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演化过程与实践探索

2022-11-28张福利洪文龙

剑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张福利,洪文龙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命题。 深化产教融合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外部主体存在着动力不足、举步维艰、华而不实等现象。 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状、发展阶段和实践探索3 个层次进行分析,以期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提出,要“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时间,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改革与实践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为满足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需求,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陆续将职业性院校合并为应用型大学,形成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双元格局。我国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从2010年被提上日程,于2014年上半年在全国掀起舆论高潮并开始大规模推进。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脱节现象严重,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局面。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产业需求,主动应对产业发展变化,精准服务国家产业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适应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秦昌威强调,“中国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内涵是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截止到2021年4月,政府已支持470 所高校和10 所国外高校成立了中国高校联盟,包括医学类、农学类、课程思政等,作为改革创新、协作交流、学术研究和校企合作的平台。同时,教育部为推动产学合作,面向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该项目是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截止到2021年底,累计支持一千多所本科院校与一千多家企业合作立项7 万余项,企业提供直接经费支持超过数十亿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就业链有机衔接,满足了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步伐,已经成为了教育系统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就业问题

2017-2021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呈增长趋势。根据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 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 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中国普通本科高校1238 所,一半多是2000年以后新设立的,基于传统观念、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和师资结构限制,很多学校还在试图大量培养一般的学术型人才,质量不高,办学同质化倾向明显。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约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难和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短缺,专业对口率低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的现象并存。

据有关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表现持“满意”和“很满意”态度的比例分别为54.6%和3.5%,总占比为58.1%。认为表现“一般”的占39.2%,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为2.4%和0.4%。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

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面临政府缺位、企业参与意愿低、行业指导不够、学校推进缓慢等问题。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变成了一种政府推动下的短期被动行为,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拉郎配”“应付造假”等顽疾。同时,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转型等。其根本原因是,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没有得到破解,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基础不牢,互利程度不深等。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利益是基础,体制机制是保障。要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健全组织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三个阶段

(一)产教结合阶段

产教结合阶段也称之为产教融合确立的初期阶段(1991-1996年)。产教融合最早是在1991年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继而在199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确立了产教结合的法律地位。此阶段是产教融合育人低水平发展阶段,校企之间融合度低。校企合作处于一头热、两张皮、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处于“牌子化”“盆景化”的状态,未达到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

(二)产教融合阶段

产教融合阶段也称之为产教融合确立的中期阶段(2010-2017年)。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随后,产教融合相继被写入“双一流”建设、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等系列政策文件,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优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

此阶段校企行合作相对粗浅,但校企之间形成了局部合作模式。从2010年至2014年,校企双方的合作多处于浅层次的,双方的协作育人较为单一,停留在生产实践和教学管理层面。一些教育型企业或者以生产性企业为背景衍生出来的教育型企业则会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提供,常见的是单个学校与单一企业进行的围绕某些资源的提供而进行的合作。

(三)产教一体阶段

产教一体阶段也称之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把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2020年7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提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途径。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公布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标志着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引擎。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作为综合性、系统性改革试点,发挥着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将大力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推进机制,有利于促进教育、产业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并将有力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产教一体阶段校政企行之间形成了统一合作模式,实现了产教一体高质量协同育人。从2017年至今,建立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启动实施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等重大项目;建立了由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工程的新型组织形式,标志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实践

“十四五”期间,哈尔滨剑桥学院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活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方略。多年以来,积极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实施IEM(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教育,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多元育人体系,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创新奠定了基础,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多元育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探索IEM教育模式,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四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四大育人工程(德育实践工程、养成教育工程、朋辈教育工程、家校协同育人工程)多元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以四大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平台)协同贯穿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全过程;以“六共融合、六真衔接”IEM 教育一体化贯穿产教融合育人全过程。形成了“四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四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图2 IEM 一体化教育模式“四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示意图

在深化产教融合上,以推动数字经济、创意设计、现代服务和教育等4 个产业学院群建设为目标,与企业合作共建N 个现代产业学院(如图3所示),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资源共享。在产、学、研、用、创、转一体化IEM教育模式下,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生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就业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了学校“四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图3 哈尔滨剑桥学院产业学院群组织架构

(二)建设产教融合中心,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学校成立IEM 产教融合中心,对标黑龙江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协调企业和全校各部门的资源,按照“产业行业前沿、真实岗位衔接、通识课程覆盖、创新思维培养、学科专业融合、企业教师主体、六真六共实施”的建设理念,依托数字经济、创意设计、现代服务、教育等产业链建立产业学院群,建设新型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在IEM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造体验和就业体验纳入实习实训教学环节,通过“六真衔接”为IEM 教育提供真实客观的、相互衔接的实践教育。通过高校与政府、城市、产业和行业等多元主体,采取“六共融合”(见图4)深度协作的“产业学院”模式,协同形成了“产学研用创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就业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图4 “六真六共”内涵解释

(三)培养与需求协同,构建“H”型学科专业架构

产教融合是检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金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构建了“H”型学科专业架构(见图5),组建了基础教育、汽车服务、现代服务和智能制造4 个专业集群,将“四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培养体系和课程,将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对应“四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培养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理论、灵活运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四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图5 “H”型学科专业架构

(四)理论与实践协同,构建“四大”教育平台

学校依据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以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为抓手,采用“反向倒推、正向实施”方法,通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优化信息化教学载体,构建“德育为先”的通识教育平台、“应用为本”的专业课程教育平台、“能力为要”的实践教学平台、“三创为重”的创新创业创造平台;按照“保合格、建优质、育精品”的建设原则和发展战略,建设“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3 个层次,不同维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应用与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五)学校与社会协同,践行“四大育人工程”

学校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大育人工程”。学校针对“四大育人工程”,构建了活动体系和方案,制定了实施细则,建设了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与广大家长联手,挖掘学生家长社会资源,有效拓展校企合作基地数量和质量,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产教一体化是产教融合的最高阶段,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一体化育人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产教融合是检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金标准。应用型本科学校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要求,切实履行主体作用,要把产教深度融合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去。学校加大与企业对接力度,实地了解企业需求,持续探索新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和机制,实现校企双赢。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为行业产业发展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做贡献。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