忙于工作,与高校教师联系不紧密,无法抽出时间一起备课、研究与优化教学内容,导致学校教师讲一套,企业员工又讲另一套,两套内容无法自然衔接或者内容重复,双方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同时考核方式不一致的问题也很明显。

1.2.3 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方面,企业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人才培养的支出;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有些高校也容易陷入以企业要求为指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专注于企业的需要,忽视学生发展的需求,导致学校育人职责的弱化。总之,企业经济效益的生产性与高校社会效益的教育性未能达到协调统一。

1.2.4 企业容易单方面退出,导致校企合作中止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易受利益驱动,偏重经济效益、弱化社会责任。除了协同育人带来的压力外,企业还可能会因环境要素、资源紧张或经营问题导致中途退出合作。

1.3 校企合作权责不清的归因分析

基于调查发现,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利益诉求存在显著差异、责权管理制度较为缺乏,合作风险因素仍较多等。基于调查结果,将校企合作中责、权、利不清晰的原因主要归为两个方面。

1.3.1 相互沟通与协调渠道不畅

校企之间普遍没有建立稳定和通畅的沟通渠道,亦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架构。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都需要校企充分沟通协商,才能合作实现共赢。相反,如果利益诉求表达平台缺乏,双方的合作就难以维持和发展[8]。

1.3.2 合作制度及保障机制相对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部分校企合作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合作缺乏稳定性和合作深度不够,其根本原因是校企合作共同体并未建立,或者虽已建立但是责权分配缺少规范性。

2 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2.1 学校层面

2.1.1 重塑教育理念,构建产-学-研-转-创-用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

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形成更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破解产学错位难题。搭建课程—实践—竞赛—科研协同的培养体系,构建“多元结合、分层递进、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教育创新与科研平台,开展工程科技前沿应用相关研究[9]。

以企业发展需求为载体,构建生产性、研究性实践考核平台,模拟实际工程生产的教学环境,建设生产性、研究性实践平台,实施校企共同考核和管理,定期收集企业反馈,全面推进企业专家以及毕业生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应对,促进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提升教学针对性,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环境的适应性,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方向与企业要求一致。

2.1.2 重建课程体系,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产业发展的培养方案

(1)大力发展校企共建课程,推进线上课程企业化。

围绕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课程体系的变革。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行业需要、社会认可、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未来发展规划,自主选择校企共研项目团队,用企业项目驱动科研与实践,并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技术、经济、安全、环保“四位一体”的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

(2)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模拟真实生产环境。

提高应用型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从基础实验虚拟仿真、课题训练虚拟仿真和创新实践虚拟仿真三个层次逐步进行建设,形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将实验工程化、工厂化[10]。

(3)校企共建竞赛项目,促合作共赢。

将企业问题项目化,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研究与设计,企业与学校共同拿出相应经费与资源予以支持,共同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实现产学研融合式发展。

2.1.3 主导制定校企合作章程,细化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合作共同体

合作章程是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形成的合作契约与行为规范,组织章程、组织架构是校企合作能够运转的机构设置与执行路径。由于校企合作天然存在很多风险,所以校企双方合作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组织管理的效力。具体来讲,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因责权分配不清而导致的合作利益分配不均、知识产权纠纷、学生实习安全风险等问题较多,导致参与校企合作面临很大风险,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靠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加以规避和解决[11]。

针对双方合作的管理机制,高校需要建设专门负责校企合作推动与管理的部门,其工作内容与职责包括:第一,下设专门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管理,负责对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知识产权情况的调研和分析,进而对知识产权合作目的、方式、权责、利益分配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第二,下设专门人员对接企业人员和校内学院辅导员和书记,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的安排,实际走访调研企业实习实践场地、设备与安全措施等情况,进而分析安全风险,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与事故责任划分,最大限度避免学生的人身与财产损伤的风险,实现风险的化解与责任的共担。

2.2 企业层面

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实施育人的过程也是企业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进行产品转化,也可以拓宽自己的业务领域,同时进一步提升市场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也是在经营资源、开拓市场,而且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性,且参与教育、储备人才力量与科技创新正成为企业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因而,政府需要帮助企业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动态地平衡好短期成本和长期收益的关系,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念根植于整个经营过程中,深化企业参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体系。

当前社会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在天津乃至全国的各个行业正逐渐深植,作为生命健康保障的制药行业,包括原料药、制剂、中药、生物药物等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显得尤为迫切。天津市作为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医药研发、制造基地和承接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外包(CRO,CMO)的重量级基地,目前已有300多家医药类创新性机构或企业,产业超过10亿的大型生产企业超过50家,医药类主板上市公司超过20家,产品出口比例超过30%,在医药板块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2]。然而,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西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在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问题,其中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也非常突出。

2.2.1 挖掘自身利益诉求,增强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内驱力

利益诉求是校企合作达成的重要驱动力,是促进企业和院校开展合作的根本动力。虽然双方各自目标不尽相同,但院校和企业在达成目标的资源、措施和途径上是紧密相连的,是能够取长补短的,从而实现利益的共赢、共享。

2.2.2 主动适应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自身发展的双赢

挖掘利益契合面,企业与高校应开展多维度、多主体的合作。其一,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内容,以促使培养的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更适合企业和行业发展需求。其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企业经费、设备和场地的支持,可以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从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得毕业生一入职就能胜任技术、管理、质检和控制等方面的岗位。其三,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科研合作意愿,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合作成果,教师去企业参与实践和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得学校的科研成果、技术支持等,可以协助研发新产品、优化或设计新工艺等。其四,高校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继续培训的机会,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科的社会声誉,同时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建议等。其五,企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收获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提高社会认可度、提高产品销量、提高企业利润。总之,高校与企业应该形成一种多元化、多层面、多角度的合作,形成一种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或共同体关系(如产业学院)[13],如图1所示。

2.3 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是校企合作实践中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企业基本具备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企业如何履行参与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也成为政府、企业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在国家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强调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又强化企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履约性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更好地履行高等教育社会责任,成为当下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2.3.1 制定标准规范,为企业履行人才培养责任提供指南

(1)制定企业履行高等教育社会责任的标准。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虽在法律层面确立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并未规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鉴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应与企业性质、规模和发展阶段相匹配,因而政府也应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和发展阶段,相应地提出履行高等教育社会责任的具体目标及要求,从而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履行人才培养责任提供行动指南。

(2)赋予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自主权。

企业参与教育并不是单向行为,而是权利和义务相互作用的均衡状态,不仅要从社会责任角度强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更应当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和保障企业参与的主体权力,比如明确企业能享受的具体优惠政策,而不仅仅是强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身份[14]。

在对企业提出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同时赋予企业相对等的权利,使之在具体育人实践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是固化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改变企业“有名无实”尴尬处境的根本出路。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企业不仅是参与者,还应具有一定的决策权,能够直接影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

2.3.2 强化责任意识,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1)明确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清单。

强化企业与学校的共同责任,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校企互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产教融合型企业要依法建立职工职业培训和教育制度,主动与院校共建共享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参与集团化办学、联合设立培训中心、提供实习实训指导等方式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试点工作,尝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15]。

(2)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教育的鼓励政策。

加强项目引导和经费保障,完善鼓励政策,切实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制定专项政策、落实专项经费,除政府提供专项经费补贴和奖励外,全面落实行业企业发放学生实习生活补贴、购买工伤保险、投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建设经费、提供教师挂职锻炼津贴和学生奖助学金等的税前扣除政策。加强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政策引导,在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国有企业年度考核与评优等方面提供倾斜性的政策鼓励,同时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3 结语

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是维持校企长效合作的内在驱动力。优化配置内外部资源,使各类主体的核心资源优势得以有效发挥,在积蓄优势资源的同时增加合作双方的利益。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维持校企长效合作的根本保障。校企双方是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不应以经济收益为共同意识,而应换位思考形成利益共识、共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企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企业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