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研究

2022-11-28黄琳翔

中文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教育

黄琳翔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着国家强盛、民族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期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总体部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要义是要对乡村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文化层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全方位的优化与提升。众所周知,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源动力,因此对结合乡村特色输入合适的人才队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有培养能够在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一线人才,并为社会输送一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常规专业包括农林牧渔类、能源动力类、材料类、土木建筑类、水利类、装备制造类、生物化工类、轻工纺织类、食品药品类、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公安司法类等,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中有为数不少的专业与乡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鼓励引导学生赴高职院校就读乡村产业结构专业,毕业后回到乡村就业创业,建设乡村,即可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契机,而高职院校输出的高质量应用人才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源动力,研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

乡村是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的结合体,具有生态、生产与生活等数种特点,是中国约5 亿人日常居住与生活的地方,占比超过我国现有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入21世纪的2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4000元增加至2020年的27000 元,绝对差距被拉大了接近6 倍有余,这一差距体现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但也暴露出农村农业的发展滞后,与我国高速发展的总体经济情况未同步。因此,全面落实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对我国现代化主义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8年以来,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逐步超过城镇居民。但是,随着后续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出,以及产业结构与农村生产力的限制,农村居民收入是否能够稳步增长,农村除经济水平提升外文化教育水平与居民素质能否得到全面提升等问题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只有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更完善,为乡村建设输送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技术、吃得了苦、扎得下根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方可保障乡村发展的势头得以保持[1]。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的意义

实现我国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教育行业未曾改变的追求,但是由于城镇与乡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及其他一系列客观问题,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存在较大的工作难度。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增设相关乡村产业结构与管理服务的系列专业,并且在招生方面有意向乡村倾斜,出台相关政策在分数或学杂费等方面给予乡村学子一定的优惠与补助,大大增加了乡村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侧面促进教育公平[2]。

1.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

众所周知,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目前中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甚至在部分学生眼中毕业意味着失业。目前,乡村振兴正处于攻坚阶段,在乡村产业结构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以就业创业等形式参与到乡村的发展与建设中来,可解决体量相当大的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加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的发展,从学生角度来说,即可促进教育公平,又可增加就业选择性,对学生从就读到工作铺就了系统完整的发展规划[3]。

2.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措施

对于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来说,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从事乡村产业方面的就业创业工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除了国家政策导向以外,更需要结合乡村产业特点针对性的制定发展规划,并又具备丰富知识储备的技能型人才将发展规划落地实施,这都需要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对国家政策与发展规划等也有一定的了解,投入到乡村建设发展中不仅可以参与地方政策规划的制定,又可负责具体环节的实施,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乡村输入大批专业技能人才,补足乡村振兴人才库,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与特色产业建设,用科技化与专业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4]。

因此,推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赴乡村或者相关产业的就业创业,不仅对学生的教育与就业有帮助,同时也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与前景。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的现实问题

推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与良好的前景,但在现阶段的推行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

1.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一些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教学重心倾向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仅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或活动,但多数流于形式,或仅为完成上级部门要求,形大于实。另外,高职院校教师的业务能力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在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所知胜少,缺少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在课程或活动中收获的实用知识甚少,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却对个人的职业规划比较迷茫,在择业时不能准确定位个人价值与匹配行业,形成就业难或所学无法所用的现象。

2.高职院校教育缺少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课程建设缺少了系统的创业课程,对于针对乡村振兴建设的创业课程更是缺乏。虽然学校层面对创业教育已经引起重视,但课程体系仍以常规通识课程为主,在组建成熟的教育体系所必须的教学理念、师资力量、课程教材、教学案例、实训基地及管理经验等方面均存在欠缺。特别是在具备专业素养教师的配比不足与实训基地的缺乏,导致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收获停留在理论水平而无法与实际对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缺少系统化与实践性以及针对性,进而降低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在日后进行乡村创业项目实施的教学效果[5]。

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念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选择的过程中存在着价值观念偏差与择业认知上的错误。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对社会与职业不具备完整清晰的认识,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也并未完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致使学生在择业期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受外部环境与其他因素的干扰而无法选择正确与合适的就业方向。此外,由于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存在偏差与误区,且在创业能力与技能的培训上有所欠缺,使其不能正确看待赴乡村开展创业就业活动的发展潜力与重要意义,大大降低高职院校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

4.高职院校学生赴乡村就业创业后持续关注程度不足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在乡村相关产业行业中进行就业创业活动,学校对学生工作情况的持续跟进程度不够。学校培养学生赴乡村开展就业创业活动的根本目的为促进乡村的发展进程,并非将学生输送至乡村即可,但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从学生毕业即终止,并未考虑学生是否顺利完成身份的转变、是否能够适应工作环境以及是否有完备的发展路径。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便是帮助学生完成身份转变,当地农民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欠缺,不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活动的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在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创业活动中启动资金的欠缺、烦琐的申请手续以及冗余的审核流程等都对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形成了客观阻碍条件。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使学有所成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建言献策出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建议。

1.高职院校急需构建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首先应当全面开设普适性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使学生对创业这一概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消除对创业的认知误区,为学生解读当前创业政策等,充分引起学生对创业的关注与好奇。随后,根据各个学科特色制定符合学科发展的创业教育规划。比如,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创业活动,要让学生明白自身所学的知识可用于哪些行业,有什么长处可以发挥,该注意哪些薄弱环节要避免等。另外,对于创业教育的方法要多样性且不拘泥于形式,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实践锻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结合校情学科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特点等方面,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又要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不能放松,通过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将学生打造成一个兼具创业头脑与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完成“要我创业”到“我要创业”的转变。

2.高职院校应打造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

为了给高职院校学生更好的学习条件,除了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因此,为了向乡村输送一批合格的技术人才,应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储备,又有实习实践经历,并且精通创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这个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其理论知识储备严格把关,并择优输送专业教师赴乡村一线实践履职,提升教师队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通过选派理论与实践均合格的教师进行创业教育的研学与培训,并要求教师及时关注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政策,根据形势把握教学方向,使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均能处于行业前列。

3.重塑学生对赴乡村就业创业的价值观念

对学生而言,需要重塑其在择业过程中的观念与认知。如今在学生的择业观中,认为创业的风险与不稳定性相比其他就业途径更大,且在就业选择行业的时候更倾向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工作稳定的职业,对就业地点的选择更是倾向于大城市,极少学生有主动投身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志向与抱负。为扭转这一观念,从学校方面应注重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在创业指导课堂或学生活动中观看乡村振兴建设的宣传或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赴农村感受乡村的发展情况,使高职院校学生正确看待在赴乡村一线就业创业的意义与机遇,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

4.增强校地合作打通学生赴乡村就业创业发展路径

学校与地方开展合作,搭建校外学生实践平台与实训基地等,带领学生在乡村发挥自己的所学,并切身感受乡村的发展以及自己能为乡村振兴做何贡献。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内容应按照专业与兴趣综合调整,既要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有发挥之处,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乐趣,埋下毕业后赴乡村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的种子。同时,在校外实践与实训的过程中,需强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工作思路,杜绝纸上谈兵,在这个过程让学生真正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转变。除此之外,地方还应设立学生乡村就业创业服务站,强化消息互通,同时为帮助在乡村就业创业的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外,学校与地方应对赴乡村就业创业的学生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支持,优化、简化办事流程与审批手续,使其将更大的精力用在创造价值中,为乡村发展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赴乡村就业创业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学校应立足于现实情况,从多方面为学生赴乡村就业创业提供指导与帮助,为乡村振兴的实现发挥学校应尽的责任。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