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安县复兴国有林场营林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2022-11-28张立刚张喆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林长制营林林场

张立刚 张喆

摘 要 森林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开展国有林场营林现状调查是推进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基于此,介绍了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复兴国有林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类型、林区分布与植被、社会与经济条件等基本情况,从森林经营面积、产业发展、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等方面总结了营林现状,并结合林场实际提出了明确发展方向及目标、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实施分类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及改进育苗培育技术等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 营林现状;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安徽省来安县复兴国有林场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33

国有林场是国家为了进行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而设立的部门,是我国生产林业资源的关键。做好国有林场的营林管理对提高林分质量、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1]。基于此,结合来安县复兴国有林场的实际,对其自然条件、营林现状、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展开探讨。

1 自然条件概况

1.1 地形地貌

复兴国有林场(以下简称林场)位于安徽省来安县的西北部,东经118°18′45″~118°28′45″,北纬32°31′15″~32°38′45″。林场属江淮丘陵岗地,剥蚀地貌类型。林场内龙王山的海拔为219 m、相对高度50~80 m,为来安县的最高峰,没有明显的岗顶,一般坡度为5°~10°。林场内水域系长江二级支流来河、清流河源头,场内有人工水库3座,分别为练山、石桥、石塘罗,其中林场东部林区与来安县大型水库——屯仓水库接壤。

1.2 气象水文

林场地处北亚热带地区,有着温和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年均日照时间约2 100 h,无霜期207 d左右;年均气温14.9 ℃,最低、最高月均温分别为1.3 ℃、27.7 ℃,极端最低、最高温分别是-16.3 ℃、40.6 ℃;年均有效积温约5 200 ℃;年均降水量975.3 mm,年均降水日数111 d左右;年均蒸发量1 439.9 mm左右,相对湿度75%。春季气候条件变化多端,温度缓慢回升;进入夏季后温度高、雨水多;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气候干旱、温度低。适合生长的树种有杉木、松树、竹类、阔叶树等。

1.3 土壤类型

林场内的岩石主要包括玄武岩、千枚岩、石灰岩和角闪花岗岩。土壤类型以普通黄棕壤、黄棕壤性土、棕色石灰土为主。丘坳、岗坳、平缓岗地的土层一般在40 cm以上,有较好的肥水条件,其他地带土层厚度一般在20~40 cm(其中超过30%为石砾)。土壤pH值在5.5~7.0,石灰岩地带的土壤pH值一般在7.5~8.0。

1.4 林区分布与植被

林场下设龙王山、陈郢、西冲、大安、宝山与塘窝6个作业区。目前森林經营总面积达到4 515.0 hm2,活立木蓄积量达21.5万m3,其中有林地、公益林面积分别为3 646.7 hm2、3 353.3 hm2,森林覆盖率80.8%;林场内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多年来在频繁人为活动的影响下,目前原生植被已经消失。除闭塞地带的黄檀次生林外,现有的植被均为林场建立后营造的人工林分,主要类型为马尾松、杨树、硬阔类,小块分布一些杉木、水杉、板栗和毛竹、元竹。林下植被的类型有野花椒、野山楂、山槐、芫花、麦冬、六月雪、馒头果、胡枝子、白蜡条、草类、蕨类等。

1.5 社会与经济条件

林场内人口相对集中,林场场部设在来安县西北部龙王山脚下。目前林场经营总面积为4 515 hm2,下设4个科室,分别为办公室、森林保护科、森林培育科、森林产业科。2019年,林场年收入约为1 499万元,其中570万元来源于财政拨款、108万元为营业性收入、339万元来源于其他类型的收入、461万元来源于林业项目资金收入、21万元来源于其他项目的收入;共计支出费用1 381万元,其中285万元为营林生产成本(含管护)、48万元为经营费用、804万元为职工工资福利支出、205万元为管理费用、39万元为其他类型的支出。

2 营林现状

2.1 森林经营面积不断增加

近年来,林场完成造林的面积为159.13 hm2,幼林抚育的面积超过466.67 hm2。新造林的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幼林长势良好;组织实施森林抚育项目的面积达到1 613.33 hm2,科学编制作业设计、合理施工,优化了林分结构,改善了林木生长环境,促进了林木生长,充分发挥了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长防林工程封山育林366.67 hm2、退化林修复166.67 hm2,增加了林分植被的种类,保证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水土的保持能力,减轻了森林病虫害,提高了林分的质量,保护了物种资源。

2.2 产业发展有所突破

1)根据滁州市“三树一苗”发展规划,林场大力培育麻栎、杜仲、乌桕、美国薄壳山核桃等乡土树种和经济林,目前林场内麻栎成林333.33 hm2,新造林66.67 hm2;乌桕营林66.67 hm2;美国薄壳山核桃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6.67 hm2,其中近几年新增的面积为26.67 hm2;培育女贞、红榉、朴树、银杏、红叶石楠等精品苗木26.67 hm2。2)结合森林抚育工作,发展杜仲的规模造林,打造以杜仲为龙头的中草药产业基地,引进公司合作开展林下中草药种植,实现以种代抚,促进了林分生长,增加了林场收益。目前,林场内结合实际建立了一个产业试验园区,栽植杜仲36.67 hm2、美国薄壳山核桃4.67 hm2、来安花红3.33 hm2。3)加大地理标志产品“来安花红”的培育和发展,扩大种植面积;2018年申请“来安花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成功申请“来安花红”绿色产品,2020年成功完成“来安花红”的酿酒试加工,为“来安花红”的长效发展寻找到新的突破点。

2.3 森林防火成效明显

林场内森林管护分为林场场部和宝山分场两大管护区,管护面积共计4 515.0 hm2。管护区下分26个管护片区,实行片区管护员专职管护、森林保护科监督巡查管护模式。辖区内现设置森林防火瞭望楼2座、无人机2台、永久固定森林防火宣传碑65块、森林防火语音智能警示器8个和森林防火监控探头11个,森林防火探头基本实现了林区防火监控的全覆盖。

为了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领导,林场成立了森林防火工作领导小组,由场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场长担任副组长,森林保护科人员为成员;设置正(副)指挥长4人,专(兼)职扑火队员35人,配备森林防火专用车3台、风力灭火机26台、水枪4台、割灌机2台、油锯2把、打火把和扑火水袋一批;防火期内严格执行24 h领导带班值班制度,保证通讯畅通,值班扑火队员24 h集中待命,重点防火区域落实人员蹲守;同时加强对特殊人群和未成年人的监管力度,制定特殊群体管理办法,明确监护人责任,加大对特殊人群引发的森林火灾的监控和管理。

2.4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林场内的水、电、路改造目前已基本完成,根据计划安排,后续将重点推进林下经济节点道路建设,规划林区管护用房及防火设施建设。近年来实施了3.2 km防火道建设项目、林场场部节点改造和宝山分场3.56 km林下节点道路建设等项目。

2.5 林长制工作有序推进

1)制定《来安县复兴国有林场林长制工作方案》。根据《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皖发〔2017〕32号)和《中共滁州市委办公室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滁州市林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滁办发〔2017〕49号)文件精神,制定了详细的林长制工作方案。2)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设立林长1名、副林长7名;林长由场长担任,副林长由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负责人担任;下设林长制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林长制工作的同志担任;公布林长信息、划分责任范围、分配具体任务、明确林长的职责范围,落实林长制岗位职责。

3 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明确发展方向及目标

设立国有林场最主要的目的即为合理、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通过加大造林力度、科学抚育管理,实现对濒危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其他林业资源的不断增长[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明确国有林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十分重要。通过对现有干部职工队伍进行稳定、增加森林资源的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的蓄积量,将其生态效能充分地发挥出来[1]。除了增加新栽植林业资源的面积,还要对现有的森林资源予以保护、合理利用,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质量、推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可基于林间独特的空间、光照等优势开发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模式,合理利用林下生态系统,增加林业经济收入[3]。

3.2 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国有林场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机制不科学、沟通机制缺乏、职工队伍建设不合理等问题,不利于国有林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运行机制[3]。1)转变市场观念。国有林场的相关负责人要对市场发展趋势具有充分的了解,努力改变林场职工落后的观念,结合实际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以与当前新时期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运行方式的选择要求科学合理,确保其运行具有可行性、可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2)转变用人管理机制。结合国有林場的实际,通过推行岗位责任制、聘用制等,对现有职工的配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明确岗位职责,确保每个上岗的职工具备胜任岗位职责的能力及责任心、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建立员工的定期培训、考核制度,采取绩效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如果员工多次考核结果均为不合格,可通过劝退、转岗等方式予以处理,确保每位考核合格员工的权益、激发其积极性。对于考核优秀或者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可通过发放奖金、公开表彰等多种方式予以奖励。通过以上方式不断完善现有的运行机制,确保国有林场内的管理体系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提高营林水平、提高林业资源的面积及质量提供机制保障。

3.3 实施分类管理

国有林场应结合场内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林业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以实现科学规划、合理运营的目标[2]。分类的依据有经营范围、营林目的、功能定位等,主要涉及内容有商品林、生态公益林等。一般国有林场在营林中会实施较多的项目,包括植树造林、病虫害防治、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需要提前做好规划,确保有完整的方针政策指导项目的有序推进。总之,通过对国有林场内的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科学规划运营,可为国有林场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降低营林建设的风险。

3.4 拓宽融资渠道

国有林场在营林管理中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支持,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财政及政策方面给予倾斜[3]。林场内营林措施的有效开展以及现有林业资源的保护、新林地的扩建均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支持,不仅需要政府对财政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根据林场建设实际作出合理的规划投资,还需要林场积极扩宽融资渠道,多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此外,林区可通过康养旅游、林下经济等途径增收创收,积极增加营业收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增加资金的来源途径,为国有林场开展营林管理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3.5 改进育苗培育技术

国有林场营林管理的效果不仅与员工管理水平、资金是否充足等有关,还与育苗培育基地内苗木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国有林场的相关人员需要结合不同类型种子的习性对培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优化、改进,确保培育出健壮的苗木;结合对林场内采种母树生长情况的调查,将不符合要求的部分种子去除,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进行育苗;结合不同树木的特点,合理选择育苗方式,为国有林场营林提供大量的健壮、优质苗木,为林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苗木资源保障[5]。

4 结语

国有林场是我国获得林业资源的重要来源。在实际的营林管理中,国有林场的目标不能仅限于经济效益,还应该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促使国有林场内营林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国有林场需要进一步明确林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及目标、重视现有运行机制的优化完善,通过分类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及加大育苗技术研发等,提高营造林质量和林场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锐,邢红,王勇,等.福建省国有林场营林装备现状与需求[J].林业和草原机械,2020,1(5):25-29.

[2] 廖斌兵.浅谈国有林场营林技术措施[J].现代园艺,2016(24):229.

[3] 殷宏伟.论国有林场营林技术的实施[J].现代农业研究,2016(7):33.

[4] 张石春,角永宏.马龙县国营林场发展现状与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6,41(S2):157-158.

[5] 刘阳.浅谈国有林场营林技术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4):194.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林长制营林林场
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和五项配套制度
甘肃省举行全面推行林长制情况新闻发布会
我省举办林长制改革专题培训班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
营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营林防火是森林防火的基本对策
林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