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单元任务,开展阅读教学

2022-11-28简月丽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苏武屈原文言文

简月丽

“新课程标准”和“新语文教材”都在思维品质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以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阅读文言文,提升思维品质。

一、教学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一些学生非常害怕阅读文言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学习的主动权不在学生自己的手上。文言文字词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难以理解文章的大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注重字字落实、句句疏通,采用“包揽式”的讲授方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文言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阅读文言文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

其二,学生难以走进文本。收录于教材中的文言文往往年代久远,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鸿沟”,导致他们难以走进文本。

其三,學生在阅读时难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经典之作。学生总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阅读,并对其中的道理深信不疑,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单一,自然难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此外,受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些学生趋向于进行碎片化的阅读。高中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他们通常不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自然难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关于任务的设计

笔者以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为例,围绕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和单元学习目标,整理出了以下内容:

依据表1,我们可以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聚焦和提炼,得出四个任务。

具体如下:

①梳理故事情节、文言知识,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

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与方法,聚焦“审美鉴赏与创造”;

③学会论证观点,学写人物短评与历史评说,聚焦“思维发展与提升”;

④把握人物精神,理解文章内涵,聚焦“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这些任务割裂开来,而应使它们相互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上几个任务都是依据本单元的课文设计出来的,难易相间,既考查学生的能力,又能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三、有关任务的实施

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第三单元的单元任务强调学生要“回到历史现场”,把握史实与人物。这就意味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进入一种“生命在场”的状态,真正进行深度阅读,提升个人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从教师的角度看,创设真实、有效的活动情境及场景,紧密联系单元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在形式上力求创新,以寻找施教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依据单元任务,笔者尝试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开始教学之前,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以下预习任务:

(1)请自行梳理出文中相关的文言知识,勾画出读不懂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2)找出主要人物一概述中心事件一摘录核心片段一为核心片段做批注一初步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在语文课上,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小组学习的结果,梳理所读文章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汉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落实文言文学习中与“语言建构与运用”有关的学习要求。之后,可以让他们把预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教师,由教师来引导他们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解决相应的难题。

2.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精读屈原漫步泪罗江和卫律劝降苏武的情节,并进行课本剧表演。

任务一:评判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选择。

阅读《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仔细揣摩两位传主在面对人生中的重大抉择时是怎么想的,思考他们最终是如何选择的。

学生分场景演绎屈原漫步泪罗江和卫律劝降的情节。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请代表上台发言。

学生代表:屈原漫步在泪罗江边,思考自己该如何选择。可是屈原最终选择了怀石沉江,葬身鱼腹。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屈原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但是,他最后的选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卫律劝降苏武,威逼利诱,剑拔弩张。当时的场面不可谓不激烈。但是,苏武不为所动,怒斥卫律。苏武的忠君爱国与卫律的阴险狡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了“汉使”的伟大气节。

任务二:在小组内探讨史传文学的艺术特色,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推选代表展示。

学生代表:①寓褒贬于叙事中,在记述历史的过程中表明自己的态度。②以人物为中心,强调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任务三:在完成任务二的基础上,学会有层次、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①聚焦课文,寻找方法;

②查阅资料,取得证据;

③绘制提纲,梳理思路;

④小组互评,分享观点。

思考题:

①苏武不仅是汉朝的爱国者,而且是我们华夏民族不朽的丰碑。他的节操、他的精神、他的品质,影响和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我们的民族涌现出许多像苏武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共同构筑了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着华夏的子子孙孙。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像苏武这样的英雄吗?

②苏武作为一名使臣,却在胡地娶妻生子,他是真正的坚贞不屈吗?苏武两次自杀未遂,却在北海荒芜之地忍辱负重,活了19年,二者是否矛盾?你认为苏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思考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师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但必须让他们有层次、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3.指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任务一:本单元的两篇史论文分别探讨了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请根据所学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历史短评。

方法指导: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将叙议结合起来,在叙述和议论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屈原的赞美之情;在《苏武传》中,班固采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在人物的对比中蕴含褒贬;在《过秦论》中,贾谊通过大量的铺陈来凸显自己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开篇立论,接着用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加以佐证,警戒后人要以史为鉴。

任务二:组织开展辩论赛,以“对于屈原和苏武的选择,你是否认同”为题展开辩论。

正方:认同屈原和苏武的选择

反方:不认同屈原和苏武的选择

在本次大单元视域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基本能做到聚焦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回到历史的“现场”,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多样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深入文本,为他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以上是笔者组织学生学习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第三单元的文言文的几点经验,希望能给各位教师带来一些帮助。

猜你喜欢

苏武屈原文言文
苏武庙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屈原送米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