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健康长江”建设的江苏经验和模式研究*

2022-11-28陈柯婧郑琦男徐灵楠瞿思雨田若萱

中文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长江智慧

陈柯婧 郑琦男 徐灵楠 瞿思雨 田若萱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引言

长江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然而,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无序的开发,造成了长江水质恶化,固体废物污染等问题,长江生态系统健康面临威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当前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1]。如今,数字技术以其快智能化和精准度高得以快速普及,为长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沿岸各省市生态监控数据信息形成统一标准,掌握全流域生态状况,实现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全面提升长江大保护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一网全覆盖,避免新的污染源产生,形成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一、数字技术在河流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数字技术是指将信息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转换成数据形式的一种高科技技术,其最大长处是能够大幅提高整体经济效率,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一个更加直接高效的网络,从而向更加立体的、折叠的、交互式的结构进步[2]。而作为数字技术的一个重要区域层次,数字技术在河流治理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实施数字技术的一个切入点,同时也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水利的必经之路。

在学术界,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相关专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形式的数字经济框架或体系。早在21世纪初,我国就有学者提出建设“数字黄河”工程,将数字技术应用在黄河治理中,对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3]。

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部分学者也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强调要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长江生态保护相融合,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一体化利益共同体提供智慧服务。如崔海灵[4]提出“智慧长江”的建设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以长江系统全数据采集和全流程数据传输体系为基础,以云环境为支撑,形成“布局统一衔接、功能协同互补”的智慧长江信息化体系;姚继平等人[5]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长江流域提高污水污染物去除率,力求降低污水优化控制成本,对提升水污染监测时效性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在建设“健康长江”中的应用已初具成果。

二、数字赋能长江大保护的应用现状分析

大数据作为一项新兴数字技术,是长江保护和治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近年来,长江流域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对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运用,建设智慧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长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和全流域全系统共享共治,进而全面提升长江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长江流域信息共享共治的治理架构和管理机制。

依托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整合长江全流域,有效推动沿线省份的经济信息与资源开放共享,助力经济资源转移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可视化方式真实地展示长江全流域水生态保护数据信息,对长江流域的水源地、河流、海洋岸线和农业水土等地理信息敏感环节的数据实现全面收集、信息传输,从而建立起沿岸各省市生态监控数据信息的统一标准,促进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精准高效的长江流域一体化治理架构和管理机制。

目前,长江沿岸多地已相继开展智慧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相关建设。江苏泰州、南京、常州等城市作为建设智慧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典型示范城市,近年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发挥出了生态环境智能分析、监督执法和决策指挥等功能,平台建设和运行方法具有可推广、可借鉴的意义。

在长江保护数字化建设方面,南京市建立了“智慧扬子江”监控平台,采用国产卫星影像,集成运用新一代卫星遥感、物联感知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水岸气统筹、跨部门协同”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系统,动态采集各类生态环境数据,实现对长江南京段生态状况全面掌握,初步形成一体化信息平台[6]。

泰州市于2020年9月正式成立“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通过长江体检表、专项行动、决策分析、应急管理及社会监督五大重点功能板块的建设,通过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对长江沿线八大核心生态要素实行24 小时智能监控。这一对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数字化信息化管控的试点做法和经验,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意义。

常州创建了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常州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沿江生态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通过体制创新,统筹协调和示范引领,严格落实沿江1 公里内重化企业“关改搬转”,建立化工企业安全高效腾退制度体系,着力实现全态智慧监管。以实际行动推进沿江产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转型提升,实现园区企业腾退和环境修复有机结合,走出一条长江沿岸地区绿色升级发展新路子。

三、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与难点

近年来,各地基于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进行了许多广泛的探索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长江的生态化保护提供了支撑。然而,目前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因此在管理与应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

1.长江保护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大数据信息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受限

“长江大保护”是一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跨部门管辖。由于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不同主体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存在大局意识不足,认知多元化和行动不统一的问题,导致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碎片化、末端化。

尽管现在各地在“共抓大保护”的要求下都做足了文章,但是现有的条块分割的环境管理机制,无法实现各行政主体之间协同发力,难以发挥长江流域治理的整体效力。行政区划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少有通力协作,大多都是各自为战,让各地的战斗力不能实现1+1>2 的叠加效应。此外,一些滨江城市还未能形成健全的长江保护联动机制,还存在“部门事权不统一”“管控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平台建设数量可观,但难以有效的利用。

2.平台之间数据共享程度不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标准性不足

长江大保护需要有关长江入河排污口、点源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和环境规划等基础数据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要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环境数据能够满足大保护全流域全系统管理的现实需要,从内容信息的广度和质量提供有效保证,以助于环境综合决策。

然而,目前长江水资源综合治理信息共享机制所共享的数据主要为各单位在履职过程中采集和获取的与水资源、水环境等相关的信息资源。但是在水利、生态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却难以实时同步。缺乏有效的数据整合和信息融合,“数据孤岛”现象显著。加上相关部门在采样规范、监测手段等方面的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监测数据经常会有出入。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长江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十分有必要。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限,平台的模式和技术尚缺乏精确靶向性

目前,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长江治污行动中对环保监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大多是政府部门主导的,能够获取的河流信息和数据较为有限。相对单一的技术手段往往使得进行长江生态问题的治理时受到掣肘,尤其是对于沿江污染底数的统计,不利于精准治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

对于江河湖泊等水域来说,陆源污染口是主要源头,入河排污口则是控制污染物进入河道的关键阀门。从目前成果来看,大数据信息平台还无法实现沿江污染基地的精准检测,长江大保护监管系统不够健全,平台的模式和技术手段仍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四、智慧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因此,如何继续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上述问题,结合江苏省在利用数字技术建设“健康长江”发展中的优秀经验,本文总结以下结论建议,以期为我国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完善提供可行建议。

1.实施全流域完整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健全长江大保护协同机制

建议各部门强化流域涉水事务管理的统筹规划、整体联动,加快建立长江流域综合监测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完善长江大保护区域间联合管理机制,实现各种监测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跨省域政府间的联合管理机制,实现沿江政府的无缝对接和共建、共管、共享。

同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配合工作,运用多种手段,对入河排污口、制造业企业、港口等地方同时结合多种方式对分析工作进行核实。不仅要进行排查,而且要开展溯源工作,不断加强主体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大数据推进区域环境的联防联制,来提升长江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相对服务水平,完善长江流域的信息共享共治的治理框架和管理机制,建立“智慧长江”的新模式,信息共享的新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长江流域跨区域、跨层级、跨行业的统筹协调、系统治理。

2.加快数据资源的整合接入,融合信息化互联网共同发展

环保大数据是大保护治理体系创新的推动力。近年来,长江流域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通过推动环保大数据信息全流域全系统的共享共治,重视运用大数据推进区域环境联防联治,能够全面提升长江大保护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长江流域大数据信息共享发展。

因此,打破数据孤岛问题,建设全维度长江保护数据库,标准化处理汇集来的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加快对已有基础数据资源的整合与接入,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沿江沿线的饮用水源地、污水处理厂、排涝泵站、生态湿地进行实时的智慧化全面监测。对长江生态状况实现智能分析、实时预警,锁定不法分子,进而建立起沿岸各省市生态监控数据信息的统一标准,促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加快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5G、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在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方面的应用,推进环境监测建设,形成天、空、地、海、地下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利用高带宽、低延时的传输优势,实现对长江流域地理信息关键节点的实时数据传输,从而建立起统一的沿岸各地生态监控数据信息标准。在长江大保护的实践中,推进实现长江生态治理的科学化、数字化,实现信息资源利用最优化、价值最大化。

3.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长江大数据平台与服务社会化协调融合

首先,对现有各大数据平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总结,促进大数据深度分析融合各部门实际需求,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定位与目标为需求,进行顶层统筹设计,更好地建设智慧长江大数据信息平台。

其次,还可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人才的“智慧”,如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促进大数据生态系统的构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关公司及其他社会机构作用,推动前沿技术在水利行业创新应用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全数据采集和全流程数据传输体系基础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现代技术和“智慧”手段,打破专业壁垒、区域壁垒、行业壁垒,建立健全长江生态监测感知智慧平台,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此外,应积极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促进长江治理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升级。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初期,引入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投入较大,大多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推动,但后期数字化应用过程中,伴随着后期的维护、系统服务的升级则需要企业与市场的介入。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带动企业参与到长江环境治理各个环节中,形成多元融合、良性互动、激励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长江智慧
长江之头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流域园区的府际合作研究
长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我国长江流域汽车需求量分析及预测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