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字溯源理念下小学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材为例
2022-11-28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王丽彤
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 王丽彤
古诗与汉字是中华文化艺术殿堂里灿烂的文化瑰宝。古诗语言精练,意蕴深远,流传千古而不衰。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体系文字,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国人千年的文化智慧,是中华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石。汉字和古诗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它们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17 年9 月起,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开始使用统编版语文教科书,2019 年秋季,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应用于全国中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更加突出全面性、人文性、科学性,也更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总数增加到124 篇,其中第一学段(1—2 年级)收录了27 首古诗词。
古人写诗讲究锤炼、推敲、兴发感动,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蕴藏的文化价值注定了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古诗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的滋养,还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能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的语言短小精练,寥寥数字即可表现出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情感格调及当时的文化背景,构成精妙传神的画面,表达朦胧的情感。
但由于古诗字词意蕴丰富,且有很多字词与现代含义有所差别,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如果仅凭反复诵读、背诵注释,不但不能让学生体会古诗的精妙,与诗人产生共鸣,还可能在日积月累中使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如何让第一学段的学生爱上古诗学习,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文化,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添加汉字溯源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汉字溯源,即追溯汉字的源头和流变,根据汉字形音义相结合的特点,基于汉字学理论探寻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构形规律与音义的联系,使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特点与规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了解丰厚的汉字文化知识,进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一、探究字源,见形晓义
汉字学导向下的识字教学,往往因解析字的形音义关系而自然而然地传播浓厚的文化知识,使学生由对汉字的理解延伸到对丰厚历史文化的学习,逐渐形成大语文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汉字的识记和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古诗词用词言简意赅,每个字都是诗人反复推敲而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建立形、音、义之间的联系,而探究字源,通过汉字文化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对帮助学生疏通诗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学生还能通过汉字形音义结合的特点,理解汉字构字方式,举一反三认识更多同部件的汉字,见形晓义提高识字效率。如上文所提到“爫”表示手,像手抓物,学生理解了这个部件含义后就可以根据汉字的字形特点,认识更多带有“爫”部件的汉字,如妥、受、舀、觅等,也可以在读诗词时自己体会词语的含义。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提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学生可以发现“觅”的上半部分是“爫”,表示手,下面是见,表示人睁大了眼睛看东西,合起来则表示用手和眼去寻找。这样学生也就能明白词中“寻寻觅觅”的含义了,既提高了汉字的识字率,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背诵更多优秀的古诗文,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的目的。
二、渗透字理,赏诗辨义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学习古诗能让学生与圣贤对话,与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交流,体会他们的“兴发感动”,让学生与中华千年的历史文化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对中华文字的认同,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古诗和汉字认识不深刻,过多地追求学生对古诗词识记、默写、文化背景等知识性内容的机械记忆,使许多学生学习古诗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机械性的默写还会导致学生无法长时间记忆学过的内容,不能准确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而通过理解古诗中汉字的构造、由来、文化,理解古诗词中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内涵,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理解不透彻、记忆不准确、错别字过多等问题。
三、推敲字义,深化意境
古诗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诗人寄情于诗,让诗中每一个字词都蕴藏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而诗词曼妙和谐的韵律和耐人寻味的意境,又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常使人产生“诗中有画”的美感,学习古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古诗之美在于其意境,诗人将许许多多的意象组合成了美妙的意境,让古诗意蕴流长。温儒敏先生强调:“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包括感悟、通感、印象、下意识等思维活动去触摸诗意,体味诗歌所引发的种种感觉。”第一学段的学生认知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感知意境的能力较弱,如果只借助注释、反复诵读,不仅无法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如果教师将汉字溯源,通过浸润汉字文化解读“诗眼”,调动学生读诗的想象力,通过“生发性审美”引发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交互,那么就能对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画面、充沛的情感和幽远的意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二年级下册《村居》一诗中“醉”字将春日里杨柳在微风中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活了杨柳娇柔的姿态,是诗的“诗眼”,需要学生紧扣诗眼,领悟诗境,从而体会诗情。“醉”是形声字,“酉”表意,其形像酒坛,是酒的本字;“卒”表声,有竭尽之意,表示酒喝到自己的酒量为止,后来指饮酒过量、神志不清,又引申为沉醉、陶醉。理解了“醉”的含义,再将其放入诗中让学生体会杨柳在春风中摇摇摆摆、沉浸在美好春色中的样子。学生就能体会到“醉”字不仅写出了杨柳的沉醉,也写出了诗人高鼎陶醉在明媚春景中的意境。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字理,在字理中感悟诗词的含义,能深化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四、追溯汉字,传承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古诗词历经千古而不衰,是中国人千年时光构建的精神家园,是一代代中国人应该传承发扬的文化经典。统编版语文教材将古诗词的编排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可见古诗词的重要性。教学古诗词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中华文化的浸润、熏陶中汲取中国人流传下来的精神文化志趣,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中华文化,感悟中国精神。
例如,一年级上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是很多学生在未踏入学校前就会背诵的古诗,但是很多学生只是会背诵,却并不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以及“月”在中国古诗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讲解“月”时可以根据其汉字文化进一步点拨、拓展与“月亮”有关的乡愁诗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古人对“月”的寄思,懂得中国的“月”文化。
再如,二年级上册《梅花》一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寒香来。”梅、兰、竹、菊被世人称为“四君子”,常常用来寓意圣人高尚的品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古诗带文化,将古代文人所表达的身披傲雪、高洁志士的风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人对梅花的崇敬之情。古诗中的“梅”不仅仅只是植物“梅”,更是一种像梅花一样有着高洁品格,处于艰难环境而依然屹立、执着的人。
古诗中有很多这样蕴含文化的汉字可以追溯,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拓展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思路,提升语言品位。如中国的“酒”文化,在学习的古诗中,很多诗词都与酒有关,如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
很多古诗中都蕴藏着酒文化,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追溯汉字“酒”的字源,其右半部分是“酉”,甲骨文形式为,像一个酒坛,诗中的酒更多的是表达诗人的思念、牵挂、依依不舍及面临困惑时的自得其乐。古代诗人将古诗与美酒联结在一起,创造了很多优秀的诗篇。教师将古诗中的文化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继续寻找相关的古诗诵读、背诵,了解其中的文化,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让他们在学习中了解其中的文化,使古诗文化历久弥新。
将汉字溯源的方法植入小学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在溯源汉字中感悟古诗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语言品位,真正理解与感悟古诗中高度浓缩的语言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