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以哈尔滨剑桥学院为例

2022-11-28张福利洪文龙

剑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张福利,洪文龙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检验标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的首要选择,对于扩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国内外产教融合模式和现状,在哲学思维视角下,以哈尔滨剑桥学院产教融合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进行分析,为其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学发展出现同质化现象,出现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如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如何解决社会急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转型发展关注的焦点。

基于此,本文从国内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入手和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现状着手,在哲学思维的视角下进行对比研究,并以哈尔滨剑桥学院实施的“六真衔接、六共融合”集产、学、研、用、创、转于一体IEM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例,阐述了产教融合是检验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金标准,旨在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路径。

一、国内和国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发展

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西方国家结合不同的文化政治和教育观念,构成了多样化的产教融合体系。在相关政策制度、企业参与、政府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具有总体相同的特点。

(一)国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国外产教融合的研究模式主要分为3 个类别:一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德国“双元制”。以企业培训为主导,校企共同设置相关专业并承担人才培养、提供经费资助,尽可能地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会对企业产生过度依赖性,并不能体现出学校的相对独立性。二是校企并重的美国“工学交替”。既注重培训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符合企业用人的需求,此模式值得我国借鉴学习。三是以学校为主导的法国“学徒培训中心”。以学校为中心,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学徒制师傅和教学导师对学生进行交叉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国内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在国内的模式主要分为3 个类别:一是以产教结合的初级模式。以项目牵引、校内实训型、教研一体型、“双证”教育型、“走出去”“请进来”等模式,校企之间融合度低,合作处于一头热、两张皮,呈现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二是以产教融合的中级模式。以“2+1+1”“3+1”、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等形式,校企之间形成了局部的合作模式,双方产生了较为单一的协作育人方法,尚停留在教学管理与生产实践的层面。三是以产教一体的高级模式。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建设实践基地、校企人员互派、评价培养质量、完成横向课题等共同协作过程,以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打开校园边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打造利益共同体。

哲学思维理念强调要通过往复多次的“简单- 复杂- 高层次再简单”的循环更迭,依循简单、复杂、再简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实现螺旋式的不断上升。从分析国外产教融合的相关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各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都是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的。从国内产教融合3 个层级来看,我们要突破传统模式框架,立足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到由“加法”转变为“减法”,以哲学的思维推动产教融合工作的实践创新,完成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特质和现状

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759 所高等学校,其中涵盖普通本科院校1270 所(公办849所,民办412 所,中外合办9 所),涵盖高职(专科)院校1489 所;按着高校业界常规定义,全国“985”大学共有39 所,如果把研究性大学扩大到“211”大学,则全国共有115 所。

(一)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必要条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在具有初高中文化基础上,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对工序、流程、操作等技术熟练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师。

从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大多采用“订单式”“工学交替”“2+1”“产学研”等模式。但是远未达到考生与家长心中对高职院校办学能力水平和特色的期望标准。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未进行重大改革,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依然沿用,即教学资源固定配置、准确的教学评价以及过多的理论课程教育,并没有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通常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现状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国家早在2014年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图1显示,目前企业最为紧缺的是35%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产业、社会领域所需要的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工程师及管理专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定位,此定位更侧重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要以实践成果反哺理论学习。

图1 人才社会需求“金字塔”

目前企业广泛面临VUCA 时代的管理挑战,从中产生的巨大变化涵盖了从数字化管控到赋能等方面,加强个体人才变换为当前企业的投入重点,即“基础技术+共性赋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人才。不同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合培养以及多方位协调发展成为了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偏重方向,学校应当将学生培养为知识面广、洞晓专业、横向协调能力与上传下达能力强(宽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研究型大学产教融合现状

研究型大学定位于适应和引领国家战略需求,以解决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培养战略性紧缺的高质量为首要建设任务,主要承担在推动中国产业健康发展与提升国际竞争力时要发挥更多科研人才的引领作用。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长期以“五唯”为评价导向,研究总体呈现出“重基础研究,轻技术应用”的趋势,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不足,与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相对较少,成果难以满足国家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究其原因,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定位尚不明确,与企业的联合还不够紧密,资源信息共享程度相对较低。

通过对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等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比研究,以哲学的思维,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作为动态理论研究方式,并非直接比较产教融合在二者的教育之间孰胜孰强。而是在创造新的认识时不局限于两者间的界定区别,综合考虑到各自的参照系,提供可以重新认识产教融合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新视角。通过对比总结其共通之处,以“否定之否定”哲学方法的运用,掌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式提升的规律方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可借鉴的参考和现实启示。

三、产教融合是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标准

哈尔滨剑桥学院深入实施“六真衔接、六共融合”产教融合育人体系(见图2~图5),于2021年建成IEM 产教融合中心,为“六真六共”的实施提供了实验基地。中心下设智能制造创新实训中心、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创新实训中心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实训中心3 个分中心,总面积3 520 m2,建设总投入超过4 000 万元,是东北高校中功能最全的产教融合中心。IEM产教融合中心提出了“产业前沿引领、真实岗位衔接、通识课程覆盖、创新思维培养、学科专业融合、企业教师主体、六真六共实施”的建设理念,把“六真六共”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产、学、研、用、创、转一体化育人提供实践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将有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图2 “四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图3 IEM教育实习实训的“六真衔接”

图4 IEM教育校企协同的“六共融合”

图5 IEM教育形成了“产学研用创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是检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的重要检验标准。哈尔滨剑桥学院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把培养掌握前沿科学技术与学科专业、实践动手与设计开发能力、工学素养与协调沟通能力、岗位体验与智能数字能力等相结合,培养造就大批基本理论扎实,基本知识运用灵活,专业本领高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培养掌握前沿科学技术与学科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IEM 产教融合中心以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打破学科壁垒,突破思维定式,提升专业内涵,拓展教育边界。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将新工科、新文科的跨界、交叉、融合、创新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学校以构建“H”型学科专业架构来适应国家与区域的产业需求(见图6),组建汽车服务、基础教育、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4 大专业集群,把具有“四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到培养体系与课程中,将课内理论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对应“四双”能力的核心要素,培养应用型人才。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创新实训中心根据智能制造支柱产业及新兴行业需求,以工业视觉、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工业4.0 等产业前沿领域人才培养为关注焦点,开设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相关课程以满足工商管理类、金融类专业需求,进行商业管理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面向教师教育类专业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少儿编程教育能力。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创新实训中心面向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整车生产和后市场服务领域,聚焦三大核心部件电池、电机和电控,以及电路系统,热管理和轻量化等产业前沿领域人才培养。将IEM产教融合中心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传统的电力系统、控制工程向智能供配电系统、智能控制转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有电路系统和通信工程向人工智能系统、物联网方向升级转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由原有的软件工程向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逐步转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由原有的传统燃油汽车服务向新能源汽车制造及服务领域转型。

图6 “H”型学科专业架构

(二)培养具有实践动手与设计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引入企业资源,把企业真实的设备、环境、任务搬到产教融合中心实验室,打造逼真的生产氛围,在企业导师的耐心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感受与企业现实完全一致的实训过程,实训等同于上岗工作,实现真实岗位的衔接。依托华中数控机器人产业学院、博众精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华为云大数据产业学院、思必驰智能语音产业学院、甲骨文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的建设(见图7)。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评价标准,协同开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目前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了“校园智能送餐机器人系统开发”“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实验室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基于华为云的计算机网络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开发”等企业真实项目。

图7 依托IEM产教融合中心建设产业学院群

(三)培养具有工学素养与协调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无论何种专业,较高的人际沟通技能都是大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工学结合中的“工”涵盖了多种形式,包括工厂企业岗位实习、校外实践基地训练、模拟仿真演练、产学研一体化等。学校利用工科实验室,通过对真实中的情景模拟来达到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目。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新工科导论》课程,目前已开出“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两个方向,总计1 080 学时,54 个教学班。智能制造方向课程涵盖智能生产、智能物流、3D 打印技术、智能监测、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创新编程以及机电装调等环节,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通识课。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方向课程涵盖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人工智能语音、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开发、大数据挖掘、大数据运维等环节,课程全部采用真实场景、实操演练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科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培养具有岗位体验与智能数字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IEM 产教融合中心产业的学院模式以深度产教融合为主导,设有博众精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华中数控机器人产业学院、华为云大数据产业学院、甲骨文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思必驰智能语音产业学院等六个产业学院,对接黑龙江省四大产业需求,组建了数字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学院群。拥有一支校企导师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有学校专职教师25 人,来自华中数控、华为、甲骨文、思必驰等企业教师28 人。中心开设的“金工实习”课程,将传统的学生手工做“锤子”改革为学生利用智能产线生产“曲面涡轮”,此外中心还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3D 打印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应用”等专业课22 门,“新工科导论”通识必修课1 门,新工科类通识选修课8 门。为学生提供前景平台搭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创新实训中心,面向机器视觉、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数据开发、数据运维、数据挖掘等领域,支撑着智能家居、智能装备、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能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数字金融、网络教育、工业信息化等产业前沿领域人才培养。让本科生对现代高尖端作动技术有初步的了解为最终目的,对当今世界的新型作动技术在前沿科学与尖端装备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以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纳米制造等高尖端领域为涵盖范围,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科技视野,有效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近年来,哈尔滨剑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取得新的业绩,IEM 产教融合中心获批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00 个“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之一。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7 个,立项数量在黑龙江高校位居第4 位,是全国排名前20位的民办高校。2021~2022年新签订校企横向课题合同20 项,总经费2 774 万元,其中2 项课题入选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库。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6 项,省级奖励48 项。已申请专利12 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 项。荣获3 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1 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2022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1 项。面向新时代新机遇,学校产教融合工作将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