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离境”所见命题特点及启示
——全国高考历史乙卷第42题评析
2022-11-28周京凤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
◎ 周京凤 冯 鑫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
2022年全国乙卷(文综)的第42题甫一公布,便引发热议。笔者试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试载体三方面出发对本题的特点作一评析,以求教于方家。原题如下:
42.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 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 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一、从考查内容看试题的全面性
考查内容的“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1]
(一)核心价值的引领。本题指明表中所载四则史料为东汉良吏之事迹。良吏又称循吏,《史记》、《汉书》中均专辟列传予以记录,体例沿用至后世。本题史料选自刘宋史家范晔所著《后汉书·循吏传》,其在卷末赞语为:“政畏张急,理善烹鲜。推忠以及,众瘼自蠲。一夫得情,千室鸣弦。怀我风爱,永载遗贤。”[2]有学者阐释为:“治国不应严刑峻法,而应宽缓为治。不扰民、不折腾,由此则能推忠恕于万民,守长得化下之情,而黎明百姓则鸣弦而安乐。”[3]可见范晔认为地方官吏能以儒家主张的德政、仁义来教化、治理辖区百姓,即可称为良吏,时至今日这些品质仍可作为施政的基准。而由良吏事迹所形成的良吏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值得传承与弘扬。
(二)学科素养的导向。高考各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进行界定的。[4]本题首先综合考查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命题依据,现以此为参照并结合本题内容,整理质量描述见下页表。[5]
该题重点考查历史解释,如题干说:“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学生在阅读史料后,首先描述表象,如东汉地方官吏采取何种治理措施?与虎患有何联系?再运用有关两汉社会主流意识的发展等知识,以及剪裁史料的内容;针对史料的“表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推导表象背后的意涵。
(三)关键能力的分层。据徐奉先的研究,关键能力可划分为三层。[6]结合本题内容为:第一是对历史知识的获取能力,譬如可提取到的直接表象至少有:1.四人到任处均有猛虎出没;2.四人均有治理虎患经历;3.四人到任后行德政、肃吏治,使虎患平息。“能够提取和运用的历史信息越多,能力就越高”[7],表象3较符合,这也是参考答案所给示例。第二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既知表象3后,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四人行德政治理虎患的社会背景原因;即:汉武帝时儒学获得正统地位,东汉儒学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家的德政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得到广泛褒崇。第三是历史探究能力,以表象3为例,在刚刚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儒家思想影响东汉地方官的执政理念。
核心素养 水平 质量描述唯物史观 4 能够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去探究、解决历史问题。时空观念 4 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选择恰当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史料实证 4 在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运用史料对问题进行论述。家国情怀 4 能够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更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历史解释 4 在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解释。
(四)必备知识的迁移。以新教材为例,参照课标,本题考查的必备知识分布在: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2、4课介绍了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及其政治主张;两汉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选修三第1课介绍了从春秋时儒家文化思想核心的形成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可见,本题考查的知识在新教材中的政治、文化板块中皆有呈现,体现了考查的广度和准度。但这不是对静态知识的直接考查,而是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后,再结合现存史料去分析新情境下的新问题。因此,重点考查了知识的可迁移性,体现其深度。
二、从考查要求看试题的切合性
本题的基础性体现在:探究表象后的意蕴,须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先秦至汉的儒学发展是新教材中主干知识。
本题的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素养考查的既全面又有侧重。关键能力的考查既有史料阅读、归纳概括,又有分析探究,甚至是语言的表述,极具层次性。必备知识的考查从教材体系看涉及必修、选修;从知识领域看涉及政治、文化、思想;从历史时段看涉及先秦至两汉。
本题的应用性体现在要求学生阅读四则史料后,需自己概括共性,再运用关键能力及必备知识去探究表象形成的潜在时代背景。论述完毕后,最终总结出一般性的历史结论。学生通过这三个步骤论述观点时,将极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
关于本题的创新性,可借用教育部《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的话:“该题材料呈现、设问形式新颖,信息主题集中且思维发散性强,对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本题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摆脱原有思维定势,大胆去探究。
三、从考查载体看试题的开放性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8]本题营造了一种学习情境,大部分学生未接触过这些史料,可知此情境的陌生性。从关键能力的分层观之,可见复杂性。至于本题开放性的呈现,是最具价值的一点,细说如下:
(一)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题未提出具体指向性的历史问题,学生需通过阅读史料后,描述四则史料所呈现出的历史现象,并尽可能地调动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去分析现象所揭示的历史问题,最后阐释历史意蕴,也即“透过现象看透本质”。这一系列的程序都需要学生自主去完成。
(二)注重由表及里式的论述过程。探寻史料背后的意蕴,并不意味着描述现象后得出结论即可。黄牧航先生说:“只有得出结论的方法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空的限制,接受大众的检验。”[9]本题要求的探究,已经暗含了构成表象与意蕴之间联系的关键环节——论述。即需要学生利用所给史料及所学知识对表象背后形成原因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般性、总结性的解释。
(三)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解读史料,并得出基于相应角度的结论。高考作为封闭式的考试,那么增强试题的开放性需从设置开放性问题着手。“封闭式的答案是固定的,而开放式的答案是不固定的。”[10]本题所提供的史料,至少可以分析出三种以上的历史现象并展开探究。因此,本题既没有具体的问题,也没有固定的答案。这种具备开放式答案的试题类似于2021全国甲卷第42题,彼题要求标识出所给地图中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理由。有老师对此说到:“开放性的答案指向更让学生从‘做题者’转向了‘研究者’和‘设计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素养获得真正提升。”[11]这种评价亦可适用于本题。
四、余论
上文详细介绍了本题的特征。此外,笔者还有一点认识。本题取材自孙正军《中古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一文。在他看来判断史料的真伪并非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史料为什么会呈现现在的样式”[12]。此研究范式称作史料批判研究或历史书写,近年来兴于治中古史的青年学者中。出于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对中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去感悟专家的批判性思维方式,而非其结论。以本题为例,首先需先分析史料的呈现结构,接着在论述环节时,应大胆地对史料价值进行思考、质疑,并从时代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史料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进行总结。示例:
表象:《后汉书》攥写良吏事迹,多有官吏行德政后,“猛虎离境”的相似桥段。论述:《后汉书》记载四位良吏以德政治理地方时,猛虎的形象不同程度上被拟人化,不仅自发渡江而去,甚至知过伏罪,这明显呈现超自然性、经验性,很难认可为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是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天人感应思想也广泛传播,自然界的表现与人的政治行为相互对应,虎作为野兽受德政感化而离境的事例,逐渐成为史家塑造良吏形象的“知识仓库”。结论:中古史家撰史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存在部分内容书写程式化、类型化,影响了有关记载的真实性。
前辈论者曾指出中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是专业化,这种命题思路十年内是改变不了的,中学老师需广泛地了解高校的学术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13]如能把这些前沿成果和范式转化成平时的备课备考思路,将会是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以后面临有关题型时,或许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注释】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页。
[2] 范晔:《后汉书》卷七六《循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83页。
[3] 李大明:《〈史记·循吏列传〉与历代正史〈循(良)吏传〉的设置》,《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8期,第124页。
[4]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9页。
[5][8]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0—72、59页。
[6] 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62页。
[7][10] 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84、248页。
[9][13] 黄牧航、周朝阳:《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1页。
[11] 王生、曾金海:《在时空与史事的融合中渐次培育学生时空素养——基于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甲卷第42题的教学思考》,《历史教学》2021年第15期,第32页。
[12] 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文史哲》2016年第1期,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