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中需要恢复建设性的人文交流

2022-11-29韩博琛、罗斯•米切尔、王昕、克里斯蒂安•范戈德

环球时报 2022-11-29
关键词:学术交流南华早报原题

韩博琛、罗斯•米切尔、王昕、克里斯蒂安•范戈德

香港《南华早报》11月27日文章,原题:身临其境:美国研究人员盛赞重回中国的好处 在经过三次尝试和计划一再被打乱后,甘思德终于在今年9月重返北京,与他自2019年以来再也没面对面见过的中国同行重新相聚。甘思德是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也是美国政府顾问,30年来他经常前往中国。他研究中国经济政策及经济表现,这需要实地研究。甘思德此次6周的中国之行并不只是为了收集经济数据,他重回中国凸显美中开展面对面学术交流的不可替代价值。

甘思德估计,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近3年和美中关系恶化的影响下,如今在中国的美国留学生不到400人,这与2018年中国接待超过1.1万名美国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美国商业旅客已恢复赴华,但鲜有学者重回中国。随着中共二十大开幕,美国维拉诺瓦大学政治学家沈岱波、杜克大学研究中国商业与技术的教授丹尼斯•西蒙等美国学者都重回中国。“这是一次极富成效的访问。我在中国进行了一些40年来最坦率的会谈。”从事美中科技合作的西蒙说。

甘思德表示,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表明,尽管敌对情绪导致美国对华好感度处于历史低位,但其中国同行仍非常乐意与他交流。“在中国,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如果你只看(西方)媒体,你就会得出悲观的观点。”西蒙表示,“不在中国,就很难知道普通民众在想什么。我在这个国家的事实有助于让人感觉一切都可以摆在桌面上谈。”

恢复学术交流是修复美中关系的几道防线之一。“其实疫情导致的最大代价是在两国之间造成共情鸿沟,”刚结束中国之行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说,“对世界上的两个最大经济体来说,这不是一种健康状况。”(作者韩博琛[音])

《南华早报》“11月28日文章,原题:在华外国专业人士寻求组成新“朋友圈”以回馈(中国)社会 约20名在华外国专业人士组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将其命名为“外国专家协会”(Forest),成员包括科技、商业、医疗、开发、设计等领域人士。该团体的大部分成员在去年首次相见,当时他们受中国科技部邀请参加与李克强总理的会面。严格的防疫措施要求受邀者首先在酒店隔离几天,这些外国专家利用这段时间互相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故事。

本月18日,这些外国专家再次聚会:在中国生活40多年的美国专家、和睦家医疗集团创始人李碧菁称:“我们的背景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同目标。”她说,“作为在中国工作的国际专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各百领域促进理解与国际合作。”与会者称,该团体将推动吸引外国人才来华的计划。英国'教育专家马克•艾普顿说:“我相信我们可以成为讲故事的人——分享我们的经历,激励并推动其他人'回报(中国)社会。”(作者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罗斯•米切尔)

《南华早报》11月28日文章,原题:美国和中国必须恢复富有建设性的人文交流美中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很复杂。这些问题需要基于相互尊重的深思熟虑探讨,而非尖锐与片面的指责。

我们感谢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协议'并从中受益。不幸的是,最近(美国政客的)政治谩骂已导致大部分此类伙伴关系走向终结。在前总统特朗普和现总统拜登的治下,美中许多文化教育交流项目停滞不前。看来如今的美国缺乏尼克松、卡特、布什和克林顿等前几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美国和中国需要重新促进人文交流。植根于种族主义成见的喧嚣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考虑别人如何看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能促进更多共识,而非相互猜疑和恐惧。▲(作者是美国贝勒大学副教授王昕[音]、克里斯蒂安•范戈德,王会聪译)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南华早报原题
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发展动态与展望——第二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综述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解法一真的不适合学生吗?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年表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助力创新驱动发展——陕西省高校科协2015年工作掠影
让思维的花朵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