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余甘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022-11-28甘阳英肖广江蔡时可刘娓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32期
关键词:甘子种质加工

甘阳英,肖广江,蔡时可,赖 多,刘娓娜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州 510640;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果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4汕尾市尚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汕尾 516699)

0 引言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L.)是分布在中国南方的特色经济树种,为大戟科叶下珠属热带、亚热带落叶小乔木,又名滇橄榄(云南)、油甘(柑)子、山油甘(广东)、安(庵)摩勒(乐)(福建)[1],主要分布在华南(两广)、东南沿海(福建)及西南(云贵川)各省,是首批列入中国“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的中药材,在中国作为中药使用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南方作为水果食用也有几百年的记录[2]。余甘子作为中药对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腔干燥[3]、牙龈发炎、皮炎、消化不良、腹痛[4]、慢性肝炎[5]、高血压病[6-7]、高血糖病[8]、高血脂症[9]、痛风性关节炎[10]和癌症[11-13]、艾滋病[14]等各类疾病都有特殊疗效[15-16];其功能性提取物(包括酚类、没食子酸等)具有显著抗氧化作用[17],可用于开发美白护肤品[18-19]、护发用品、牙膏、香烟香料等[20]。余甘子也是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3种保健植物之一,按照世界水果栽培历史和开发利用程度,被划分为“第三代水果”,又称“3G水果”,在中药和保健药品、水果与食品加工、日化用品、林业和园艺、家具家居用品、粮油食品等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其作为水果鲜食或果汁饮用初尝酸涩、食后回甘、风味独特,近两年油甘汁在各大城市发展迅速,已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饮料”。余甘子还是一种优良的造林树种,其根系发达,可防止土壤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且树姿优美,可用作庭园风景树,在粤东地区普通的挂果余甘子盆景可以卖到上千元。此外,余甘子的木材质地坚硬,硅元素含量高达30%,具有耐腐蚀、耐高温等优良特性,木材断面棕红色,可用作建筑或家具用材,树皮含单宁22%,是优质的栲胶原料;树叶可治皮炎、湿疹,晒干可做枕芯填料;种子含油16%,油中含亚油酸44%,油酸28%,亚麻酸8.8%,食用种子油有生发功效[21]。

目前国内对余甘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质资源利用与新品种选育[22-32]、药理药性和有效成分的提取[33-38]、加工工艺[39-43]、栽培技术[44-46]等几个方面。由于余甘子早期以利用野生和半野生资源为主,以农业产业为目的的人工栽培时间大约只有三四十年,属于地方性的小宗、特色品种,不在农业和林业的常规统计范围内,目前针对余甘子产业的一些重要数据还不清楚,已有的研究大多只有局部产区(如:云南[41-49]、福建[21]、广西[50])的产业分析,尚未检索到关于全国范围内余甘子产业发展情况的研究。为了系统的掌握国内该产业的整体情况,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国内余甘子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摸底,对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发展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余甘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指引。

1 研究方法

为了掌握余甘子产业的一手数据,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谈和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国内余甘子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摸底。

一是组织专项调研组先后前往广东、云南、福建、江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参观余甘子种植基地,与企业、种植户直接访谈,与农业主管部门进行座谈、访谈等途径,基本掌握了余甘子各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情况。

二是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访谈了包括云南宾川佳泓园艺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果然食品有限公司、福建惠安老爸食品有限公司、广西平南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内的十余家企业,重点了解了各地余甘子种植加工的规模、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等。

三是采用文献分析的方式,以“余甘子、油甘、滇橄榄、庵摩勒、印度醋栗、Phyllanthus emblicaL、Indian gooseberry”等为关键词在万方、中国知网、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关联度高的文献700余篇,梳理了余甘子的产业发展历史、现状、相关的技术、问题与发展趋势等。项目组还通过工商信息检索、淘宝、京东、1688网、爱采购等各类电商平台以及百度搜索,共检索到余甘子相关企业70余家,了解了余甘子产业的生产规模、市场流通等信息。

2 中国余甘子产业发展现状

2.1 余甘子种植情况

余甘子原产于中国南部、印度中南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南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其中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中国和印度。在中国的自然分布面积约有13万hm2,且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大大超过其他国家,主要分布地区包括云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四川、海南、台湾等地[1]。按照熊仪俊[51]对于余甘子的生态分布定义,余甘子在云南元谋、元江和华坪属于干热河谷区,在云南会泽和四川西昌属于较湿润区,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和台湾属于湿润区,干热河谷区分布的种质资源多样性最为丰富[25]。

目前,余甘子在国内大多还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人工栽培的余甘子约有3.8万hm2,主要集中在云南、福建、广东和广西四省(表1)。云南的栽培面积约有1.67万hm2[47],主要产区集中在保山市(约14000 hm2)、大理州(约1000 hm2)、怒江州(约1000 hm2)[43],主要栽培品种有‘高黎贡山糯’[28-29]、‘保山1-4号’[26-27]、‘盈玉’[51]、‘红珍珠’等[44],但云南的人工栽培余甘子大多为近20年林业部门扶持造林形成的[53],半野生状态的居多,人工管理偏少,以农业产业为目的的余甘子栽培面积仅1400 hm2[54]。福建的余甘子栽培面积约有1.2万hm2[55],分布在22个县(市),但连片规模化的栽培集中在泉州市惠安县,约有1727 hm2,主产镇是紫山镇和黄塘镇[21],主要栽培品种有‘蓝丰’、‘粉甘’、‘扁甘’、‘玻璃甘’、‘六月白’、‘秋白’等,其中‘粉甘’种植面积最广[55]。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截至2021年上半年,广东余甘子栽培面积约有6667 hm2,主要集中在揭阳普宁市、汕尾市和汕头市潮阳区,其中普宁市面积约2000 hm2,主要分布在云落镇、麒麟镇和池尾街;汕尾市面积约2667 hm2,主要分布在陆河县、陆丰市、华侨管理区,主产镇包括陆河县的河口镇、新田镇、上户镇、螺溪镇,陆丰市的陂洋镇、八万镇、内湖镇以及华侨管理区的奎池山一带;汕头市潮阳区面积约有1333 hm2,主产镇有金灶镇、谷饶镇和西胪镇。广东余甘子主栽品种有‘甜种’、‘狮头种’、‘青皮种’、‘玻璃种’、‘凤珠’等,其中‘甜种’余甘子品类繁多且杂[56],目前已经通过品种审定的有‘白玉油甘’、‘上湖仙油甘’、‘玻璃油甘’[30-31,57-58]。广西余甘子栽培面积约有3333 hm2,主要产区集中在贵港市平南县、崇左市的天等县、扶绥县、龙州县等地,主栽品种有‘大玉余甘’、‘乐民油甘’、‘灵山大种、小种’等[50,59]。全国各地余甘子人工栽培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全国各地余甘子人工栽培情况统计表

2.2 余甘子加工情况

目前,国内余甘子的加工产品主要有果脯、蜜饯、腌制品、果酒、果汁、果酱、果干、冻干片、果茶、袋泡茶、余甘粉、含片、喉片、保健三勒浆、口服液、糖果等[40-43,60-61]。通过网络可检索到的余甘子加工企业有70余家,实际数量可能超过百家,主要集中在云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江西、江苏、河南、湖南、安徽等地(表2)。

表2 全国各地余甘子加工情况统计表

余甘子蜜饯、果脯等传统的加工产品在主要产区都有生产,但在广东揭阳市相对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以前,当地的油甘蜜饯果脯加工厂林立,但是在2008年因环保问题关停了大约2/3的加工作坊,目前粗略统计有10余家,均小型加工企业。

余甘子粉剂在全国多个省份均有生产,但集中分布在云南、陕西和福建三省,三省中有生产余甘子粉的企业分别约有40多家,其中云南、陕西分别有十几家、二十几家,福建多家。余甘子含片、喉片主要集中在云南和福建省,云南省内现有包括云南白药、滇虹药业、百草岭药业等在内的滇橄榄含片生产企业10余家,加工规模为国内最大,福建省内生产含片、喉片的企业有数家,其中惠安老爸食品有限公司规模相对较大,年产余甘子含片超过1亿片,冲剂、颗粒茶超过300 t、蜜饯500 t、饮料3500万瓶。

余甘子果汁和茶饮的规模化加工在福建、云南、江西和安徽均有厂家,其中福建的以惠安老爸食品有限公司和漳浦县达川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为首,约有十余家,基本形成余甘子果汁产业集聚。余甘子果汁加工规模最大的厂家是江西果然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量超过1.5万t。所加工的余甘子(油甘)原汁大部分供应各大城市的奶茶店,如:奈雪、喜茶、乐乐茶、Coco、星探、找茶友、hun果汁、星满杯、野翠山等,通过不同的调配形成品类繁多的奶茶饮品,风味独特,已成为“网红饮料”,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余甘子茶的生产主要是位于安徽的东鹏特饮集团生产的由柑柠檬茶,估测年销售量上亿瓶。

余甘子保健药品的生产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福建安摩乐制药实业有限公司就开发了安摩乐余甘子保健液、胶囊、喉片和粉合剂并开展了大量临床试验,获得了制药准字,产品在当时的香港市场很受欢迎。但总体来讲,目前余甘子保健药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率还比较低。

2.3 余甘子科技创新情况

中国对余甘子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国内从事余甘子科技创新的科研机构主要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保山市林业技术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普宁市果树研究中心等,从事的科研工作主要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其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建有农业部余甘子种质资源保护云南创新基地,收集保存了余甘子种质资源315份,并从中选育出‘热农1号’[62]和‘盈玉’、‘油甘’[45]新品种,保山市林业技术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先后选育了‘高黎贡山糯’、‘保山1-4号’系列余甘子无性系良种[26-28],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建立了国家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余甘子种质资源分库,收集余甘子品种及野生种质资源100多份,选育了余甘子新品种‘榕甜3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余甘子资源圃收集保存了30份余甘子种质资源,先后选育了‘普甘1号’、‘莲溪甜油甘’等优良株系[63]。

除政府科研机构外,部分企业也根据生产需要,在余甘子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个别企业获得了大量专利成果。从余甘子产业相关的专利检索结果来看,中国的专利数量在世界领先,并集中在种质资源创新、食品和饮料加工工艺等方面,尤其是近十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基本与余甘子产业市场的发展呈正相关[64]。

在余甘子相关标准研究方面,2011年,云南省质监局发布了由惠安县农业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共同起草的《余甘子综合标准》,该标准包含《余甘子栽培技术规范》(DB35/T 1231—2011)和《育苗技术规范》;2012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惠安县农业局种植管理中心联合制定了《余甘子规范化栽培技术标准操作规程》;2015年,云南省质监局发布了由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起草制定的《高黎贡山糯滇橄榄无性系栽培技术规程》;2017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余甘子粉》(LY/T 2866—2017)标准,2020年,保山市制定了《高黎贡山余甘子采收与分级》地方标准;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余甘子原汁》(LY/T 3281—2021)标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余甘子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进步,但从标准的数量和类别、内容来看还不能有效地支撑全产业的标准化发展。

2.4 余甘子三产融合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以余甘子产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也逐渐兴起。云南大理自治州结合余甘子生产基地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服务,并通过组织文学界作家、诗人等举行各类诗歌文会,将文化融入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广东汕尾市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不断完善油甘产区的基础配套设施,通过组织开展油甘节和采摘观光活动,探索余甘子产业的三产融合发展。广西平南县也利用余甘子种植基地打造集农业观光、科普、拓展娱乐、购物等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区。不过总体来看,依托余甘子产业的休闲旅游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显示度高的旅游产品。

3 余甘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当前余甘子产业还是处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体现在:

一是种子资源保存保护和开发利用还不够,国内对余甘子野生资源的调查保护大多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调查,当时福建省的余甘子资源有80~90个种类,云南省的有上百个,且多样性十分丰富,但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土地开发、乱砍滥伐,大量余甘子资源遭到破坏,一些具有特异性状的种质已丢失[22];过去山上山下随处可见的野生资源,逐渐萎缩到山顶或悬崖峭壁处才能找到[58]。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在部分地区没有得到重视,种质资源利用还比较粗浅,新品种选育大多还局限于野生优良单株的发掘利用,现代分子育种在余甘子品种选育的研究中还很少应用,导致品种更新速度慢,产业发展的品种储备还不够丰富。

二是余甘子产业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当前,余甘子产业在国内主要分布省份各自发展且定位不同,云南、海南、广西大多以造林树种发展,更注重苗木的存活率和长势,而广东、福建多以农业产业发展,更注重果实品质、口感;余甘子品种命名也比较杂乱,能检索到的余甘子品种有数十个,但通过品种审定的只是少数,还有个别“同种异名”或“同名异种”的情况,比如:‘狮头油甘’又被称为‘柿饼油甘’,‘玻璃油甘’在福建和广东均有[31],但两地种源不同,性状也有较大差别。产品分级标准还很缺乏,当前,国内仅《高黎贡山余甘子采收与分级》地方标准,分级设备仅是对大小进行分级,对于鲜食余甘子而言,更重要的是影响口感的生化指标,但目前尚无相关标准和设备。

三是精深加工还不足。由于余甘子生食有涩味,虽然甜种余甘子口感大大改善,但直接食用的量仍然是少量,大部分余甘果被用于加工。目前国内从事余甘子加工的企业多达上百家,但大多数只是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企业还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资源浪费,也错失了附加值最高的产业环节。在美国和印度,余甘子被大量用于护肤、护发和保健食品加工领域,如:印度生产的洗发粉一小盒售价十几美元(折合人民币70~100元),美国Olly开发的护发软糖,小盒售价150多元,利润远高于国内的余甘子加工产品。

四是科技支撑乏力。由于余甘子是小众产业,得到的政策、资金支持相对较少,国内从事余甘子研究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也较少,且组织化程度低、研究方向不均衡,大多集中在产业链前端,有关余甘子加工的研究分散在个别高校和中药、食品加工的研究团队,且大多为初加工,对于精深加工的研究和应用还很少。对余甘子专利的检索结果表明,中国申请的余甘子专利集中在产业链前端,产业链下游的技术支撑还很不足[64]。此外,余甘子产业和科技力量的组织化还明显不足,目前,尚未见余甘子相关的产业联盟或学术协会、学会组织,国内科研单位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及与国外该领域的学术、产业交流还很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4 余甘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余甘子产业的分析,对余甘子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增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于少数几个主产区的支持力度,以此保障主产区有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可以持续、深入的开展余甘子科学研究。为余甘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重视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开发利用。在余甘子主要分布省份推动全面深入的资源调查与收集,完善种质资源圃建设,收集保存省内外、国内外余甘子种质资源圃,并促进省际、国际种质资源交流交换;对余甘子品种选育给予长期持续的经费保障,促进杂交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的应用,提高余甘子育种水平和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品种资源储备。

三是加强余甘子产业主体和科研主体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余甘子产业联盟、余甘子协会/学会等组织的建设,提升产业的组织性和联动性,并借助这些产业、学术组织实体推进余甘子产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余甘子产业标准化体系,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促进产业链向下延伸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顺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扶持发展余甘子精深加工,促进余甘子产业向下延伸。并基于余甘子生产基地,结合周边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因势利导,在条件好的地方适当发展休闲旅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余甘子产业的附加值,带动山区农村人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甘子种质加工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余甘子化学成分及其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抗炎活性的研究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藏药余甘子茶的生产工艺及高血压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