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总结
2022-11-29张保富王鸿雁
张保富,王鸿雁,仝 寅
(社旗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社旗 473300)
社旗县是农业大县、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过程中,社旗县积极探索出液体粪肥还田、固体粪肥还田等多种形式可追溯运行机制,采取多项措施顺利推进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1 液体粪肥还田全程可追溯运行机制
养殖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沼液,委托南阳耀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区进行综合利用,养殖场向南阳耀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支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服务费用,南阳耀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养殖场产生的沼液进行还田利用。
养殖场产生的液体粪污经过厌氧发酵后,沼液输送半径为3~6 km,施肥管网每隔60~70 m 设置一个出水口,每个出水口接软管可以再辐射200 m。
养殖场肥水通过场区内的两相流泵、潜污泵和压力罐打入施肥管网输送到田边地头(见下图)。施肥管网沿田边铺设,不影响耕作,养殖场液体粪污还田时,需要用带有孔隙的活动式可移动的临时水管连接施肥管网出水口,将一面带有孔隙的管带铺在田间,进行喷施。喷施时,用两相流泵、潜污泵将养殖场内肥水即时泵到管网中,田间施肥管网的每个出水口都有闸门控制。
沼液施肥选择过程中,依据作物肥力需求以及外部环境有选择性地确定施肥时期,一般每亩每年进行两次,其中小麦玉米各一次,保证作物肥力供给充足又不过量,具体施肥量依据沼液总氮浓度调整。
施肥时间:每年11月至12月中下旬进行小麦越冬水或返青水的施用。
预处理:养殖场内待施用的液体沼液作小麦追肥施用时需要进行稀释,通过压力罐将沼液输送到配比池中,同时输入清水将其稀释1~2 倍后形成混合液(即肥水)进行还田。
肥水用量:进行小麦追肥还田时,施用量为每亩施用肥水20~30 m3,结合外界环境因素(降雨降雪等),选择合适时间进行追肥还田。
施用方法:小麦拔节前进行的追肥均采用可移动水管喷施肥水(水管孔隙向上喷施)。
配施化肥:小麦施用沼液追肥不再进行化肥的追施。
为保证沼液利用的长远效果,南阳耀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周边施肥地块进行持续监测,对待还田的沼液、场区周围土壤和地下水等取样送检。
2 固体粪肥还田全程可追溯运行机制
社旗县绿叶有机肥有限公司、社旗县京源酵素菌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将公司周边养殖场产生粪污经过收集进行集中处理制成有机肥,用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区,两家公司项目区覆盖社旗县李店镇、晋庄镇、太和镇等3个镇6个村共计3.3万亩。
2.1 测算施肥
社旗县绿叶有机肥有限公司、社旗县京源酵素菌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两家覆盖项目区的土壤养分、地下水、农作物品质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按照《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以有机肥中的总氮、总磷浓度测算固体粪肥还田量和化肥减施量。
2.2 还田设施设备
两家有机肥厂利用运输车把有机肥送到项目区,通过撒肥车进行施肥。
2.3 有机肥施肥措施
有机肥施肥选择过程中,依据作物肥力需求以及外部环境有选择性地确定施肥量和时期,小麦一般每亩每年进行1 次,保证作物肥力供给充足又不过量,每亩每年施用有机肥总量为300~400 kg。
施肥时间:每年9月中下旬至10上旬秋季农作物收割后,进行有机肥施用。
施用量:有机肥作为底肥,复合肥为辅,有机无机相结合,速效、缓效互补短长,既能改变土壤透气性,又能满足小麦的营养需求,还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每亩小麦施用有机肥300~400 kg,用量依据土壤养分和小麦理论产量需求量以及底肥占比计算。
配施化肥:施有机肥时,将化肥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使有机肥与化肥充分混合后深耕。化肥以复合肥为主,以全年化肥使用量的60%~70%作为基肥施入田间。
3 综合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社旗县有机肥资源丰富,实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后,切实推广绿色种养施肥模式,降低化肥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通过项目实施,全县小麦-玉米实施区域10.82 万亩,蔬菜0.731 万亩,果树0.45万亩,合计还田播种面积12万亩。按照项目设计,沼液还田4.8万亩,粪肥或有机肥还田7.2万亩。项目实施区每亩增施粪肥300 kg,每亩沼液30 m3,项目实施区化肥施用量由常年施肥平均56.8 kg 减少至51.0 kg,化肥用量减少了10%,可累计减少化肥施用696 t。按照2021 年每吨化肥4 000元计算,项目区化肥减少施用带来的经济效益达278万元。
同时绿色种养施肥模式下,实现小麦平均每亩增产58.4 kg,增产10.2%。按照2022年小麦收购指导价格3.0元/kg,仅10.82万亩小麦增产带来的收益达1 896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将畜禽粪污转变为有机肥等资源,减轻了环境压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通过种养结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节约了生产化肥和农药的原料、能源和人力等资源。通过项目实施,社旗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养一体化循环发展进一步推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循环经济模式把农作物秸秆与畜禽排泄物作为能源、肥料与饲料,对生活及生产带来了良好的能源,为农田带来了安全、有效的有机化肥,为畜牧业提供了绿色饲料。
通过项目实施,摸索出一套可持续、高效的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带动县域畜禽粪污基本还田,推动化肥减量化,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可显著提升农产品安全性能、产品品质、生态标准以及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以社旗安菜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社旗县运鸿家庭农场等9 家实施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全链条服务的专业化组织。农业农村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粪肥还田技术指导。通过项目实施,可实现项目区域辐射范围内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和利用,利用率达100%,县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3.3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可大大改善土壤的颗粒结构,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同时,养殖粪污和秸秆通过集中收储与发酵处理,显著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有效循环,可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显著减少大气、水及土壤的污染程度,保护生态环境。优质的有机肥料可有效较少化学污染,同时还保证了农作物的安全,符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沼液通过铺设的支农管网直接用于附近农田的灌溉,能够大量节约水资源。同时沼液可替代部分化肥农药,将减少其施用量,有助于减少土壤污染,改善土壤环境,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微生物状态,提高粮食作物安全。通过项目实施,社旗县县域内建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主体、粪肥和沼液为纽带、促进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场,改善了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县域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主要做法
4.1 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县政府成立了社旗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4.2 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条幅、标语、宣传车、微信群、标识牌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报道,累计出动宣传车50余辆次、悬挂宣传条幅200多条、印发宣传资料2 000余份,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搞好粪肥还田、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4.3 严选实施主体
根据2021年度河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实施方案,社旗县通过乡镇推荐上报、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实地调查,筛选出示范带动能力强、设施设备全、参与热情高的粪肥生产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化第三方服务企业等9家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确定实施面积12 万亩,2021 年度实际完成施肥面积12.081 万亩,实施主体超额完成试点目标任务。
4.4 重推适宜技术模式
在项目实施区重点推广沼液还田、畜禽粪便堆积发酵还田和畜禽粪便收集发酵生产有机肥还田等技术模式,其中沼液还田4.5万亩、畜禽粪便堆积发酵还田4.281万亩、畜禽粪便收集发酵生产有机肥还田3.3万亩;以有机质提升为核心,提倡大力施用腐熟粪肥,因地制宜推广施用粪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碳氮比,改善土壤有机质结构。
4.5 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点24 个,跟踪耕地质量等级和土壤肥力变化,在项目区开展土壤质量、粪肥质量、产品质量等监测,实行生产全覆盖、全过程监测,健全监测检查台账,实时跟踪项目进展,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对于畜禽粪污贮存时间不合理且无法用台账证明粪污去向的,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依法监督整改,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不再对其进行奖补,并在下年的项目安排中进行调整。
5 存在问题
一是施肥机械设备不足,影响施肥作业;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培训人数有限,群众对政策知晓度不高;三是受2021年特殊气候影响,施肥期雨水较多,加上群众进行秋季抢收抢种,影响了粪肥的实施。
6 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科学施肥与化肥减量技术摆在宣传工作的首位;二是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查漏补缺;三是5月27日河南省绿色种养循环项目试点工作推进会后,社旗县立即召开了2022 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推进会,对2022 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2022 年要在2021 年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