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痛点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2-11-29王立杰殷茜王秀梅邢翠花
王立杰,殷茜,王秀梅,邢翠花
(山东科苑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0)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正逐渐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随着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各地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印发,再次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逐渐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创新型人才成为时代所需[1]。随着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不断推出,高等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2]。各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形成自己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课题组在前期调研中发现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模糊[3],脱离产业需求
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虽然也开展了校企协同育人,但在进行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时,校企双方协同育人依然分离。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时,只考虑教学本身的需求,很少考虑产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只考虑自身情况,缺乏主动性,完全听从学校的安排,只按照学校安排进行创新创业教学。导致一方面,企业在面临重大问题时不会借助高等职业院校的研发、人才培育等优势,在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方面的研发时,自建实验室完全由企业自己进行研发;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将企业的需求与职业院校对接,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还要再次进行大量的岗前培训,这造成企业转型升级困难和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脱离当下行业面临的急(急需)、难(困难)、险(高风险)、重(核心)问题,独自摸索,独自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生产脱节。
1.2 “双创”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形式单一
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在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上课程体系不完善、碎片化。例如:一方面,双方在进行创新创业基础教学方面,往往以开展企业讲座、创新创业活动、大赛等碎片化教学为主要的教学形式[4],而且,企业的讲座没有固定的主体,创新创业活动随意化,大赛辅导是部分优秀项目的专属,只追求结果,没有全面落实;另一方面,双方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时,往往将企业观摩、顶岗实习等作为主要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式。整个创新创业教学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兴趣、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同时也没有全面考虑企业育人的目的、用人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导致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在“怎么育人”的根本问题上比较迷茫。
1.3 “双创”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标准良莠不齐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比较杂乱,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以理论考核为主要的评价方式,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仅把创新创业大赛作为评价指标,甚至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无法精准掌握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难有成效。
2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它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让学生拥有解决本专业基本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施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5]。职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应用,两者相辅相成。
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是创新与创造,以职业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先从本专业开始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精神[6]。通过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广义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将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实现互融互通,共同成长[7]。
2.1 有利于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8]
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引起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先进的技术、生产管理等,由单纯的学校理论教学变为理论加企业实践的综合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兴趣和综合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让企业充分融合职业院校,将企业实验室、研发人员等向职业院校开放共享,节约大量的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研发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将企业人才培养纳入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变岗前培训为职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促进了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的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2.2 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贴近产业需求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9]。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10],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产业现状、市场前景、机遇以及各种技术挑战,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教育的兴趣,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
2.3 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落地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科技成果脱离市场,脱离创新创业。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想创业者有创业的能力,却没有创业的技术与成果,造成了创新创业的困难。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很好地解决了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成果的有效性以及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3 基于产业痛点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课题组经过几年的调研,创新性提出“一中心、三融合、一评价”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即:基于产业痛点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并在国内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提高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3.1 “一中心”:以该产业面临的痛点核心问题为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产业,解决产业问题,实现相关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首先调研各学科对应的产业目前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调研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培养的过程,同时通过调研也让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发展趋势等有直观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认知和学科兴趣。
其次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要邀请行业、企业、研究院所等不同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中要多融入主观性强的发散性思维部分,减少客观性问题,以启发、引导、思考代替传统的背诵、记忆等。
由于每个学科的不同,对应产业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也不相同,同时部分产业的重点、难点问题会有多个,为此各学科结合学校的现状,根据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形成并完善创业计划书,产生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而后付诸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最终是要解决行业的重点、难点问题,落到项目的产生与实施中。
3.2 “三融合”:融合学生、学校、企业三个方面的需求
3.2.1 融合学生需求
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生动力、接受程度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寓教于乐、情景规划、“游泳池里学游泳”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研讨式、试错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等不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只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的模式。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基础教育,单纯的理论学习比较乏味,学生接受度差,内生动力不足[11]。因此,采用寓教于乐、情景规划等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根据成人记忆力特点,这种多方位、互动式、思考式、研讨式、情景规划式的教学也加强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3.2.2 融合学校需求
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三大职能。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为满足人才培养的多面性问题,采用了“四导师”的模式,即:“能力导师”“企业导师”“资源导师”“投资导师”。“能力导师”主要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主要由高校自身培养的创新创业导师和部分研究院所的导师组成;“企业导师”主要是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与管理能力,只有创业者才能教授创业的过程与实施,“企业导师”是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导师之一[12],主要由企业家、创业校友等组成;“资源导师”资源是创业快速成功的助推器,有了资源能够让创业者少走弯路。“资源导师”主要提供创业者创业过程、经营管理等阶段的资源,主要由当地人脉关系较好且热爱教育的人员组成;“投资导师”主要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初期,资金对创业者非常重要,很多好的项目往往就是缺乏资金而导致无法实施,因此,“投资导师”主要由银行界、投资界等资本运营者组成。“四导师”为创业者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创业者不仅仅是带动就业这一项社会服务,还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科技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创业成为主流,因此结合学校科研实力做好创新创业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也是十分接近经营、生产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科技的直接应用者,在科技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科技应用中的不足与创新点,从而更好地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
3.2.3 融合企业需求
跨越校企双方界限,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13]。在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合而不融”的现象较为常见,项目组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原因为:一方面,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学校受传统的专业教育思想影响,被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对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认识不足。
课题组跨越校企双方界限,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本项目围绕行业急(急需)、难(困难)、险(高风险)、重(核心)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了企业岗前培训、企业转型升级培训,服务了企业,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导师的参与,增强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同时让创新创业教育更聚焦于解决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什么样的人”和“怎么育人”的根本问题。
3.3 “一评价”:在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课题组创新性提出“双方向、四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双方向”是指根据评价对象分别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四维度”是指从测评评价、反馈评价、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四个不同维度对创新创业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14],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缺乏的问题。
对于“双方向、四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课题组前期已经在2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了试点,变过去的单一考核为双向考核,变过去的理论考试考核为综合性考核,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见图1。
4 结语
基于产业痛点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痛点为核心(一中心)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很好地解决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融合了学生、学校、企业的多方需求,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解决了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怎么育人”的问题;“一评价”从评价教师和学生两个方向,采用测评评价、反馈评价、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四个不同维度,对创新创业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是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的检视,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