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2022-11-29

关键词:场域核心政治

赵 丽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于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为基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1]92这些论述是方向更是根基,是号角更是动力。2019年10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在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指导下,要强化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将课程体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把教育的首要任务转向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培养。以此为契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即OBE理念逐渐开始应用于课堂教学。OBE理念坚持“产出导向”,注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注重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关注课程质量,侧重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确立正确价值取向,培养创新性、批判性思维。所以全面贯彻OBE理念,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有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我国大中小学及各行各业提供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简称OBE理念),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1981年由美国学者斯派迪(WilliamC.Spady)提出并创立,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发展并得到更多国家教育领域的关注。它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结果上注重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新型教学理念,它强调日常教学中更多重视学生学习成效,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目标的形成,也就是说强调重点不在单纯观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真正拥有的实操能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己主动学、在各种内在体验过程中学,做到将系统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强调学习成果不是一过性的碎片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机械记忆,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检验的实际能力,因此这种学习成果既是学习终点也是学习起点,它可以是对上一阶段学习过程的即时总结和反馈,更是对下一阶段进入高阶思维学习的基础和支撑。由于参与教学的各个教育要素本身处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中,其成果自然就需要通过动态的教学评价来判断和衡量,评价结果的动态性则客观地表达了对教学活动及目标实现层次的检测和反馈,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完善来完成持续改进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近年来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概括和要求。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存在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基于任务或是以行为主义的方式来描述核心素养。这种观点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结果。这种方式主要是对本质的简单还原,将子任务等同于核心素养,忽略了环境和团体因素的影响,仅仅考虑到子任务能够被整合,而没有考虑到整体不等于各成分相加之和。第二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是一般的、稳定的、具有情境独特性的有效表现。第三种观点是一种综合性的观点,它试图将核心素养各因素如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的复杂组合属性与其所在的情景进行整合。这种观点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遥相呼应,它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和知识运用应该在真实情景中进行”[2]。思政课从承载的核心价值来看,是一门进行系统化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相关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从课程蕴含的基本功能来看,是一门从整体上提升公民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能力的课程;从最终培养目标来看,是一门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思想政治素养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思政课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它承载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任务,立足于塑造学生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培育学生法制意识、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这种凝练有两个支撑:一方面可以明确全球宏观背景下大学科核心素养与构建我国学生基础核心素养间的关系,是基于大变革时代背景下进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另一方面可以厘清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建构二者间的关系,思政课要求的核心素养是系统性的素养,不是相关学科或专业的简单机械组装,而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思政课的性质和功能精确凝练的核心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途径

从日常教学过程的运行看,思政课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有两个维度:首先是把各个素养的内在关系进行融会贯通,确定他们是一个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其次明确四个核心素养所承载的时代重任,那就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厚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理念

首先,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牢固理想信念。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为服务”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9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素质,做到政治要强、 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样才能做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和引路人。因此要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系统学习,引导学生把教育理念从浅层认知内化为真情实感,进而外化为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从而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合一。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理念植根于青年学生头脑中。首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教育的性质。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教育性质,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这一点每一个身在其中的时代青年都必须明确。所以社会主义教育在办学问题上,必须要严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体来说就是培养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完成国家存续、有利于保障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使命感教育。青年学生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守护者、传承者、捍卫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中国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成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就会形成坚定的内心信仰,积极传播并模范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生成长的思想基础。其次,运用“知情意信行”原理,循序渐进地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认知、情感和意志是表现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心理学领域,认知通常被定义为人们对于所见所感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情感通常被定义为人对于所认知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对应态度和体验,意志则被定义为人是根据个人主观愿望,在前期认知和情感基础上,通过自觉状态克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由于人的思维具有“知情意信行”渐次提升的特点,故而在日常学习中要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从基本理论认知上升到理论自信,从文化熏陶上升到情感认同,有利于学生构建核心素养,强化政治认同,树立法治意识。

(二)完善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坚持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理念的渗透,落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无论大中小学,学生接受理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和课堂,因此,课程及承载课程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基础学科或专业。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更是以全新的方式走进课堂,如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科学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它们成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支撑。

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修改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下原则:明确了课程目标;调整了课程结构;整合了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要求;提供了实施建议。[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通过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依据,准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功能定位,从而能更准确把握教学的落脚点,能够准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精髓传递给学生。随着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的推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更趋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更加有利于教师有效开展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新教材的改革,以单课单框为固定顺序进行编写的传统教材模式开始向以单元和专题综合探究编写模式转变,这种大模块大单元的编写体例,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每部分内容都不同程度链接着整个单元的教学,教师要重新思考在原有课时和场所不变的背景下,如何把课堂内容系统化、结构化、过程化地呈现给学生,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融合的基础上更注重系统化思维的塑造。

(三)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完成“学习场域”的生成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在积极的学习场景中不断养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积极的学习场域。所谓学习场域,是指所有事件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整合性的整体。存在于这个整体之中的所有人,包括教师与整个教学环境的关系,都是作为整体的一分子发挥作用的关系场。[4]247-248师生各自按自己的角色从学习场域中获取信息、辨析信息、整合信息、传递信息。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相长,在积极的学习场域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和信息的输出和接纳都是动态双向的。一般情况下,学习场域的生成包括六个要素,即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目的、可控的学生状态、系统的教材研究、科学的教学策略、完备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系统中,教师首先做充分的教学设计,且这种设计应持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生成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设计容易使人造成错觉,感到教师似乎站在教学系统之外,只是完成学习场域设定,以便达成预设目标。其实,我们要注重学习场域中教师角色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始终是教学主导者,他们是学习场域中的积极引导者,他们见证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全部变化。教师前期大量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组织学生和使用教材,而是调动学生并与学生在活跃起来的学习场域里相互作用,以此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即学会参与、积极参与、有质参与,这也恰恰实现了学习场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解释,学生都是多元智能的存在,只是智能优势所在有所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势,作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发现、发掘学生的优势、长处或潜能,因为学生的优势,长处或潜能,正是学生发展的生长点。”[4]250学习场域教育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生长点教育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感悟潜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学生内在潜能,所以重视学生或隐性或显性的个性特点就成为教师构建学习场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个科学开放的学习场域下,学生进行真正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职责是如何本着科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生成学习场域。

构建学习场域首先需要建立能够产生对话与行动的动态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活动场域,通过活动场域的设定,转变传统填鸭式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弊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分享体验。在应试教育体系里,教学过程所传递的知识往往是显性知识,它们多来自教师、教材、课堂。但很多具有实用性的隐性知识则远远多于显性知识,我们把这种包含在显性知识体系里的隐性知识称为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本身是一种不容易用具体形式表达的整合经验,它更多强调知识形成的动态思维过程。而由于默会知识通常不容易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或代表符号进行对应逻辑说明,所以很难以明确形式加以传递。但由于默会知识恰恰是考察学生整合和认同基础知识的综合能力,这种知识同书面语言、书本知识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师的功能更多地是去发现、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通过设计高质量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强化默会知识,完成师生之间定时定向交互主体关系,把学习还给学生本身,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主总结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随着对学习场域理论的不断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从国家提倡的大中小学共上一堂思政课,到普通高中开始进行的政史地融合课、语文和政治融合课,都是构建新型学习场域的积极探索。以高中政史地融合课为例,三门课程的核心素养具有交融性。在“科学精神”“唯物史观”“综合思维”层面,它们有相同的思维特质;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领域,它们有共同的价值引领;在“时空观念”“区域认知”范畴,它们有共同的认知目标;在“公共参与”“地理实践力”过程中,它们有相同的行动意识。[5]因此,在新课程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专业界限,打破专业内容、专业思维、培养途径的禁锢,达成融合培养的目标。

(四)注重教学过程从“事实性知识”向“方法论知识”转变

漫长而跌宕的人类社会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信息、知识、文化,我们从中选择可以认知并运用的信息、知识、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承载着人类社会对于客观事物和所有现象的认识结果的知识,我们称其为“事实性知识”。人们把它们梳理出来,作为各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校教育系统里,那些我们要完成的知识、技能指的都是这种事实性知识。对于偏重知识灌输的教育理念而言,强调的就是对这些事实性知识的机械背诵式学习。“而所谓方法论知识,则是指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人的智力如何动态参与如何获取能力的知识,也就是那些能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本身的应用性知识形态。”[4]58-59方法论知识的作用在于不管事实性知识如何变化,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作为生存能力的方法论知识是不变的,而这些都是学生成长不可缺的核心素养。

教育的出发点是赋予人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在近代国家逐步建立起来的学校教育中,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逐渐被扩充和建构,基础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也聚焦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上。在学校教育里,教会学生习得基本专业知识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习得的结果就是“学力”。然而,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和学生所习得的学力并非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其结果也就既不是巩固的,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良好作用。从日趋进步的教育思想出发,学生所获得的“学力”,应该是从学校教育中习得并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而绝不是各种专业知识的简单机械掌握,我们把这种掌握实践技能的学习思维称为“实践型学力”观,也就是说在标准化和创造性之间,开始重视学生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知识和学力问题不能仅局限于量的储备,应该更多关注对既有知识如何应用的质的问题,特别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到“方法论知识”掌握的转变。真正有用的知识是活的方法论知识,不是碎片化要素的累积和叠加。这种活的方法论知识不仅能够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更能创造新的知识。以方法论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探索,才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的重心应当从事实性知识转向方法论知识,提升学习者对自身和整个世界的认识,这也正是OBE教育理念所要监测的学校对学生培养的最终结果。

(一)有利于从思想上明确教师使命,践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

在OBE教育理念下,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结果是考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必须承担好责任,肩负起使命,成为未来教育战线的接力人。习近平曾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123要想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水平,教师是关键,将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将书本内容与社会需求、学生个性相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一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通过适当增加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注重教会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能力,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注重传授学生做人之道,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从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有利于打破专业壁垒,培养综合型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往往会面对更多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亟需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7]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通识知识,打破学生的专业壁垒,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融合性知识,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四项基本核心素养。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要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等方面知识的渗透,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处理好相关专业间的关系,进而能够让学生有方向、有目的、系统地学好各个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会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综合型人才。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许多学校教学内容和方式都相对比较单一,这就需要学校利用好课堂这个关键要素。OBE教育理念强调成果导向,据此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侧重于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发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最终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锻炼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在这种理念驱动下,随着课堂模式不断改变,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让教师从学生的陈述中了解学生所特有的想法,进而加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教师也可以据此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效果。

结 语

习近平指出:“党中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6]379所以在OBE视角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内在本质,要求我们既要考察其教育结果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更需要使教育回到本源去追寻它的属性;既要看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性的本质,更要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工具性潜能。在明确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基础上注重培养结果,正是OBE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要践行,有利于更好地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树立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核心素养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场域核心政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