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2022-11-28龙芙君

中文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才文化发展

龙芙君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人才无疑是一个最关键的要素。没有热爱这项事业并有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谈。经过笔者和课题组对四川省乡村文化站的调查后发现,乡村文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与实际需要有着较大的差距。而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最高学府,在科研、教育等方面独具优势,正是培养乡村文化人才的主阵地。因此,应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职能,参与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一、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深刻必要性与可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四川省也围绕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奋力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批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最高学府,可以提供智力、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助力乡村文化发展。其次,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本身就是高校的三大职责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倡导地方院校朝着应用型方向转变,很多院校也对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培养乡村文化专项人才,正是朝着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新机遇、新途径。比如,学生在校内期间,会广泛参与到各项农村文化活动中,这就使学生的实践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对于他们的就业和个人发展都是受益无穷的。所以培养乡村文化人才,既是高校自身职责的体现,而学校和学生个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完善与提升,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1]。

二、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1.实施专项培养,完善课程建设

所谓专项培养,就是地方高校通过相关专业,以合理课程和模式,培养优秀的乡村文化人才,这也是解决乡村文化人才匮乏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对乡村文化人才状况的调研后可以发现,当代乡村文化工作人员主要应具备两种能力。第一是文化运营能力。要以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全民阅读、非遗展示、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市场监管等一系列活动,相应的,则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艺术类专业知识、公共文化基础知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能力、策展基础能力、文旅市场监督与管理能力等。第二是发挥乡土文化软实力的能力。也就是挖掘、传播、利用乡土文化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对传播学、乡村旅游、品牌创意、策划与推广、平面及视频制作基础、新媒体运营等有全面的了解。

针对上述两种现实需要,四川职业艺术学院的培训中心、文化管理系等相关院系深刻认识到,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学有所长和学以致用。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其课程设置应该是与行业现实需要紧密相关的。并先后开设了公共文化理论基础、策展基础、传播学基础、品牌创意策划及推广、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文化艺术空间管理与运营、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乡村旅游策划与运营、全民阅读基础、乡村文化资源转化、平面及视频制作基础、新媒体运营等系列课程。学生在系统学习这些课程后,对什么是乡村文化,怎样发展乡村文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有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所以下一步中,还需要地方高校继续立足于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有什么现实需要,就及时开设相应的课程,以保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实现人才素质和现实需要的无缝接轨[2]。

在开设这些理论课程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可以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也通过活动开展取得了实效。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就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学院的文化管理系和艺术设计系,曾精心策划了广元市石笋村“石笋采摘节”专项文艺活动、精心设计石笋产品品牌LOGO 和包装,被帮扶地政府采纳并投入运用,获得了普遍好评;组织师生为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石笋村举办的“第二届石笋采摘节暨乡村旅游节”专场文艺演出,为当地党委政府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营造了声势,加强了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推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多项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在校学生为主力军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索,让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文化活动的整个流程,而且萌发了投身乡村文化发展的就业想法,毕业后可以在短时间内投入到乡村文化活动中去,真正实现了及时而精准的人才培养效果。

2.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实用特色

在乡村文化人才紧缺的现状下,除了定向培养和培训提升这两种方式外,还需要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革新,以尽可能地突出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使这两种方式的不足得到有效弥补。所以针对当下人才学历低和毕业生实用性不强的现状,可以就以下两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首先,“综合性定向复合”培养模式。乡村文化的内容丰富,相关的工作也是类型繁多,所以优秀的乡村文化工作者,一定是一名复合型和通用型人才。他们不仅对本地的文化发展状况有着全面了解,而且具有一门或多门文艺才能,还善于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基于这种现实要求,需要地方院校要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市的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置专科招生专业,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乡村文化工作者实施招生入学,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进行培养,经过严格考核后颁发毕业证书。特别是针对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在教学形式上应采用半工半读、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在政策保障方面,则积极争取多方财政支持,完善“奖贷助勤补免”。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曾在莫坝乡特招了五名学员,这些学员一直是乡里各类文艺活动的骨干,却从没有接受过一天专业训练,更没有相应的文凭。对此,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免除他们五年的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争取奖学金和助学金,毕业后回乡就业。学成之后的他们,已经不再是之前的普通文艺爱好者,而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继续在乡村文化活动中发光发热。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素质和能力有了提升,活动开展效果也自然更加理想。

其次,“区域性校地联合”培养模式。因各地乡村文化的发展状况和方向各不相同,所以在以往的专项人才培养中,经常出现人才供给不适应需求的问题。对此,要依据不同地区乡村文化发展需求,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确立基于发展需求的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与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仅依靠地方高校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帮助,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企业、行业协会等,给这类专项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共建乡村文化学院,成为农村、政府、高校、行业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以近两年兴起的文旅融合为例,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文化融合是多个农村地区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针对文旅融合人才匮乏的情况,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依托于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承办院校的资质,结合学院的培训中心和艺术管理系师资优势,在帮扶地的新农村建设学院定向培养文旅融合人才。可见,这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成为定向培养和专项培训的有力补充,突出了时效性和实用性,真正将人才培养成了乡村文化发展的领头雁和带头人。

3.提供培训辅导,提升人才素质

由地方高校按需培养专项人才,固然可以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现有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辅导。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在学历、知识、技能等方面都还有着较大差距,也不了解新时期下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需求。在认识到这种不足后,则缺少合适的学习和提高机会。地方高校具有师资和科研优势,则正是各种培训活动开展的不二之选。通过专项培训,可以有效提升乡村人力资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化程度,增强他们的从业信心,在短时间内满足各类现实需要。

首先,构建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培训体系。通过调查得知,文化站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7%,整体学历偏低。对此需要地方高校统筹各种资源,围绕当下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全面艺术普及、文旅融合发展等教育培养体系。同时,也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让他们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术都能及时派上用场。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凭借全国文化干部培养基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全国五省区藏区文化扶贫干部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培训班、全省音乐产业培训班等项目,为帮扶地甘孜州理塘县基层文化管理干部提供培训机会,每年免费为各帮扶点开展了十余次培训,帮助乡村文化人员了解时代对乡村文化发展的要求,开拓他们的眼界,便于他们回乡后有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索,为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文化人才支持。

其次,构建乡村文化工作人员专项指导体系。现有的乡村文化工人人员,多数都具有一项或多项文艺技能,但是受到地域、机遇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眼界还不够开阔,知识和技能也相对落后,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补足和完善。比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曾积极组织教师赴帮扶地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开展《醉美西溪》主题写生活动,开展了《用七彩画笔描绘醉美西溪》专题辅导,选送优秀作品展参加了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精准扶贫、艺献真情”艺术作品展。既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又宣传了西溪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村容村貌的变化,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地方高校要通过编创全面曲目、提升专业水平、提供演出机会等多种指导形式,坚定他们的从业信心,并在当地产生良好的影响。

4.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人才回流

人力资本回流是近年来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重点。具体到乡村文化而言,农村地区本身是有一大批优秀人才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使他们不得不离开农村,或者从事其他行业。所以在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文化人才建设,不仅要培养专项人才,还要借助于自身多方面的优势,推动乡村文化人才的回流。而这种回流说到底就是增强乡村的吸引力,让乡村文化人才留得住,尽其用,尽其才,实现个人价值。结合乡村文化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环境建设、专项活动和特色产业三个角度入手。

首先,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对此,需要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力,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让在外的文化人才看到家乡的变化,坚定回乡的信心。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积极筹集资金,帮扶理塘县最边远最贫困的中莫坝村实现了脱贫摘帽,通过实施危房改造、蔬菜大棚建设、辅助性岗位补贴、村容村貌改造、村道建设、制陶技术技能培训等六大项目,让该村二百余名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形成了好风气。想到生活和工作环境已大有改观,在外的乡村文化人才自然会萌生回归的意愿。所以这项工作越扎实,整个环境建设也就越完善,广大人才回到农村的主动性也就越强。

其次,项目建设。所谓项目建设,就是突出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项活动的开展,营造出重视文化发展的氛围,对人才产生吸引力,让他们感受到如果回到农村继续从事文化活动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是大有可为的。近年来,四川各高校广泛参与到了文化扶贫的活动中来,为广大农民众献上了一场场精神文化盛宴。下一步中,则要朝着人才培养的角度倾斜,让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最后,产业建设。近年来,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如火如荼,极大激发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潜力。需要地方高校及时参与其中,组建专门队伍,实施特色产业,给乡村文化人才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杨华珍藏羌织绣大师工作室,一方面,开展了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和市场化运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带徒传和开班培训等,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后备人才,有效带动了地方农村妇女的就业。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设,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文化人才建设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从本质上实现人才资本回流,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村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改观,文化成了当代农村发展的重点所在。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人才无疑是最核心的要素和最宝贵的资源。针对当下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地方高校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开展培训活动、促进人才回流等,力争在短时间内,以多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尽快充实到农村地区,成为当代农村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同时,这种参与也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借机推动学校朝着应用型方向发展,继而为乡村文化振兴这幅宏伟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人才文化发展
人才云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